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质疑是学生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质疑环境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城虚心的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对学生热爱真理的举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讲课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表述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产生疑问的时间。要培养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要把质疑当作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对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
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目前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不可能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果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这种抽象知识结构的形态上,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因缺乏具体生动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来源及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介绍一些对于课本来说是新的、更系统的知识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时,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概念、新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降低思维的坡度。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设计课堂质疑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我们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式激起学生在思维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我们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1.联系实际设问。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和已知事实现象,提出质疑。例如,教材中指出植物细胞只有在离体且适宜条件下培养,才能表现出全能性。那么,实际情况下有无特例?草莓、菊花等的繁殖说明了什么?经过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所谓“全能性”,不是科学家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斐塞司博士从猫晒太阳的现象着手,发明了日光疗法,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说明,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思考,是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2.揭示矛盾设问。揭示观点间的逻辑困难、矛盾,是进行质疑的又一途径。例如,课本在讲营养生殖的优点时,指出后代能保持亲代性状;在叙述有性生殖意义时,指出后代有更大的变异性。是否无性生殖没有变异呢?——在高三的复习中对高二所学知识质疑,学生积极地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生殖—分裂—变异的角度,讨论分析,由此得出清晰的结论。
3.据果求因设问。我们知道,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生物的概念和生物学的规律,或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时还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如,根据绵羊“多莉”的培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细胞核要体现出全能性,必须放在卵细胞质中?由此使学生悟出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复杂性。
4.比较分析设问。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通过类比分析也是常用的质疑方法。如,有丝分裂能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来的一半;而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而不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分裂的具体过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数”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知识点可以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抓住契机,开启学生好问的思维,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宽松的质疑环境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城虚心的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对学生热爱真理的举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讲课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表述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产生疑问的时间。要培养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要把质疑当作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对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
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目前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不可能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果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这种抽象知识结构的形态上,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因缺乏具体生动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来源及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介绍一些对于课本来说是新的、更系统的知识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时,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概念、新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降低思维的坡度。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设计课堂质疑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我们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式激起学生在思维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我们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1.联系实际设问。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和已知事实现象,提出质疑。例如,教材中指出植物细胞只有在离体且适宜条件下培养,才能表现出全能性。那么,实际情况下有无特例?草莓、菊花等的繁殖说明了什么?经过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所谓“全能性”,不是科学家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斐塞司博士从猫晒太阳的现象着手,发明了日光疗法,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说明,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思考,是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2.揭示矛盾设问。揭示观点间的逻辑困难、矛盾,是进行质疑的又一途径。例如,课本在讲营养生殖的优点时,指出后代能保持亲代性状;在叙述有性生殖意义时,指出后代有更大的变异性。是否无性生殖没有变异呢?——在高三的复习中对高二所学知识质疑,学生积极地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生殖—分裂—变异的角度,讨论分析,由此得出清晰的结论。
3.据果求因设问。我们知道,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生物的概念和生物学的规律,或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时还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如,根据绵羊“多莉”的培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细胞核要体现出全能性,必须放在卵细胞质中?由此使学生悟出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复杂性。
4.比较分析设问。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通过类比分析也是常用的质疑方法。如,有丝分裂能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来的一半;而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而不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分裂的具体过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数”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知识点可以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抓住契机,开启学生好问的思维,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