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一节为例,通过课后反思对“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四环导学;地理教学;教学改革;地球运动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大多数学校还是按自己的老一套进行教学。对于老教师来说,真正实施课改面临很大的挑战。笔者从事地理教学三十多年,要改变观念,把课改真正付诸行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改革,笔者作为一名敬业的老教师也不甘落后,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及探究学习?如何展现地理课堂的魅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地球运动”一节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课堂实录
1. 播放课件
播放“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及课文内容填表,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课后反思:在播放“地球运动”课件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是竖直还是倾斜着进行自转与公转的?倾斜角有多大?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有没有摇摆?这样让学生明白地球公转的两个基本特征,为后面学习“地球运动与气候”打下基础。
2. 学生演示
某小组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时,他们的演示是面对教师的,不是面对其他同学。他们讲完后,笔者简单地说:“刚才这两位同学很厉害,给老师上课呢!”之后也没有给其他小组上台演示的机会。
课后反思:应当请这两位学生调整位置,面向全体同学,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再给一两个有意愿上台的小组上台表演的机会。同时可进一步追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每一天的“昼夜交替”现象?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认识。
紧接着另一组两位同学利用自制学具(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内容。他们虽然站到讲台前面对同学,但演示地球的学生在绕着另一位同学(演示太阳的)转动的过程中,地球没有自转,而且地轴有较大的摆动。两位学生演示完后,笔者说:“地球好像喝醉了,跳起了摇摆舞,却忘记了自身的转体动作。你们再想想,地球真是这样转的吗?”
课后反思:立即与这两位学生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教师做正确的地球运动示范。还可以把演示“地球运动”的课件重放一次,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再请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演示。而当时采取的让这两位同学再想一想的处理方式非常不妥,如果他们想得清楚,在演示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是他们没有真正掌握才会演示错误。同时,其他同学也可能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到位。
3. 合作探讨
教师提问:彭水县一年中什么时候昼长夜短?什么时候昼短夜长?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最冷?假如地球是垂直着绕太阳公转的,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后,笔者请一位女生回答。她答道:“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最热,冬天最冷。假如地球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如果这样,太阳光就没有变化……”笔者没有对她的回答进行点评,直接带着全班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课后反思:让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再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展示,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进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不能为赶进度而草草收场。另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二、结论
上述都是笔者没有处理好的课堂实录,而像这样类似的地方还很多。通过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自己对“四环导学”的理解过于模式化。课改之前,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结果是同一内容讲过多遍,学生还是不理解。通过学习培训及自己的课改实践,笔者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平等、民主、开放、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在开放的師生、生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正是“魅力课堂”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任友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J].教育科学,2005(1).
关键词:四环导学;地理教学;教学改革;地球运动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大多数学校还是按自己的老一套进行教学。对于老教师来说,真正实施课改面临很大的挑战。笔者从事地理教学三十多年,要改变观念,把课改真正付诸行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改革,笔者作为一名敬业的老教师也不甘落后,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及探究学习?如何展现地理课堂的魅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地球运动”一节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课堂实录
1. 播放课件
播放“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及课文内容填表,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课后反思:在播放“地球运动”课件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是竖直还是倾斜着进行自转与公转的?倾斜角有多大?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有没有摇摆?这样让学生明白地球公转的两个基本特征,为后面学习“地球运动与气候”打下基础。
2. 学生演示
某小组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时,他们的演示是面对教师的,不是面对其他同学。他们讲完后,笔者简单地说:“刚才这两位同学很厉害,给老师上课呢!”之后也没有给其他小组上台演示的机会。
课后反思:应当请这两位学生调整位置,面向全体同学,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再给一两个有意愿上台的小组上台表演的机会。同时可进一步追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每一天的“昼夜交替”现象?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认识。
紧接着另一组两位同学利用自制学具(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内容。他们虽然站到讲台前面对同学,但演示地球的学生在绕着另一位同学(演示太阳的)转动的过程中,地球没有自转,而且地轴有较大的摆动。两位学生演示完后,笔者说:“地球好像喝醉了,跳起了摇摆舞,却忘记了自身的转体动作。你们再想想,地球真是这样转的吗?”
课后反思:立即与这两位学生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教师做正确的地球运动示范。还可以把演示“地球运动”的课件重放一次,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再请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演示。而当时采取的让这两位同学再想一想的处理方式非常不妥,如果他们想得清楚,在演示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是他们没有真正掌握才会演示错误。同时,其他同学也可能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到位。
3. 合作探讨
教师提问:彭水县一年中什么时候昼长夜短?什么时候昼短夜长?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最冷?假如地球是垂直着绕太阳公转的,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后,笔者请一位女生回答。她答道:“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最热,冬天最冷。假如地球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如果这样,太阳光就没有变化……”笔者没有对她的回答进行点评,直接带着全班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课后反思:让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再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展示,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进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不能为赶进度而草草收场。另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二、结论
上述都是笔者没有处理好的课堂实录,而像这样类似的地方还很多。通过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自己对“四环导学”的理解过于模式化。课改之前,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结果是同一内容讲过多遍,学生还是不理解。通过学习培训及自己的课改实践,笔者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平等、民主、开放、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在开放的師生、生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正是“魅力课堂”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任友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J].教育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