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素质不放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做一棵“咬定素质不放松,立根深在生活中”的文化常青树,要广读闲书,争做杂家,要练就一手好字、一支妙笔,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对生活要充满敏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质
  
  语文新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既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春风雨露,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课改是否能顺利推进,是否能全面提高学生善读能写等语文素养,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修养、素质,决定着语文新课改的成败。加强语文教师修养,提高语文教师素质,仍然是新课改面临的当务之急。那么,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怎样的修养、素质呢?
  
  一、广读闲书,争做杂家
  
  当今社会信息畅通,出版业发达;现今的高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不同,爱好各异,所获信息五花八门,所读之书涉及各个领域,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来自读书,仅靠语文课堂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教师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本字典外加一本复习资料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语文教师不能浮躁,语文教师须静下心来,须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读一批书,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读文学,提高鉴赏力;读史学,借古鉴今;读美学,升华审美;读哲学,辩证思维;读政治,敏锐目光;读经济,活跃思维……不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无法给学生推荐文学书目,无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无法同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不读史学,无法正确指导学生鉴赏时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不读美学,无法和学生探讨流行歌曲、各种画派、书法渊源;不读哲学,或许会使语文课堂的讨论陷入“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不读政治,无法解答学生“阿伊冲突”、北约东扩等问题;不读经济,无法解答学生“牛市”、“熊市”、楼市飙升等方面的疑问……不要认为上述种种不是语文。不读书,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热衷读书的教师才能熏陶出爱好读书的学生。爱读书考不出语文好成绩的学生很少见到。只有阅读广泛、知识广博的语文教师,才能熏陶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底子。
  
  二、一手好字,一支妙笔
  
  语文既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也要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在“逢进必考”的用人制度下,高中生的未来人生中面临着无数次的考试,考试题多以汉字手写的形式表述,书写的工整、美观与否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现今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书写,字越来越潦草、难看,作为语文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范”二字说明“师”具有“范”的作用,书写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的书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能写一手好字,他的学生的字大多工整、美观。学生的字写得好,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及其他主观题分数相对较高,甚至高得很可观,其他文史类甚至理科考试也如此。字是人的脸,语文教师很有必要练就一手好字,从而带动学生练字,熏陶学生写出一手好字。一手好字,终身受益。一手好字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
  现在,总有老师抱怨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写作文确实是时下学生的“三怕”之一,正因为学生怕,因此,引导、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兴趣?关键还在于教师。这里不妨以一位老师为例。这位老师写得一手诗歌、散文,尤其是善写杂文,嬉笑怒骂,令人捧腹。作品时常发表于报纸,与同仁、学生评诗说文,自娱娱人,其乐融融。学生自然受其感染,步其后尘,亦有习作刊登于地区级报纸。这位老师更是热衷于写下水作文,四十五分钟,师生皆写完。朗读、交流,评立意,品语言,见仁见智。这位老师还让学生将各自的习作每学年编成一册,闲暇时翻阅,思成败得失,悟写作原理。三年下来,篇数可观,高考前悉心揣摩,初步确定擅长文体,以备高考。这位老师的所作所为,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所带班级学生各自编辑、油印文学刊物。每当高考结束,学生、家长对这位老师好评连连。
  
