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的故乡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看《聊斋志异》,那里面有很多关于狐仙鬼怪的故事,很吓人,小时候,经常不听话,母亲就用那里的狐仙鬼怪吓我,结果是越吓我越好奇,追问她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当然解释不了我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长大,读书。知道了《聊斋志异》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掀起聊斋热,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改编的电视剧铺天盖地,也令很多人记忆犹新。多年以前,在大陆轰动一时的《画皮》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电视剧像如《聊斋系列》,大s版的《倩女幽魂》、《花姑子》、《聊斋2》、《龙飞相公》、《粉蝶》、《连琐》、《人鬼情缘》。后来,挑选了《聊斋》里面四位遭遇特殊的年轻女子串成一个系列剧,她们包括《宦娘》、《连城》、《侠女》、《辛十四娘》。创造这么多好看“故事”的文学大师就是蒲松龄,一直想去大师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想知道,三百多前年,我们的偶像大师是如何生活的。终于,在今年四月,我去了淄博。
  故居风貌
  先介绍一下大师的生平——蒲松龄,生于1640年,逝于75岁,即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大师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匾下挂着74岁时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为其画的肖像,两旁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房内还陈列着他生前用过的端砚一方、在毕家教书时用过的床一张、手炉一个;还陈列着与蒲松龄有直接关系的绰然堂匾、灵璧石、三星石、蛙鸣石各一块,此外,室内摆放的桌、椅、几、架、橱和木影炉均是蒲松龄曾设馆30余年的西铺毕家旧物。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进到里院,蒲松龄的雕像立于门前,里面的房间是有关他的陈列,雕像旁边是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开满白色与粉色的花朵,亦有些还没有返青的竹子,只见大师端坐在那里,手捋胡须,望着远方,慈眉善目地笑着,目光中透着满足与美好。我站在雕像旁,凝视了他很久。大概缘于自己也是舞文之人,所以,对他的崇拜与敬仰油然而生。同行的作家们纷纷与蒲松龄拍照。我也不例外,希望能染上一些大师的灵气。
  上中学时,课本上只说蒲松龄是柳泉居士,为什么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书上没有说明。那时候年龄小,心中总是充满好奇,老师也无法解释,这一次,我才明白他为什么有这个称号,柳泉,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虽是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随父读书。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他自幼聪慧过人,经史过目不忘。18岁完婚,应父母之命,娶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为妻。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与他生活的老家截然不同。为此,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这次南方出行,丰富了他的心灵,阅历,开阔了视野。名副其实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此,他写下了不少诗文。蒲松龄一生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了解百姓疾苦,他的文章很多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在南方期间,因为想念老家的妻儿,所以,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继续从事他的教书事业。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蒲松龄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辛酸与痛苦,挣扎与流离失所。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著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郭沫若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作了比较正确的评价。
  聊斋园
