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是研究炎黄子孙在繁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语文和文学的学科,对学生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本文将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经验来探讨一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它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在高中阶段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语文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语文教师也是如此,需要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同与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也对学生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为目的做出转变不是为转变而转变。
二、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避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脉相承、固步自封。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述—领悟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基本语文规律和运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主观性强。比如现代文阅读,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一些现代阅读答题的基本用语和基本角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比如字音、字形、成语的运用、作家的生平以及文章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等基础的语文知识。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思维发散型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而是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强调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其实教书育人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让他们以此次活动为主题进行写作,自由发挥,各倾陆海。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学生们按照座位的顺序把每节语文课由一个学生讲一个成语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从点点滴滴中积累。
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落实,基础知识把握好平衡。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顾自的滔滔不绝讲授知识是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所以把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上,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关注学生发展,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需要对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的情况认真观察,并进行记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基本保证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的作业,旨在保证所有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不盲目地追求全体学生的一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鼓励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教师要多听课,汲取有用经验
作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做到随时学习。而听课就是一种良好的途径。孔子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世人的检验,被证明是至理名言。教学也如此,自己难以发现自己的缺点,难以做到改变,而听其他教师的课就会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保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它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在高中阶段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语文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语文教师也是如此,需要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同与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也对学生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为目的做出转变不是为转变而转变。
二、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避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脉相承、固步自封。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述—领悟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基本语文规律和运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主观性强。比如现代文阅读,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一些现代阅读答题的基本用语和基本角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比如字音、字形、成语的运用、作家的生平以及文章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等基础的语文知识。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思维发散型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而是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强调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其实教书育人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让他们以此次活动为主题进行写作,自由发挥,各倾陆海。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学生们按照座位的顺序把每节语文课由一个学生讲一个成语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从点点滴滴中积累。
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落实,基础知识把握好平衡。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顾自的滔滔不绝讲授知识是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所以把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上,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关注学生发展,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需要对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的情况认真观察,并进行记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基本保证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的作业,旨在保证所有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不盲目地追求全体学生的一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鼓励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教师要多听课,汲取有用经验
作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做到随时学习。而听课就是一种良好的途径。孔子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世人的检验,被证明是至理名言。教学也如此,自己难以发现自己的缺点,难以做到改变,而听其他教师的课就会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保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