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体生命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高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宝库,理所当然地担当着生命和谐教育的重任。然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淡薄,生命和谐教育的开展比较随意,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等诸多状况都令人担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强化高校的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深入探讨生命和谐教育的内在规律,寻求生命和谐教育的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生命和谐教育
[作者简介]许秀群(1966- ),女,广西靖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163-02
一、生命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物体的演进过程”。生命和谐就是生命个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遵照他与他人、他与客观世界的有机联系,顺应生命的演进规律,和谐地进行生命活动。它既表现为一个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简单地说,生命和谐就是人活得和谐,就是人的生命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平衡与协调的特征。
生命和谐是实现人自身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前提。社会和谐是整体的和谐,它内含了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但这三种和谐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而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与自身的和谐又是整体的和谐,它内含了生命的和谐,即人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生命力的保持、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个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因此,生命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只有实现了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只有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生命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说到底还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人与自身自然的和谐,而生命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前提。
生命和谐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决定了生命和谐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内在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中一个应有之义就是实现生命和谐。同时,由于生命是智慧、力量和意志、情感的物质载体,人的一切活动依附于这个载体,人的发展也依赖于这个载体,作为以人类知识的生产与传承为己任的教育更有赖于这个载体,因此,生命和谐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元基点,教育的“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以人的生命为本,而以人的生命为本更在于以人的生命和谐为本。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和谐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旺盛生命力的培养,教育才可以引导学生追求有创造力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及生命和谐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其历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而我国高等学校的生命教育则起步更晚。二三十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式、理念等方面形成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以大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为契机、以关爱生命为基点和基本目标、以开展生命主题活动和开设相关课程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同时辅之以心理咨询活动。生命教育的开展有力地声援了我们长期坚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各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从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任务看,生命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意义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和谐教育在许多高校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由于学时的缩减,各高校在纷纷增开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大量削减理论课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把生命教育这样上级领导和用人单位都不重视的课程都作为缩水的主要对象。更多的高校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现实中许多高校都把举办学术讲座看成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在各类检查、评估中出现某一课程学时不足的情况时,就把学术讲座的学时纳入该课程学时计算。而就已经开设的生命教育讲座而言,其教学方法、效果也往往没有纳入教学的常规管理中,科研型院校姑且不论,即便在一些教学型院校,教学改革往往局限于一些必修课程或者学位课程的教学改革,生命教育课程贵在开设,而不在于开设的质量。由于生命教育的整体被忽视,生命和谐教育也就被忽视了。
2.生命和谐教育内容缺乏理论支撑。从目前各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看,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比较注重时效性。许多学校抓住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契机,抓住迎接有关检查的契机及时开展生命教育。这样更能发挥生命教育的成效,但从教育的内容看,层次则明显偏低。许多生命教育大量运用的是鲜活的事例,讲的是现身说法或者是逻辑推演,而缺乏理论上的循循善诱,其结果只能做到动之以情,而不能晓之以理。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内部分工的不合理以及专门研究人员的缺乏,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也没有参加必要的培训,他们对生命、生命和谐的理解极为肤浅甚至无知,让其临时客串生命教育实属勉为其难。生命教育内容缺乏理论支撑的具体表现就是生命和谐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生命教育最终采用更多的方法是在学生出现自杀或他杀时开展类似“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或者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穿插些许内容的生命教育;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设讲座和选修课程也是一些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方法。倘若这些方法能够加以磨合,是可以形成教育方法体系并使生命教育达到良好效果的,但必须看到,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联系起来的世界,当今的大学生是自主意识日益加强的大学生,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有限的教育方法,希望更多的感官和更多的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渴望用自主的学习方法接受这些知识。
4.生命教育的成效不理想。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从生命教育的自身看,目标层次较低,二是从生命教育的对象看,生命意识不强,生命和谐意识缺失;一般说来,生命教育的目标分为:热爱生命、生存与应变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三个层次,许多国家的生命教育已从第二层次过渡到第三层次,而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甚至第一层次的生命教育做得也不太好,许多生命教育都是在特定事件发生后进行的,颇有应付之嫌。
当然,受思维角度和注意方式的局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并没有尽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和谐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尤其重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来说任务尤其艰巨。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生命和谐教育的创设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生命意识和和谐的生命过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视角反思和创设生命和谐教育,关键是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视角来规范和完善生命和谐教育。
