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应是一个探究与领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相应设计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引导点拔,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解决疑问,印证想法,揭示规律。
一、找准问题核心,帮助学生参透数学知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回答冠以“对”或“错”的判断,而是借助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找准问题核心,从而拾级而上,成功采摘知识的果实。
如这样一道题目:“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60个,6天可以完成任务,实际只用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天要多加工多少个零件?”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60×6÷5-60”。这时,有学生高高地举了手:“我有其他方法!”原来这位学生列出了这样一道算式:“60÷5”。全班学生一阵骚动:“这样也行?”对此,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把判断正误的任务交到学生手上,引导他们借助画图、数据对比等,进行思考、分析:①“60”代表什么?②为什么是“除以5”而不是“除以6”?。在稍后的汇报中,一位同学的回答特别精彩:“原计划要用6天完成,实际只用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際比原计划少用了一天,如果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与原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相同,将会余下60个零件无法完成,要按时完成,只有把这60个零件平均分配到5天去加工,用60÷5,求得的结果就是实际每天要多加工的个数”。可见,教师的“延迟判断”及巧设问题,使学生得到了宝贵的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机会,成功者也由“一点”变成“多点”,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尊重知识本源,帮助学生深化数学知识
探究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想法、并反复验证的过程。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据此进行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打破常规,发展数学思维。
如“圆柱的认识”一节,需要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绝大多数学生“听话”地按教材上的方法,沿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一个学生却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发现后及时向全班学生展示该生的展开图,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我随即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他是怎样剪出这个展开图的?②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③你还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其他图形吗?三个问题的提出,有效唤起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他们边剪边拼,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有学生想到:将圆柱侧面随意剪开,得到一个不规则图形,甚至边缘不是直线的图形,然后再通过割补,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脑力激荡的情况下,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深化了对数学问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巧设悬念,帮助学生探研数学规律
教学中,探究一些规律性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兴趣高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归纳结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跟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重申: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然后依次出示下面几组数:①36、63、99,②23、46、79,③27、54、81,让学生思考:只看个位上的数字能不能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 2”,思考:①十位上填上几,这个数是3的倍数?填上几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②判断一个两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必须观察这个数的几个数字?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31□”,让学生仿照探研一所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深化上述问题。之后,安排一个游戏: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很快判断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游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纷纷为老师的“聪明”所折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抓住时机,指出:“只要掌握了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们‘聪明’,你们想吗?”再次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此时,进行第三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23□□”,让学生试填并思考:①在“□□”里填上什么数字,可以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你想到了多少个答案?②你是怎样想到这些答案的?③你发现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特点?最后,反叩追问:“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探研—深化—归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铺路搭桥,顺利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通过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龙昌路1号 会城中心小学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 林景锚
电话:13556999688 邮编:529100
一、找准问题核心,帮助学生参透数学知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回答冠以“对”或“错”的判断,而是借助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找准问题核心,从而拾级而上,成功采摘知识的果实。
如这样一道题目:“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60个,6天可以完成任务,实际只用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天要多加工多少个零件?”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60×6÷5-60”。这时,有学生高高地举了手:“我有其他方法!”原来这位学生列出了这样一道算式:“60÷5”。全班学生一阵骚动:“这样也行?”对此,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把判断正误的任务交到学生手上,引导他们借助画图、数据对比等,进行思考、分析:①“60”代表什么?②为什么是“除以5”而不是“除以6”?。在稍后的汇报中,一位同学的回答特别精彩:“原计划要用6天完成,实际只用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際比原计划少用了一天,如果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与原计划每天加工的个数相同,将会余下60个零件无法完成,要按时完成,只有把这60个零件平均分配到5天去加工,用60÷5,求得的结果就是实际每天要多加工的个数”。可见,教师的“延迟判断”及巧设问题,使学生得到了宝贵的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机会,成功者也由“一点”变成“多点”,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尊重知识本源,帮助学生深化数学知识
探究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想法、并反复验证的过程。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据此进行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打破常规,发展数学思维。
如“圆柱的认识”一节,需要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绝大多数学生“听话”地按教材上的方法,沿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一个学生却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发现后及时向全班学生展示该生的展开图,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我随即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他是怎样剪出这个展开图的?②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③你还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其他图形吗?三个问题的提出,有效唤起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他们边剪边拼,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有学生想到:将圆柱侧面随意剪开,得到一个不规则图形,甚至边缘不是直线的图形,然后再通过割补,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脑力激荡的情况下,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深化了对数学问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巧设悬念,帮助学生探研数学规律
教学中,探究一些规律性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兴趣高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归纳结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跟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重申: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然后依次出示下面几组数:①36、63、99,②23、46、79,③27、54、81,让学生思考:只看个位上的数字能不能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 2”,思考:①十位上填上几,这个数是3的倍数?填上几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②判断一个两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必须观察这个数的几个数字?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31□”,让学生仿照探研一所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深化上述问题。之后,安排一个游戏: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很快判断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游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纷纷为老师的“聪明”所折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抓住时机,指出:“只要掌握了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们‘聪明’,你们想吗?”再次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此时,进行第三次探研:出示数字卡片“23□□”,让学生试填并思考:①在“□□”里填上什么数字,可以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你想到了多少个答案?②你是怎样想到这些答案的?③你发现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特点?最后,反叩追问:“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探研—深化—归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铺路搭桥,顺利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通过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龙昌路1号 会城中心小学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 林景锚
电话:13556999688 邮编:52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