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注重立足于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究竟如何经由创新崛起而至不同情况强势争夺的宏阔视野,从系统观点既详细分析、论证了一国成为大国所必须依赖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科技要素及社会支撑基础,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潮流,说明在20世纪中期往后的一国再行崛起绝非就得称霸,称霸已远背人心归向及国际关系规律正途所循的道理与依据。为着清晰、明确地证实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热浪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严峻形势,本文遂逐类逐个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科技强国如何凭借科技创新步步增强国力、提高在国际社会地位及影响的做法与战略取向转折,通过大量例证和事实阐解,目的同样是让我国社会各界上下也能从中得到充分启发和深刻理解,切实弄懂弄透应如何紧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奋斗,把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伟业大计真正做好,因而使我国和平崛起的前无古人雄图壮举争取尽早全面实现。
【关键词】世界科技大国 创新 崛起 国际格局 强势争夺
【中图分类号】F1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6.001
在世界范围,如今人们都在热烈讨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并争相运用高科技来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提高和安全防卫。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其正在使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结构产生巨大变化,相应从工业社会陆续转入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知识社会,从国家经济转向世界经济、从国家安全转向全球安全,因而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历史上许多不曾有过的特征与现象。人们看到,科技和经济虽然仍在为一定的国家政权服务,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却在持续加强,并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技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性,势必会从客观上大大冲淡传统国家机器的单一政治职能,促使在西方国家沿袭了数百年之久的旧式强权政治和新老殖民主义残余最终归于败亡。目前现实中的一个多极世界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局面的出现,恰恰显示着以科技革命内在促发力为牵动、整个人类都在为之争取的未来世界新秩序已在加快来临。
大国和强国成长过程的主导要素关联与世界科技大国显强的创新能力跟进驱动
(一)何谓大国、强国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跟进驱动。1、大国成长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界定。在当今世界,人们对大国含义和概念的界定,一般都是从战争能力、利益和权利范围、综合实力乃至软实力四个角度出发而做出判定。比如,自19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末叶,先后就有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的一批批学者和政治家先后提出过针对这些不同角度的各自观点、理论与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前人的观点和理论,还是西方国家有些学派的说法和见解,显然都需要向前推进与充实。
如果站在21世纪历史新时期和国际社会新现实的立场,对上述观点与论述加以综合或者系统补充和深化,那么,关于大国的定义,就应从这样三个角度来界定:第一,需从构成大国的力量要素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需从在国家间博弈(或称较量)中产生的国际影响与占取的国际位势进行公正评估;第三;需从大国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全过程,据此逐一动态地分析和检测某一国家的历史作用与实际地位状况来做出判断和确定。
通过这种深入比较,人们便可了解,所谓大国,即是指那些不仅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权力资源上的显著优势,而且在国际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对自身所处的文明体系乃至全球都富有巨大影响力、其综合国力能在自身区域甚至全球都居于主导位置、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国家利益的国家。在这里,所谓权力资源,又称作“综合国力”,往往系指一国对他国施加影响和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所必备的物质性权力及非物质性权力的总和。物质性权力大都包括军事能力、经济实力、资源储备力;非物质性权力亦称“软实力”,其往往是指包括诸如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管理、制度、社会信仰、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现今时代,假若一个国家能在上述所有领域都会对体系内其他国家拥有明显优势,并且在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的投射或投放上体现出全球性特征,那该类国家便毫无疑问应归属超级大国。15世纪至17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曾一度强大,但其力量投放却都局限于海外掠夺土地、海上货物贸易,科技创新少、创新档次低,以致难以维持长期繁荣。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由于率先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及随之带来的产业革命的机遇,不但发展国内经济、社会、文化,而且也向海外扩展商品市场、金融贸易和文化传播,因此才有了世界上首个最成功大国的系列崛起。在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俄国(后为苏联)等国因为从不同阶段、不同途径、不同领域抓住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及随之带来的产业革命的机遇,注意从经济、军事、社会、安全、环境、管理等各方面加强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应用,同样都纷纷成为了世界科技大国,其中美国和前苏联还是全球公认的超级大国。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尽管世界局势变动纷杂,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美国仍在“一超独霸”,欧洲老牌大国呈现兴衰更迭连环交错,继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正艰难地力图重挽旧日雄风等。由以上所列情况往深处看,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归宿既与自身固有的各种力量组成强弱相关,同时,又与科技的创新程度高低及管理水平优劣和是否能很好匹配密不可分。