1.明确生命和谐的科学内涵。生命和谐不是一个抽象的、被量化的概念,而是一个由生命过程的基本构成和现实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现实的物质过程和状态,生命和谐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和生命力的保持。考察某一个体生命是否和谐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生命过程的基本构成即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从这一方面考察生命的和谐,既要考察特定个体的知、情、意、行等过程各自发展的情况,又要考察它们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情况;二是从现实的物质条件入手,包括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把一定的物质条件与具体的知、情、意、行过程结合起来考察,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用不同的标准考察生命的和谐程度。同时,必须看到人是社会的人,仅仅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是不能完成对生命个体生命和谐的科学考察的,还必须把生命个体置放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人们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不同,他们赖以生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同,因而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进程不同,必须对生命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度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出在某一特定的物质条件下生命个体相互之间的和谐差异度的范围。
2.消除与生命和谐发展相违背的社会现象。教育主体、客体及内容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教育的成效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与生命和谐教育格格不入的现象。在政治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不民主现象,经济上存在的贫富悬殊问题,国民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趋炎附势心态,同时,这些不健康的东西还反映到法律法规中,如在交通事故中对于受害城市居民与受害农村居民的不同理赔等,在客观上都极大地影响了生命和谐教育的进程和实效,加强高校生命和谐教育同时必须铲除社会上存在的这些与生命和谐教育不符的现象。
3.构建途径互补、方式多样的生命和谐教育网。生命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命和谐教育的重任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渗透到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从高校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途径看,一是应该把生命和谐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二是在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和谐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培养科学精深的同时赋予必要的人文关怀;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生命和谐教育,通过现实的、物质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当然,并不否认家庭、社会教育在生命和谐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以及融洽的社区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都是支持其成效的有利因素。
从高校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方式看,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式,如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以案说法”达到法制教育和生命和谐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社会实践式,如利用“母亲节”的机会开展“感谢母亲、立志成才”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可以采用讲座式,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懂得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树立对其他形式生命的尊重;可以采用启发讨论式,利用主题班会等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直面生命旅程中的各种场面,以帮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可以采用危机干预式,针对学生中的极端行为,采用危机干预方式,通过谈话、改变环境、统一教育策略使学生发生明显转变,重树生活的信心;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的办法,指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和必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26.
[2]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3]张世琴.让生命灵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生命和谐教育
[作者简介]许秀群(1966- ),女,广西靖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163-02
一、生命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物体的演进过程”。生命和谐就是生命个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遵照他与他人、他与客观世界的有机联系,顺应生命的演进规律,和谐地进行生命活动。它既表现为一个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简单地说,生命和谐就是人活得和谐,就是人的生命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平衡与协调的特征。
生命和谐是实现人自身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前提。社会和谐是整体的和谐,它内含了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但这三种和谐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而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与自身的和谐又是整体的和谐,它内含了生命的和谐,即人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生命力的保持、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个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因此,生命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只有实现了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只有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生命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说到底还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人与自身自然的和谐,而生命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前提。
生命和谐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决定了生命和谐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内在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中一个应有之义就是实现生命和谐。同时,由于生命是智慧、力量和意志、情感的物质载体,人的一切活动依附于这个载体,人的发展也依赖于这个载体,作为以人类知识的生产与传承为己任的教育更有赖于这个载体,因此,生命和谐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元基点,教育的“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以人的生命为本,而以人的生命为本更在于以人的生命和谐为本。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和谐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旺盛生命力的培养,教育才可以引导学生追求有创造力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及生命和谐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其历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而我国高等学校的生命教育则起步更晚。二三十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式、理念等方面形成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以大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为契机、以关爱生命为基点和基本目标、以开展生命主题活动和开设相关课程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同时辅之以心理咨询活动。生命教育的开展有力地声援了我们长期坚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各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从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任务看,生命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生命和谐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意义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和谐教育在许多高校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由于学时的缩减,各高校在纷纷增开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大量削减理论课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把生命教育这样上级领导和用人单位都不重视的课程都作为缩水的主要对象。更多的高校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现实中许多高校都把举办学术讲座看成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在各类检查、评估中出现某一课程学时不足的情况时,就把学术讲座的学时纳入该课程学时计算。而就已经开设的生命教育讲座而言,其教学方法、效果也往往没有纳入教学的常规管理中,科研型院校姑且不论,即便在一些教学型院校,教学改革往往局限于一些必修课程或者学位课程的教学改革,生命教育课程贵在开设,而不在于开设的质量。由于生命教育的整体被忽视,生命和谐教育也就被忽视了。
