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基础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石。小学生正处于德育成长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入,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环境。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可以依赖于直观的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提升。鉴于此,本文以情境教学为基础,探讨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本真的回归,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得以落实。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堂运用
1 前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基础学科之一,它源于对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具有极高的教育实践价值。但受制于小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抽象、推理等信息的传导相对困难,因此必须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教学方式,使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传递与理解。而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丰富的情境创设,挖掘多元化的素材实施教育引导,改善传统枯燥无趣的教学困境,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融入与启发,使学生获得生活性、直观性及趣味性的体验,优化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在大有裨益。
2 创设导入情境,提着学生素养意识
新课标中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创新,更是对生本理念的重要诠释。但真正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探索与实践,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规避“为了教学而教学”的问题产生,利用新颖灵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素养意识,切实保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让学生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中挖掘丰富的情境素材,改变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使课堂教学的氛围充满活力。比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语言情境,基于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讲述生动的故事情节,借助意识上的引导与启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并在导入的过程中配合游戏、音乐、问答等环节,如播放适宜国庆氛围的音乐,观看国庆庆典录像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路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主题内容,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學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尽管小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局限,但并不影响其接受新生的事物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问题设置,既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又要能够集中体现教学的主旨,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促进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让问题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帮助其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我们小点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其所传达的主题,随后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最喜欢什么吗?”此时学生必然会进行猜测,但可以提醒学生只能先悄悄的告诉老师,以免影响别人的判断,当猜测结束后则可以大声的公布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便为学生展示了,哪种情况需要小声,哪种情况需要大声,让学生快速理解了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内在关联。紧接着可以创设广泛性的问题情境,如“哪些地方我们不能大声喧哗?”这将引导学生快速的融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使道德与法治内容获得内化,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将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4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源来于生活,这给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对各种生活情境的再现,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的传导质量。特别是在小学生存在认知局限时,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教学内容的传授更加生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倡导学生将其进行生活化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意图。比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阐述外,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向生活情境延伸,利用户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白色污染进行调查,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分析原因,也可以依据校园环境基础,进行实地的调查探究,并结合课文提出简易的优化建议。如熟悉的塑料袋被扔到花坛中,不仅影响美观,还将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如果进行随意的焚烧,将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全面激发,更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度渗透,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提供着滋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迎来转型契机,借助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融入优势,可以更好的塑造出课堂的灵活性。同时,可以让学生能够对照现实生活进行学习,将以往抽象的知识向实践情境转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还将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切实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德育领域的培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范玲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J].中小学校长,2018(12):52.
[2] 李雅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策略[J].教师,2018(31):70-71.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堂运用
1 前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基础学科之一,它源于对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具有极高的教育实践价值。但受制于小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抽象、推理等信息的传导相对困难,因此必须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教学方式,使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传递与理解。而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丰富的情境创设,挖掘多元化的素材实施教育引导,改善传统枯燥无趣的教学困境,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融入与启发,使学生获得生活性、直观性及趣味性的体验,优化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在大有裨益。
2 创设导入情境,提着学生素养意识
新课标中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创新,更是对生本理念的重要诠释。但真正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探索与实践,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规避“为了教学而教学”的问题产生,利用新颖灵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素养意识,切实保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让学生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中挖掘丰富的情境素材,改变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使课堂教学的氛围充满活力。比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语言情境,基于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讲述生动的故事情节,借助意识上的引导与启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并在导入的过程中配合游戏、音乐、问答等环节,如播放适宜国庆氛围的音乐,观看国庆庆典录像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路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主题内容,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學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尽管小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局限,但并不影响其接受新生的事物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问题设置,既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又要能够集中体现教学的主旨,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促进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让问题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帮助其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我们小点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其所传达的主题,随后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最喜欢什么吗?”此时学生必然会进行猜测,但可以提醒学生只能先悄悄的告诉老师,以免影响别人的判断,当猜测结束后则可以大声的公布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便为学生展示了,哪种情况需要小声,哪种情况需要大声,让学生快速理解了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内在关联。紧接着可以创设广泛性的问题情境,如“哪些地方我们不能大声喧哗?”这将引导学生快速的融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使道德与法治内容获得内化,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将大幅提升教学质量。
4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源来于生活,这给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对各种生活情境的再现,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的传导质量。特别是在小学生存在认知局限时,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教学内容的传授更加生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倡导学生将其进行生活化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意图。比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阐述外,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向生活情境延伸,利用户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白色污染进行调查,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分析原因,也可以依据校园环境基础,进行实地的调查探究,并结合课文提出简易的优化建议。如熟悉的塑料袋被扔到花坛中,不仅影响美观,还将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如果进行随意的焚烧,将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全面激发,更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度渗透,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提供着滋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迎来转型契机,借助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融入优势,可以更好的塑造出课堂的灵活性。同时,可以让学生能够对照现实生活进行学习,将以往抽象的知识向实践情境转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还将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切实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德育领域的培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范玲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J].中小学校长,2018(12):52.
[2] 李雅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策略[J].教师,2018(3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