  聊斋园是聊斋志异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电影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有各种狐狸1400余只,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去聊斋园那天,风很大,天也突然阴了下来,但是,一进到园里,在门口,就看到两个十分漂亮的白狐立站那里,欢迎所有的游客到来,我立刻欣喜地跑过去,那白狐,就是聊斋里的白狐,样子乖巧可爱,不停地用手摸她的头,抱着她,跟她拍照。不料,却遭到管理人员的训斥,但我并不生她的气,那个女人虽然粗门大嗓,为了抱上白狐,挨骂也是值得的,我笑着原谅了她的叫骂。走进聊斋园,就好像回到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一样,所有的雕塑,每一个场景,都是按照聊斋志异那里的原样建设的。漫步于聊斋园,蒲松龄的影子随处可见。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但希望我能可以沾染一些大师的灵气,使自己愚笨的大脑更聪明一些。
  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仑路旁、王村镇西铺 村西铺大街。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先生一生的职业是教书,他在其三十二岁时,应好友毕际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〇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离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在此设馆教塾三十余载。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撤帐归里田园,连续教了三十八年的书。在漫长的三十八年中,蒲松龄凭着自己的才能,栖身于王村西铺的高墙内的毕家松龄书院。  三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先生执教著《聊斋》的书院——“毕尚书府”,几经蹉跎岁月的风风雨雨,历尽沧桑,好在政府做了修缮。松龄书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765平方米。馆内共有大小建筑22间。前门上横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牌匾,上书“蒲松龄塾馆”五个超逸入神的镏金大字。落款崇祯甲戊白阳老人题(白阳老人即毕自严,该匾原件现存蒲松龄故居)。拾级而上,进门向里走,迎面便是古朴宏丽的绰然堂。建筑特色是当时很流行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北房二间,东边暗间,是蒲松龄的写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斋志异》及大量诗词皆出于此,中外间作为学生们肄业的课堂。塑像中可以看到几个毕氏子弟正伏案忙于学业。诵书、习字,沉思。神态各异。
  蒲松龄一生从教。58岁时,编写了两部书——《小学节要》,对当时塾馆所用的道德教材删繁就简,取其中精要缩编而成。二是选编了《宋七律诗选》,对其教学所用的宋诗,去粗取精,择选22首作为学习宋诗用。蒲松龄教书,不同于其他人,他厌恶旧式教学那种墨守成规,死记硬背,不喜欢学生只做八股文,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教育引导学生刻苦攻读学业,又不压抑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纯洁童心。转过“绰然堂”向北,正对的是书法家朱学达题“振衣阁”,门前楹联上书:万卷书当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这是在绰然堂后修建的一幢与之对称的砖木结构双层楼阁建筑,阁上花窗雕棂,舒朗明快;阁下朱红漆柱承托重荷。整个阁的外壁饰有飞檐、禅兽、雕栏、花棂。“振衣阁”是“毕尚书府”藏书之地,有万卷诗书,可供先生任意博览,成了先生的文库。它为蒲松龄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丰富了他的思维与想象。走进下层阁楼里,墙上挂有先生的画像。他身着贡生服。正襟端坐,室内设有古玩架、先生曾用过的双耳瓶、暖手炉、笔筒架等陈列其上。典雅的读书氛围阅然眼前。仿佛看见蒲松龄就在眼前教书,读书一样。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把理想寄托于艺术,他在一道题为《感愤》的诗中曾这样写:“漫问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北菵芳草年年绿,碧血青怜恨不休”。蒲松龄白天教书,夜晚著书,完成了《聊斋志异》一书。此外,蒲松龄还在余暇,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文、铭、书启、引、序、疏等。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精神受到打击,一蹶不振。身体健康日下,两年后,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离开人世,蒲松龄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可见,蒲松龄一生生活之简朴。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却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站在他的雕像前,我想起一个人——世界级著名的大师梵高,他同蒲松龄一样,在世时穷困潦倒,死后,他的艺术价值连城,一直影响着那些热爱艺术的人们。难怪,这个春天,来松龄故居看大师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我请故居大门口卖与松龄有关纪念品的老板为我在松龄故居前拍张照片,他很热情,告诉我,如何摆姿势才能把松龄故居的大字照上。我是那里万千游客之一,或许,他早已经把我忘了。而我,却时常想起他,想起我去松龄故居的情景。