由此可知,凡是形成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所享有的地位,往往总会集中地显示在:第一,在体架特征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规模大,包括国土面积、地理资源、人口、军事、经济产值总量巨大;第二,在功能调配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影响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对内对外主导性牵动作用巨大;第三,在形象展现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地位高,包括在国际社会活动能力、在国际组织号召能力、受国内外民众支持程度很高。只有具备了此类条件、享有了这种地位,一个大国方可能进一步跻身强国行列。
2、强国形成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界定。一般说来,强国之“强”则又是以先成为世界或地区大国作前提,并在如下几方面能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主要优势为条件:第一,对内稳定力、统筹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体制效能的交替并用及局面支配力强;第二,对外制导力、威慑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舆论效能的交替并用及态势把握力强;第三,对国际事务中维护本国最大利益的核心竞争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科技、法律规范、跨国管理效能的交替并用及机遇占优力强等。 在15世纪至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因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时期较早,的确很难具备作为成熟大国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内外环境,所以,始终未能跨入世界科技强国的阵列。而英国、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却不同,如前所述,英国曾牢牢地抓住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的双重机遇,美国、德国、日本则更是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竟能后来居上,乃至在不少领域还大大地超过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固然可算作是老牌世界科技大国,但由于一些国力基本要素配置不齐、国内外地位高低不稳,在较多相当关键的科技、经济、产业前沿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却存在着种种不小的差距,所以,只好退落在美、德、英、日等国之后。
3、科技创新能力跟进驱动的层级组合与协同共促。从大的综括方面考察,如果将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具体的特定环境,那么,便可分门别类地粗划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等。在这里,所谓创新,通常都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认知与行为过程及结果的活动,即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本着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以便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进取向上,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驱使,既能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又能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其作用巨大。立足于以创新为根本的创新能力则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十分清楚,创新能力首先是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其次,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生理基础和极为必要的物质前提;再次,环境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和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最后,实践则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科技创新能力的涉指对象除了微观层面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某一科技领域所具备的发明、发现创新的综合实力外,而在宏观层面,同时还应包括一个国家在科技各方面诸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如内外部环境、管理和体制)等要素的系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紧扣国家发展需要步步跟进、环环配合,在层级和行业的各个系统通过联组共促,才能达到驱动国家兴盛的一致目标。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近30年,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在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的带动下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仍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却又在大批国家出现了增长普遍放缓、减速的状况以及资源紧缺、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危机。只要仔细观察近250年来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周期,就不难看出,经济上行期的长度往往都是取决于那一历史阶段经济基础中最显重要的科技进步(亦可称作科技革命)所释放的推动力能够维持多久,科技进步越具有革命性质,其所推动的上行期就越长;同样,经济下行衰退期的长度也取决于新的具有革命性的科技进步酝酿时间的长短。根据以往的历史规律,凡遇际经济危机屡番困磨、且需冲坚克难,却大都是孕育、诞生重大科技突破的黄金时期。况且,近30年高科技在许多国家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和成就,即已在日益昭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正式兴起。