2.生命和谐教育内容缺乏理论支撑。从目前各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看,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比较注重时效性。许多学校抓住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契机,抓住迎接有关检查的契机及时开展生命教育。这样更能发挥生命教育的成效,但从教育的内容看,层次则明显偏低。许多生命教育大量运用的是鲜活的事例,讲的是现身说法或者是逻辑推演,而缺乏理论上的循循善诱,其结果只能做到动之以情,而不能晓之以理。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内部分工的不合理以及专门研究人员的缺乏,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也没有参加必要的培训,他们对生命、生命和谐的理解极为肤浅甚至无知,让其临时客串生命教育实属勉为其难。生命教育内容缺乏理论支撑的具体表现就是生命和谐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生命教育最终采用更多的方法是在学生出现自杀或他杀时开展类似“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或者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穿插些许内容的生命教育;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设讲座和选修课程也是一些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方法。倘若这些方法能够加以磨合,是可以形成教育方法体系并使生命教育达到良好效果的,但必须看到,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联系起来的世界,当今的大学生是自主意识日益加强的大学生,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有限的教育方法,希望更多的感官和更多的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渴望用自主的学习方法接受这些知识。
4.生命教育的成效不理想。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从生命教育的自身看,目标层次较低,二是从生命教育的对象看,生命意识不强,生命和谐意识缺失;一般说来,生命教育的目标分为:热爱生命、生存与应变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三个层次,许多国家的生命教育已从第二层次过渡到第三层次,而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甚至第一层次的生命教育做得也不太好,许多生命教育都是在特定事件发生后进行的,颇有应付之嫌。
当然,受思维角度和注意方式的局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并没有尽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和谐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尤其重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来说任务尤其艰巨。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生命和谐教育的创设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生命意识和和谐的生命过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视角反思和创设生命和谐教育,关键是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视角来规范和完善生命和谐教育。
1.明确生命和谐的科学内涵。生命和谐不是一个抽象的、被量化的概念,而是一个由生命过程的基本构成和现实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现实的物质过程和状态,生命和谐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和生命力的保持。考察某一个体生命是否和谐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生命过程的基本构成即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从这一方面考察生命的和谐,既要考察特定个体的知、情、意、行等过程各自发展的情况,又要考察它们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情况;二是从现实的物质条件入手,包括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把一定的物质条件与具体的知、情、意、行过程结合起来考察,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用不同的标准考察生命的和谐程度。同时,必须看到人是社会的人,仅仅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是不能完成对生命个体生命和谐的科学考察的,还必须把生命个体置放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人们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不同,他们赖以生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同,因而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进程不同,必须对生命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度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出在某一特定的物质条件下生命个体相互之间的和谐差异度的范围。
2.消除与生命和谐发展相违背的社会现象。教育主体、客体及内容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教育的成效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与生命和谐教育格格不入的现象。在政治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不民主现象,经济上存在的贫富悬殊问题,国民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趋炎附势心态,同时,这些不健康的东西还反映到法律法规中,如在交通事故中对于受害城市居民与受害农村居民的不同理赔等,在客观上都极大地影响了生命和谐教育的进程和实效,加强高校生命和谐教育同时必须铲除社会上存在的这些与生命和谐教育不符的现象。
3.构建途径互补、方式多样的生命和谐教育网。生命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命和谐教育的重任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渗透到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从高校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途径看,一是应该把生命和谐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二是在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和谐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培养科学精深的同时赋予必要的人文关怀;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生命和谐教育,通过现实的、物质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当然,并不否认家庭、社会教育在生命和谐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以及融洽的社区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都是支持其成效的有利因素。
从高校开展生命和谐教育的方式看,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式,如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以案说法”达到法制教育和生命和谐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社会实践式,如利用“母亲节”的机会开展“感谢母亲、立志成才”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可以采用讲座式,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懂得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树立对其他形式生命的尊重;可以采用启发讨论式,利用主题班会等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直面生命旅程中的各种场面,以帮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可以采用危机干预式,针对学生中的极端行为,采用危机干预方式,通过谈话、改变环境、统一教育策略使学生发生明显转变,重树生活的信心;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的办法,指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和必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26.
[2]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3]张世琴.让生命灵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