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瑞典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质量指标为社会调查研究提供基本的框架,从宏观层面而言,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能测量社会总体状况或社会结构变迁;从微观层面而言,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能测量个体的生活质量或某些特殊社会问题。德国和瑞典都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指标体系的内容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与评价德国和瑞典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
其他文献
1840年,英国侵略军向中国发动了震惊世界的鸦片战争,中华民族开始了100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在鸦片战争期间,基于“英夷船坚炮利”、“器不如人”的感受,清朝开始了战船的建设活动。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战船建设未能在战场上发挥制敌的效用,但成为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初次尝试,对清朝水师走向近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为鸦片战后“师夷长技”的主张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对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的变迁。
社会学思考和所有人文科学的思考一样,同见证了其诞生的西方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社会的多元化过程,拷问了作为记述、依附于现代性观念——特别是欧洲现代性观念——的“社会”概念;另一方面,欧洲思想则仍继续将自己看作其他所有历史(包括中国、印度、阿拉伯、非洲、巴西,等等)的普遍媒介。
莱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在《总体与无限》一书中究竞占据怎样一种地位,似乎不甚明朗,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信手之作。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莱维纳斯思想不可或缺。而且“爱欲现象学”具有多重意涵,不可偏颇。即对“爱欲现象学”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爱欲问题上,而应该沿着他原本的思路逐步展开,从而揭示出“繁殖”、“父性”、“子女”、“兄弟之爱”等一系列环节,展示出“爱欲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多重意味,及其与莱维纳斯政治思想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中美两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比较谈起,提出前瞻性概念,揭示中国外交从“幼稚”逐渐“成熟”,由“被动”走向“主动”过程中存在的前瞻性问题,并且进一步发掘其根源,从而为我国“前瞻性”外交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德性思想均受到传统理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而康德则把德性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其中并不排除情感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即对中间性的命中;康德则认为,德性须敬重法则,即出于法则并合乎法则。从中道到法则的过程表现出两者在德性观上的差异:两种德性标准分别为相对与绝对,即中道的相对性与法则的绝对性:两种德性的表现形式分别为复数与单数,即亚里士多德的复数德性与康德基于复数德性基础上的唯一法则形式。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景迷恋的、肤浅的、主观的和道德缺失的。基于传统自然美学的这些不足.环境保护论对构建恰当和完善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自然关学应该是非中心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环境的而非风景迷恋的,严肃认真的而非肤浅轻浮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关涉道德的而非道德缺失的。从这个角度对当代环境美学中
陈独秀的现代民族国家观是在外来侵略和西方民族观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前期国家观的重要特色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这也是他区别于梁启超、孙中山国家观,没有走向“国家至上”的国家的原因。在1920年9月前,陈独秀对“宪政”这个大前提都是认可的,但民初以降社会政治黑暗的加剧,国家的“合法性”危机的出现,强化了陈独秀所接受的法半西“高调民主”,特别是卢梭的古典激进自由思想。陈独秀在经历了一段“宪政”与“直接行动”并存在矛盾后,最终放弃了温和“宪政”诉求,转而谋求激进的“直接行动”。“直接行动”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国
印度安德拉邦小额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微型金融机构过度商业化的异变;没有建立健全小额信贷业的征信体系,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制薄弱;政府对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失;一些小额借款者自杀事件发生后政府的过度、不当干预。小额信贷危机对印度小额信贷业的整体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从对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原因剖析与影响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对中国小额信贷稳健发展的有益启示。
科学技术对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运动,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也将取决于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程度,在新的科技革命时代,当代社会主义能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是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