然而,世界范围的种种现实也异常雄辩地证明,任何国家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赢得大好机遇和胜局,最可靠的出路就是必须狠抓科技创新、千方百计和扎扎实实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初叶,一些国际机构和区域组织都在纷纷对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量化测度。依据此种量化测度和各类舆情调查,均将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积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作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被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共有20个左右,世界科技强国中的美国和日本位列其内,而且分别居于第一、第二。中、小国家中的芬兰和韩国竟能居于第三、第四。如果稍加总结,凡为创新型国家,其拥有的共同特征都会是:第一,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第三,研发投入在GDP的比例一般为2%以上;第四,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第五,在世界专利强势国家和地区(如被美国、欧盟、日本授权)所获得的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这里所说的创新当然尤为强调自主创新,即包括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强大的跟进驱动作用,使得各个层级间相互有效组合、各个行业间相互协同共促。
(二)科技大国走向强国的自主创新与多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定及把握。1、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条件及其核心功能。大量事实说明,在任何国家要想实行科技自主创新,都必须具备如下系列能力或条件,亦即:知识体系整个社会创造的能力、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能力、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能力、科技发展投入与产出的能力、科技原始创新与再创新的能力、科技组织创新与人才培育的能力、科技资源挖掘与市场开拓的能力、科技团队攻关与国家行为体高度协同的能力、科技构成单元社会作用统一发挥的能力、企业跟踪创新的积极性与政府扶持和共担风险的能力等。有了自主创新,推出的科技成果才能体现首创性,成果的应用才能显示突破性,成果的开发才能产生带动性。而首创性、突破性和带动性也正是科技自主创新所期求实现的核心功能。从世界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历程可以看到,英国、德国当年的科技能力崛起就是依靠了原始创新为主;日本、韩国的科技能力崛起又是依靠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美国、法国则是依靠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虽然久已是地位显赫的世界科技强国,却仍担忧一旦发展或其路径失策会被抛在别国后面。近十几年,这4个大国同样在坚持抓住科技自主创新不放,利用研究和创新成果社会化的一些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各自国家的整体能力。
2、多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战略谋划与选定。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科技自主创新绝不只是一种仅同科技自身相关的孤立行为或举动,而是与经济、工业、农业、金融、市场、贸易乃至外交和安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项国家综合战略部署。一个国家要想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除了应当认真抓好科技、经济、生产的多类行业建设与转型升级,而且还得切实做好全国“一盘棋”综合战略的谋划与选定。对多行业转型升级国家综合战略的全面、合理运筹,其要素条件及实质内涵一般主要包括:科技自主创新条件的营造与大国经济战略的谋划和选定、工业化转型道路的开辟与大国贸易战略的谋划和选定、有效利用全球化体制的创设与大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和选定、有效利用全球生产体系的配置与大国产业升级战略的谋划和选定、金融自由化环境的完善与大国货币市场及治理战略的谋划和选定、世界区域一体化渠道的健全与大国地区发展战略的谋划和选定、世界和平发展及和谐架构的充实与大国新型外交—安全战略的谋划和选定等。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多行业转型升级整套战略也是一个大系统,必须从各个方位、各个目标、各个层次、各个侧面严格、细致把握,才会始终沿着正确路向稳步前进。 3、科技自主创新的大国各自特点及其经验吸取。在21世纪初的近些年,由于对科技前沿制高点以及其实力优势的争夺日趋激烈,所以正促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极具普遍性的首要发展道路选择。不单是几大世界科技强国高度重视和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就连发达国家中的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里面的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把科技自主创新放到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位置严肃而审慎地对待。实施科技自主创新的国家,虽然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种种差异,推动创新的发展模式更不尽相同,但各自都的确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在这里,特别是美国取得的成效愈加显著,值得他国很好学习与借鉴。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基本经验,尤为鲜明地体现在①:一是格外突出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的战略地位;二是即使私营部门也将其当作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注意不断加强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四是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十分注重构建良好创新环境等。在北美和欧洲,像加拿大、西班牙、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此外,还有西亚的以色列等国,同样都非常重视科技自主创新的实施及其成果大力推广。这些国家与几大世界科技强国类似,不但各具特色,而且经验丰富,有许多可取之处。
