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刻师傅对作品打样后、进行正式创作前的心得材料:“须知,它是丰满的,充满水分的,活力的。”
梁先生的家具厂在京郊顺义,我们一行驱车造访。
这是北京最好的时节。早上出门太阳照在身上,一点儿不热,早就听说梁先生是一位严谨的人,他一直把积庆堂出品的中式家具视作艺术作品,在他眼中京郊的这个家具厂本来就是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坐落在一个静谧的村子里,不好找。汽车驶入厂区,东面有一片稀疏的树林,南面有一段北方常见的土砖院墙,因此这片树林显得聚气而带着森严。
“这边是黄花梨,那边是大叶紫檀,中间是红酸枝……”在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获准来到“非请莫入”的木料仓库。
“每根木料的纹理、色泽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原木的尊重是积庆堂家具创作的第一步。”他介绍说。
在这个偌大的木料仓库,用于制作家具的每一根原木被分类、编号、排序叠放。这种对大宗货物集约式的管理方式令人想到亚马逊的仓库,安静地彰显出现代化管理的高效和有序;我们的目光游移于琳琅的不同材质,木料一端裸露着特殊的肌理,你几乎闻不到新鲜木材特别的刺激气味。
“大部分都是老木料。”梁先生说,“你看,这根梁木是清代一间木建上的,上面还有字。我早些年在四川收的。”
这老梁木目测有15米,上面用阴文镌刻了一排字“皇清同治拾有贰年岁次癸酉年正月初四立”,标明土木工程兴建的时间。
王世襄先生在《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一书中说:“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则例绘制施工图并复制(古代家具)实物。除去则例,恐怕别处不容易找到这样具体的材料了。”
每个时代的气质是不同的,在我看来,艺术品可能是反映时代最直接的实物形器。
在梁先生的办公桌上,有一份《缠枝莲方桌生产前学习材料》,是雕刻师傅对作品打样后、进行正式创作前的心得材料:“须知,它是丰满的,充满水分的,活力的。”
梁先生说,雕刻师傅原来并不容易体会到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描述跟则例和文献上的要求不一样,它不只是关于计算和数量,它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要求。“怎么办呢,一方面,我早年是学习考古的,搜集了不少古代家具图册,我让大家工余时可以过来借阅,另外我们还定期去博物馆看展览,用现场实物来让我们的师傅体会那种雕刻出来的活力、水分、丰满。”
“这不容易,甚至很难。”我说。“从匠作到艺术创作,当然很难。”他马上回应。
在木作区有一张书案,书案边的纸篓里留有木匠师傅们的毛笔字。我仔细一看,临习的范本是汉代《曹全碑》。
“你看曹全碑的这个‘丿’划,像不像那件圈椅的扶手部分?”梁先生笑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是故意把本喻体调换。
“如果我们的师傅们,不懂得中国书法,很难出精品。古典家具与中国书法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但是在审美上高度一致,你看这个‘丿’的末端收的意蕴,就是我们一直希望在家具细节中去再现的精神。”
在木作区的休息室,我还看见了《张迁》、《鲜于璜》、《石门铭》等书法碑帖。其实我并没有因为在厂区看见它们而过分讶异——我笃信,这些碑才是我们认识古典审美的基础材料,也是我所体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
下午,梁先生给木匠师傅们上了《明式家具基本文献概述》一课,我们也有幸受邀,旁听了这堂课。
结束采访前,整个厂区响起了下课铃声,“今天的工作结束了。”我在起身告别时,特意看了一眼贴在宣传栏上方的《积庆堂年度工作安排表》,在9月19日那一栏上,赫然写着:
9月19日。
周五。
组织木工组师傅六名。
故宫看展。
梁先生的家具厂在京郊顺义,我们一行驱车造访。
这是北京最好的时节。早上出门太阳照在身上,一点儿不热,早就听说梁先生是一位严谨的人,他一直把积庆堂出品的中式家具视作艺术作品,在他眼中京郊的这个家具厂本来就是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坐落在一个静谧的村子里,不好找。汽车驶入厂区,东面有一片稀疏的树林,南面有一段北方常见的土砖院墙,因此这片树林显得聚气而带着森严。
“这边是黄花梨,那边是大叶紫檀,中间是红酸枝……”在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获准来到“非请莫入”的木料仓库。
“每根木料的纹理、色泽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原木的尊重是积庆堂家具创作的第一步。”他介绍说。
在这个偌大的木料仓库,用于制作家具的每一根原木被分类、编号、排序叠放。这种对大宗货物集约式的管理方式令人想到亚马逊的仓库,安静地彰显出现代化管理的高效和有序;我们的目光游移于琳琅的不同材质,木料一端裸露着特殊的肌理,你几乎闻不到新鲜木材特别的刺激气味。
“大部分都是老木料。”梁先生说,“你看,这根梁木是清代一间木建上的,上面还有字。我早些年在四川收的。”
这老梁木目测有15米,上面用阴文镌刻了一排字“皇清同治拾有贰年岁次癸酉年正月初四立”,标明土木工程兴建的时间。
王世襄先生在《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一书中说:“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则例绘制施工图并复制(古代家具)实物。除去则例,恐怕别处不容易找到这样具体的材料了。”
每个时代的气质是不同的,在我看来,艺术品可能是反映时代最直接的实物形器。
在梁先生的办公桌上,有一份《缠枝莲方桌生产前学习材料》,是雕刻师傅对作品打样后、进行正式创作前的心得材料:“须知,它是丰满的,充满水分的,活力的。”
梁先生说,雕刻师傅原来并不容易体会到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描述跟则例和文献上的要求不一样,它不只是关于计算和数量,它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要求。“怎么办呢,一方面,我早年是学习考古的,搜集了不少古代家具图册,我让大家工余时可以过来借阅,另外我们还定期去博物馆看展览,用现场实物来让我们的师傅体会那种雕刻出来的活力、水分、丰满。”
“这不容易,甚至很难。”我说。“从匠作到艺术创作,当然很难。”他马上回应。
在木作区有一张书案,书案边的纸篓里留有木匠师傅们的毛笔字。我仔细一看,临习的范本是汉代《曹全碑》。
“你看曹全碑的这个‘丿’划,像不像那件圈椅的扶手部分?”梁先生笑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是故意把本喻体调换。
“如果我们的师傅们,不懂得中国书法,很难出精品。古典家具与中国书法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但是在审美上高度一致,你看这个‘丿’的末端收的意蕴,就是我们一直希望在家具细节中去再现的精神。”
在木作区的休息室,我还看见了《张迁》、《鲜于璜》、《石门铭》等书法碑帖。其实我并没有因为在厂区看见它们而过分讶异——我笃信,这些碑才是我们认识古典审美的基础材料,也是我所体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
下午,梁先生给木匠师傅们上了《明式家具基本文献概述》一课,我们也有幸受邀,旁听了这堂课。
结束采访前,整个厂区响起了下课铃声,“今天的工作结束了。”我在起身告别时,特意看了一眼贴在宣传栏上方的《积庆堂年度工作安排表》,在9月19日那一栏上,赫然写着:
9月19日。
周五。
组织木工组师傅六名。
故宫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