  三、关注社会,善驭课堂
  
  语文即社会,社会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语文是为了应用。要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活的语文。语文教师要做一棵“咬定素质不放松,立根深在生活中”的文化长青树,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对生活要充满敏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听到学生在升旗致辞中诸如“我们众多的萃萃学子”、“面对上次的失败,我们要踌躇满志地迎战新的挑战”之类的读音、语法、成语使用等错误,在课堂上及时给予纠正。关注社会,才能在讲解文言词语“可”字时,将“可口可乐”顺手拈来,将“可口”之“可”解释为“适合”,将“可乐”之“可”解释为“值得”,这样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可”字的意思,又使学生体悟到文言的魅力,还可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可养成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体现。社会突飞猛进,新词汇、新语言现象层出不穷。不关注社会,就搞不清诸如“贿选门”、“山寨手机”等的意思。不关注社会,学生作文中写到的诸如“气候”、“和平”、“道德模范”等,就无法评判。“不知有汉,无论晋魏”的语文教师不是称职的语文教师。切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师必须练就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善驭课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如同一幕戏的演出,如何開场,如何渐入高潮,如何收场;教师唱独角还是学生唱主角;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演出;学生的唱腔不准,怎样纠正,何时纠正;气氛沉闷时如何打破沉闷;课堂过分活跃、背离教学内容时如何适度调控、引入正轨等等,教师如果没能练就出善于驾驭课堂的非凡的能力,很难处理好以上关系。有些教师的课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很难让人熬到下课;有些教师的课让人听得轻松、愉悦,下课铃声响了,心意未尽。这与是否善于驾驭课堂深有关系。善于驾驭课堂的功夫是慢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潜心揣摩专家课堂实录,听名师授课,请名师点评自己的课等,日积月累,勤学苦练,逐步实现。善驭课堂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法的选用,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谙熟课标、考纲、学情,是善驭课堂的前提条件。善驭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才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整日沉溺于所谓的高考模拟题的教师,自己苦,学生苦,学生高考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善驭课堂的教师,善于把握火候,会将解标题的教学内容放在最后总结时;而不善于驾驭课堂者,不善于把握火候,学生尚未深入研讨文本,就将以“祝福“为标题的妙处一一告诉给了学生,未能使文本起到提高思维品质、增强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目的,使课堂教学显得虚而浮。再如,善驭课堂的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时,会将“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等一并解决,并且音、义同讲,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慈父见背”时,会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见谅”一词,使学生在比较中切实掌握“见”在动词前有代词的功能,解释为“我”。如此教学,既扎实,又有趣,更有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白居易、元稹的诗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是在酬答诗文中建立起来的,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寄元九》和《得乐天书》就是很好的明证。  【关键词】文人相“亲” 白居易 元稹    白居易、元稹在政治态度和创作方向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为唐朝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白居易和元稹却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散文,更应借助于朗读这种教学形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了散文教学中朗读的三个层次:示范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指导,体悟语言;重点鉴赏,读出自己。  【关键词】散文 朗读 教学 层次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把钥匙。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为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下列方法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其一,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实践性 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了语文的四个
【摘 要】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掌握文章写作技巧的锦囊妙计,借鉴一些方法和技能,知道如何写好作文,如何让你的作文在几十秒之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就可以赢在考场上。  【关键词】高考作文 高分作文 写作技巧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否取得高分,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常有同学感叹,作文难写,而多数学生患有“作文恐惧症”,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作文写作的范式及要素。如果在写作中,能够
【摘要】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本文谈到了四类闺怨诗。  【关键词】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闺怨,指旧时女性独守空闺、思念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哀怨之情。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
【摘 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用了三个典故,本文探讨了用典的缘由,用典的寓意,用典的效果,进而体悟作者用典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鲁迅 用典 寓意 效果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尽管赏析它的文章很多了,但依然有挖不尽的宝藏。笔者不想泛泛而论,仅就文中的三个典故作一些粗浅的赏析。  一、作者用典的缘由  1931年2月7日,“左联”的五位优秀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
摘 要:赫尔巴特由教育目的引出“教育性教学”,提出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培养,通过对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达到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的目的。杜威强调教育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主张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经验的改造。本纳在延伸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教学的教育”,继而发展“教育性-教养性教学”,指出个体不仅需要扩展世界经验和人际交往,还要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对“人性问题”的考量,三位大家就如
【摘 要】写作教学应从情感入手。“情”,使学生催生了写作的冲动;“情”,使学生产生了精神的营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感;精神营养    古人论述诗歌的产生时,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的“志”便是“好、恶、喜、怒、哀、乐”等等“情”。我们知道,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其根本是出于需要,可以是功利的需要,也
【摘 要】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景状其神,物拟其志,景为情设,物为志生。这个中奥妙在于词中的形象不仅仅由对象的直觉反映所组成,而是物体、思想情感、意志的混合物,故可感脉搏之跳,可闻呼吸之声,是观念的升华、意识的结晶。  【关键词】《沁园春》 写景特色 景状其神 物拟其志    古人云:“诗言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便是明证。为了表达他的雄心壮志,作者豪情腾笔端,伟志凝壮采。  且看两词之景:
【摘要】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  【关键词】“父亲丢了”构思精巧表达效果    读完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我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