(三)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经济社会基础及其对大国兴衰变化的直接诱因制导。1、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经济社会基础的分向贯通对应。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和强弱并不会凭空形成,而是深刻地扎根于该国既有或将有的经济社会基础。这种经济社会基础不但依存于物质层面,也依存于非物质亦即精神层面。稍加归纳,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可看出国家整个制度层面是否真正能协调互动;第二,可看出社会运行体制各链环关口是否真正能合理匹配;第三,可看出国家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是否真正能保持统一;第四,可看出国家社会性成长形象标准是否真正能始终维护;第五,可看出国力要素系统是否真正能集约相促;第六,可看出国家政治结构是否真正能敏锐感应;第七,可看出国家经济结构是否真正能优化转型;第八,可看出国家科技职能是否真正能全面主导;第九,可看出国家文化职能是否真正能创意兴业;第十,可看出国家军事作用是否真正拿来防侵戍疆而非对外诉诸强权等。依据此处所列经济社会基础来分析世界历史上的欧美科技大国和强国,人们不难看到,在20世纪前半叶,因为英国的经济社会重要基础发生了变化,以致其威权地位才被后起的美国所取代。前苏联也因为在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其经济社会基础出现动摇,乃至最终遭遇解体的可悲结局。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美国虽然仍在“一超独霸”,但其经济社会基础同样在日益显露出颇为严重的薄弱环节,该国的科技强国地位早就不是固若金汤。
2、大国兴衰变化同以科技为动力的国家各种对内对外功能行为互制互联。科技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无论对一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扩展,还是对其国内变革、制度创新,作用都十分直接和显著,因而也是引起一国兴衰的最根本诱因之一。科技造成一国兴衰变化的主要制导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着重是抓住这样一些最要害问题的切入点和聚焦点:第一,国力增长的速度与效能是衡量一国国势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标识;第二,科技突破、水平升级和组织形式变革的力度是取得大国优势的要件;第三,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之间发展比重是否适度是决定大国兴衰的诱因;第四,社会合理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强度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第五,大规模战争的频率和正义性与否是造成大国兴衰转换的直接因素;第六,民族文化底蕴与传承影响是决定大国兴衰的深层原因和引线。根据此类分析来判断近250年特别是20世纪初叶至今一些科技大国、强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前苏联等所走过的兴衰发展道路,的确可以给人高度启发,也让人必须认真深省。
3、大国兴衰的经济社会领域征象及对科技创新的强烈反冲。一般来说,凡是大国兴衰,总会通过经济社会的某些或某个领域首先表现出一定的预前征象,而这种征象或征兆又总会具有相应的规律性特征。一国之“兴”,当然是指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强或趋于鼎盛。其往往突出地体现在:政治实力稳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实力强劲;资源和市场实力(占有率)坚挺;金融和货币实力(发行量)持牢;文化实力繁荣;外交实力威扬;国内社会平定、民众富足安居;国际声望高、贡献度大、肯于担当全球责任等。一国之“衰”,则是指国力发展减缓、停滞甚至快速下滑、冲荡以及退缩、消沉、没落。其往往明显地暴露于:经济实力下降或萎靡、萧条;政治实力减弱或式微、被动;军事实力僵持、收缩;科技实力退步、滑坡;资源和市场实力疲软、不振;文化实力淡出、低徘;外交实力沉闷、保守;国内社会出现不安定甚至动乱;国际贡献度急剧变小甚至开始充当合理世界秩序的某种消极牵制或反面干扰角色。毫无疑问,一国成长和兴盛既会对科技创新有强烈社会需求,又会反过来加紧促使科技创新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而一国衰退和没落对科技创新的姿态、处置与做法,就显得远为复杂。像前苏联及旧中国时期历代政府的麻木、迟钝、束手无策,或者只知将科技用于对内对外武力拼斗(如战争威胁),便属于此种情形。
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大国强盛崛起的战略持续支撑
(一)何谓大国崛起及崛起与兴盛间因果互动的正反面经验和教训。如果单从字面词义上看,“崛起”通常是有破土而出、平地而起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来解释,“崛起”的涵义则又有“突起”和“兴起”之说。崛起同国家发展相联系的概念最先是来自欧美国家,即意味着一国的大规模兴起。尔后,该词汇更逐步被用于西方国际政治语境,乃致竟带有“霸权交替”“霸权转移”的潜在逻辑表达。当然,在国际社会范畴,崛起总是与大国的概念相交结。崛起是一种兴盛现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崛起是一种发展结果,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从国际舞台的外围转向改变国际格局的发展。目前,在国际问题研究中,较多的人都认为,大国崛起既可以理解为国际政治体系或格局变动过程的权力博弈(亦称较量),也可以理解为现代世界体系或结构变化过程进入中心要域的发展竞争。假如将上述两种理解适当联结到一起,那就可看作是一国在国际体系中要么是权力增长、要么是地位上升的一种剧烈嬗变。 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时代条件限制,凡遇及崛起,却大都是惯于理解成与战争相联系,似乎总难或不会和平崛起。有人竟认为,只有通过霸权方式才可以带来稳定与和平。也有人认为,大国崛起所招致的结果只能是群强争霸,搞乱世界正常秩序。还有人认为,像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前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抑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膨脝乃至实行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帝国主义。从上述观点和阐解所道出的一个基本现象,即说明迄今为止,各西方国家的崛起都意味着威胁、战争和新旧霸权的产生。此类例子在以往近300年的历史中的确屡见不鲜。
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当今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特征也远非往前状态,诸如国际力量对比、世界一体化趋势、全球问题的挑战、整个人类命运的日益休戚相关、各国生存发展利益的紧密交错等,都使得今后新时期的大国崛起完全可以展现一种不同于18世纪至20世纪那一阶段传统大国所沿袭的套式与老路。况且,对崛起概念的理解也不能一味拘泥于或局限于西方国家那一套过于陈腐老旧的提法或说法。一国所谓崛起,就本质含义而言,应当是指后起新兴大国的实力与原先其他强国的实力相比其差距在迅速缩小,或正奋起超过其他强国。崛起与发展这两者的含义毕竟有所不同:“发展”是指绝对量的扩大,是自我提高过程与结果;而“崛起”是个相对量的概念,是指与他国差距的显著缩小甚至整个国力地位的加快攀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从业已肇始的历史新时期起,一个全面而有序的大国崛起的定义,应是一个大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和地位明显上升,经过起步、发展和扩张,积极缩小与现在主要世界大国的差距乃至超过现存主要世界大国水平,并对世界力量构成格局、国际秩序、国际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部过程,该过程的完成即是崛起的最终结果和目标实现。针对世界上的一些传统大国在往先崛起过程中总是通过战争,或利用霸权达到兴盛目的的大量经验和教训,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理念及所采取的种种实践模式,的确意义重大。