其他文献
韩丁丁的毕业论文没费什么事儿,便一挥而就,完成后将打印稿交给导师,受到夸赞。她是位个性张扬而不会掩饰的女孩,讲给苗芸听便学着导师的样儿,粗着嗓门说:“论文的切入点十分巧妙,后生可畏。”说完便哈哈大笑,前仰后合,手里的书也笑掉了。苗芸说:“你干啥?肃静。”韩丁丁便止住笑吐舌头作鬼脸。  她俩经常到这家小书吧翻翻时尚杂志,坐在紫色的地毯上,倚着书柜,舒舒服服地消磨时光。苗芸早韩丁丁一年毕业,不愿意找工
大姐的好  大学时宿舍里4个女孩,比我大8个月的胡娜做了宿舍大姐。大姐来自贵州的大山里,听大姐说,她家住在吊脚楼里,每天早上是被鸟儿叫醒的,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对于自小生活在满是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我来说心生向往;而大姐却说让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在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里是她考上大学的源动力。  大姐虽说不到一米五的个头,略黑的皮肤配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瘦小的身躯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照顾,但大姐却是一个
音乐之于我,最早的时候仅限于流行歌曲,虽然也有着许多动人动心之处,却总觉得少了一种触动灵魂的东西。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偶尔听到一首曲子,极淡雅悠长,就像长长的风吹过原野,就像天上飞舞的鸽群,鸽哨的声音绵远。后来才知道那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排箫演奏的,直觉得是闻所未闻的天籁。  从此音乐才在我面前真正打开了一扇门。我的耳朵接纳着一切可以让我心灵安静的曲子,从此知道了钢琴可以让想象插上美丽的翅膀,小提琴
周末,公园。  才在长椅里坐下,忽然噗的一声,一株青幽幽的植物落到脚边,是一株苍耳,上面结满刺扎扎的青球儿。  一个环卫工走过来,弯身拾起苍耳,就要往三轮车里放,我说把它给我吧。  环卫工显然被我的声音惊到了,侧转过身子,定定地朝我看。确定我是在和她说话后,脸上堆满笑,举着那株苍耳朝我走过来,一边说,要这干嘛?然后在我旁边的长椅里坐下来,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和她说起苍耳的故事。  小学毕
山猫,其实就是野猫,学名叫豹猫,因为经常偷吃老百姓家的鸡,所以又得名“抓鸡虎”,但在东北老百姓的口中,最习惯的称谓还是山狸子。  在早些年,东北山区的林场或是农村,谁家的鸡被山狸子叼走了,绝对不是什么惊人的新闻。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听见村子里某家的大娘、大婶或是奶奶辈的妇女在冬天雪后的早晨厉声叫骂,“该死的山狸子,又把我家的鸡给叼走了!”之所以判定凶手为山狸子,其实很简单,鸡窝门前雪地上留下的梅花印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今年是日本电影《情书》上映二十周年。已看过它不止二十遍,每看一遍,都像是第一次看,每看一次,都能找到情
少时读太平天国,记住了一首诗,“十万雄兵过道州,征途得意月岩游……天生好景观不尽,余兴他年再来游”,其中那句“天生好景观不尽”让我惦记了好久。  后来又读过徐霞客的游记,这才知道让我惦记了好久的“天生好景观不尽”的地方,实在是离我的东北家乡太遥远了,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此生恐怕无缘到此,只能是“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虽然是“天各一方”,但是这个“永南岩目殿景,道州月岩第一”的“天生好景”的
你是猴子请来的欠儿登吗?  欠儿,读时一般做:欠儿登。东北方言,一个很事儿的人,哪儿有事哪儿到。形容人爱凑热闹!什么事儿都管都问!常用有些贬义,有的时候也分对谁讲,要是比较亲密的关系,如好朋友、家人等也可以是昵称。例如:你怎么这么欠儿登!  哈欠儿,即为哈尔滨欠儿登一族,爱吃、好玩、凑热闹,啥事儿都上心,哪哪儿都有人,道里南岗太平香坊,只要有事儿,就有我们的身影。哈欠儿微信账号一出,大哥老妹儿你就
二十世纪画坛中的流派多如繁星,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流派中,雷纳托·古图索却始终以一种不跟风、不追随潮流的态度,保持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而略显保守。而真正让这位意大利画家的名声享誉画坛的,是他画作中的现实关怀和浓厚的斗争精神。他以画笔为刀剑,始终贯彻着一个左翼社会活动家的理想。  最美丽的西西里  意大利这片热土是古图索的一生挚爱,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经历了最残酷的时光,
演员江一燕一直以“爬行者”自居。在这个人人追求快乐的时代,她一直以“慢乐”为贵,习惯了在爬行中感悟世界。她说,我不在意慢得失去速度,却害怕在飞行中迷失自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爬行到了广西巴马,并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从此变身为“小江老师”,以蜗牛般的坚持播撒着爱的种子……        天上有颗叫老师的星星  江一燕第一次去广西巴马的长洞村,是为了拍一部文艺片。本以为拍摄地靠近景区优美宜人,却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