将科技创新能力的使用结合到大国崛起,两者同样存在密切关联互动,诸如通过科技创新谋求各国共同发展、相互合作,这是明智、正确做法与出路;谋求优势竞争,这是权宜做法与出路;谋求以合作为主、竞争为次,这是现实做法与出路;谋求以竞争为主、合作为次,这是偏激做法与出路;谋求竞争与合作或合作与竞争并举,准备随时抢夺制控权,这是逞雄做法与出路;企图从竞争转向纠纷、冲突甚至战争,这是称霸做法与出路。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军事机器或武库,以求达到穷兵黩武、侵略别国的目的,那就是老式帝国做法与出路,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即是明证,显然应坚决抵制和反对。人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当今时代正处于世界新旧秩序和格局大转替阶段,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用以竞争为主、从竞争有时变为纠纷或冲突、甚至不断用科技创新来强化军事机器或武库的现象在一些国家仍相当普遍,大家的警惕丝毫不得放松。
(二)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可预期全球走势。1、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全面冲击与影响。历史地看,其实,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代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某国或世界先进科技。当今人类已跨入自古未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一大批高科技群落的涌现与继续推进,无疑正显示出其强有力的要素牵动性和战略诱引性作用。高科技之所以能对一国、多国乃至世界的国民经济、军事实力、社会生活及生产产生深刻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具备的一些重要特征和战略诱引机能而决定。这些特征和战略诱引机能,概括起来,一般主要是指其战略性、高效性、竞争性、牵动性、高智性、创新性、高速性、渗透性、导向性、制变性等。此类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突出特征与机能,不仅在推动着高科技一直向前飞速发展,并且也将促使国际关系出现一场比一场愈加深入、愈加复杂的重大现实变革②。
(1)将越来越使战略决策选择与战略优势发挥成为每个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战略性是高科技的重要特征。在当代,高科技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发展高科技、推进高科技产业化,无疑是任何国家谋求繁荣与强盛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充分地掌握高科技,才能夺取其战略制高点,并把握住战略主动权,因而才能在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同别的强国享有平等国际地位的国家。
(2)将越来越成为众多国家经济效益增长与社会效益增进的倍增器和诱发引擎。大量事实证明,高科技的成功推广往往都能为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凡是高科技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会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凡是与军事应用系统相结合,便将明显地使武器装备或军事力量的作用显著提升;凡是与社会进步及发展相结合,便能有效地激励各方面的活力,让成效大为增强。总之,通过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的确可以处处见到业绩。同时,由高科技攻坚和突破所带来的效益,并正在创造着新一代的生产方式、劳动关系和经济秩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十年来各国生产、经济、社会生活乃至国家安全领域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几乎都可以追源到高科技的创生、延伸以及开发与应用之中。高科技的这种奇异功能和作用,往先的任何传统科技显然统统无法与之相比。
(3)将让行业、市场、能力竞争日益紧张、剧烈并呈现出一种深层化和波及全球的态势。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看,竞争从来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推动力,以激烈竞争辟路开道的高科技发展,当然更是今日的一种世界性大趋势。高科技的竞争性源自、也发轫于“领先者更加领先”“落后者不甘落后”“落伍一步即意味着将被动挨打”这一十分现实的严峻性、可能性和制约性规则所致。此种竞争性势必会促使一个个国家在各种行业、各地市场拼命努力奋斗,不敢稍有放松或懈怠。当今高科技领域所展现的竞争,确实是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刻、情况最为复杂、能力最经受考验的一场竞争。这场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高科技竞争,必然会有形或无形、而又程度不同地牵动从社会、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科学、教育、技术、文化、生产,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乃至生态环境和安全等一切领域。无数铁的例证说明,谁能在强手林立的高科技领域中竞争获胜,那么,谁就将有机会赢得未来。 (4)将不断引领和驱动社会各领域向着更新、更高、更全面的目标行进和发展。
(5)将把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大批杰出成果日益推向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多层面和多体系。
(6)将使坚持不懈的创新由一次高潮转向另一次高潮并极大地改变世界的发展面貌和前景。
(7)将把极高速度和最优效率及时带入到系列国家与世界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并引发军用、民用产业的交错升级换代。
(8)将使科技作用的广延性和能量的渗透性极大地扩散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领域并对国际关系一直产生旷久而深远的影响。
(9)将对新时期国际关系越来越显示出有力的导向性功能并造成国际关系结构持续发生剧烈变革。③
(10)将使现阶段国际社会越来越表现出鲜明的被制变机制并引致大国关系秩序既竞争而又合作的复杂经济和政治环境。④
2、高科技推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加快演替的可预期全球走势⑤。还在二次大战以前,科技的发展就已开始呈现出速度加快的趋势。战争期间,由于科技的特殊功用,人们更认识到必须把科技作为国家机器的必备手段,才能增强国家实力,达到在世界上占据显赫地位的目的。这样,在二次大战之后,各国便纷纷制定自己的科技政策,把相当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科技开发中去,以致促成了科技成果向经济领域转换的生动情景。与此同时,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渗透与结合,也更使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科技内能和社会外力两方面因素的促动下,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增长便成为一种必然结果。特别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九十年代初露端倪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把国际社会的变革及其秩序演替引向了一种愈加有别于往先历史的全球走势。
(1)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应用的间隔周期仍在继续大为缩短,而在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其表现则尤为显著。大量事实证明,在20世纪初,从技术发明到具有商用潜力,其平均时间为30年;一次大战后,降为16年;二次大战后,很快便降成9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则愈加降成5年、2年甚至是1年或几个月。还有,自19世纪下半叶起始,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曾是科学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而二次大战后却有了明显的改变,像一些科学密集的技术产业倒反而是由技术来带动科学的发展。有人做过评估,仅20世纪前50年各国所取得的科技研制成果,即超过19世纪全部成果的总和;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科技史上的新发明和新创造,要比过去2000年累积的总数还多。在21世纪的目前时期,无论产业转型,抑或技术升级,又都进一步强调要向着信息化、软件化继续推进,因而形成新的技术复合与产业集聚,这已在昭示科技成果转入社会应用的新一轮历史跨越真正迈向了实质性启动。
(2)科技革命的深刻社会效果日益明晰易见,在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其引起的关切要比在发展中国家远为突出。任何一场大的科技革命,往往都会带来产业革命。以往的科技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固然有其重要影响,但一般都是通过技术作用于经济,然后再去带动社会相关领域的进步。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除了利用这种途径,同时,还会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成紧密的技术—社会贯穿体系。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出现的纷繁、生动而复杂的各类景况,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已经是一种必须认真看待的严峻事实。
首先,是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是必须清楚认识和了解科技革命正在一轮轮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再次,是必须切实考察和把握科技革命正在向着思想、文化领域拓展而又如何去使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步入更高层级。
最后,是必须高度熟悉和通晓科技革命如何在强烈地制导国际关系的演进、发展以及各国力量对比又怎样在交替更迭的动因与规律。
为着适应21世纪新的形势发展,许多国家都在以高科技为龙头,制定增强综合国力的长期战略。近几十年,随着高科技逐步从单一军事领域转入工业、农业及各个社会领域,经济发展的国际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国际关系的运行和治理也变得格外纷繁复杂。
(3)内向协调的世界经济渐趋统合,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接触及其方法与手段也必然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高科技迅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各个国家经济相互竞争、彼此依存的倾向日益明显起来,而且国际市场也获得了急剧扩大。自该时期至今,经济生活在许多方面早就打破一国的界限,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大步奔进。高科技在国际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正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先的经济及相关行业领域发生频繁增多的交织和协作,生产将愈加国际化,接连不断的贸易、技术转让、生产合作以及信贷和投资等势必会使国际经济、政治联系比往先更为紧密。根据这种情况,以科技为主体的国际经济合作及政治深层接触也大都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得到表现和加以积极利用。
3、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优势与国家实力竞争明显紧密结合的趋向和一国国策方针理性应对。⑥以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起端的世界经济变革一直日新月异,其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一是在于新技术革命的勃兴,二是在于全球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直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强烈地影响了各国经济的进程及政治决策的内涵,以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在成为整个世界变革的积极推动力量。不过,应当看到,在新技术革命及其发展过程中,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些并非都是全然有利的影响,比如像新型产业代替传统产业更迭换代而导致实力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失衡,发达国家科技强国对新技术虽积极开发、却又让各国间的技术情报战和封锁战步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渠道不顺等,则都是近几十年国际关系中科技及不同实力竞争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世界经济和科技,还是国际关系,在本质上,毕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经济、政治、科技的总体联系及深层次去了解、把握各种国际现象的行进轨迹与演变态势,才能在历史的新潮头关键当口与前沿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 (三)大国强盛崛起的新型战略转折与贴近世界现实的治理支撑架构搭建。正如前面所说,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从来都是影响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抑或是现今的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每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都会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加快提高到新的水平。科技革命不仅将必然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同时,对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协调也会从战略整体及其谋划和斗争指导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任何一国的战略总是同全球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国际战略格局紧密关联和互通,由于科技发展对各国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国际竞争能力消长变化的影响,所以,科技长入乃至科技革命与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肯定都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要素结构基础彼此支撑关系,并保持发挥重要的牵动作用。
1、科技发展向着国际战略格局深入而系统地奔进,其活动能量正越来越大、其作用范围正越来越广,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在抓紧调整自身原有的各种战略(重点放在军事、经济、科技、外交领域),同时,发展中国家亦不能有丝毫懈怠与松弛。
2、科技合作的强渗透和强辐射同国际战略格局的关联互耦正日益走向紧密而全面,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在努力营造可适应新形势需要并能稳据世界舞台中心操控权的支撑架构,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应积极投入此类相关建设和给予扎实探索。
3、科技管理及其政策规划的改革和转轨同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构重建步骤正逐渐增进吻合与对接,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一直在采取种种办法和措施大干快上、拼抢主动,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应迅速急抓、务必有所作为。
(1)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2)科研基础设施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3)高科技领域专项计划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4)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5)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6)科技和产业创新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7)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增长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8)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9)产业研发投资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10)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和战略振兴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4、国家和全球科技实力对比的变化正加快造成国际战略格局新特征、新范式、新制高点的陆续出现,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已在千方百计地谋求趁势占优,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得步步跟紧、争取后来跃先。
5、整个科技进步正不断上升为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国际战略竞争谋划的重要路径显示和行为目标,发达国家科技大国肯定会充分抓住种种得天独厚条件并加以有效利用,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需从速制定对策、明确任务、把握机遇、加强动员,做到走在相关竞争领域的前列。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正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各国国际战略谋划亦在发生明显转折的世界客观现状,为着确实理性地把握好种种繁杂纷呈的新动向、新环境、新要求,无论哪一类型国家,往往都得同样高度负责地面对如下谁也无法回避的准备今后究竟怎样选择本国长远发展命运和前途的严峻挑战。这样,以高科技为贯穿的各国国际战略谋划和国策方针应对,就显得比往先任何时候都格外至关重大。
(1)必须随时清楚地考察和了解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国际战略谋划带来的一连串空前影响,要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并得具有足够的超前思维和远瞻意识。
①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使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且对原有的国际战略格局亦会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相关国家应如何进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国际战略调整,非得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掌控才能。
②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既在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快速向前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科技竞争的持续加剧,如何对待复杂竞争及地位高低较量,将是一种艰巨考验。
③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将远比过去繁复甚至错综、隐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文明的维护,会变得更加神秘莫测,知识、智慧的重要性势必愈为突出。
(2)必须紧紧抓住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牵动国际战略重点转变创造的机遇和条件,要会善于应对大国(强国)竞争,增强综合国力,扩展在世界的影响。
(3)必须坚定瞄准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将给国际战略新发展提供的巨大推进,要会立足主动、高瞻远瞩地处理好各种涉及战略问题的国际和国内大局运筹与调控。
无数铁的事实已经证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科技进步和创新将始终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战略格局转变的重要活跃因素,也是根本基础,因此,任何一国均不能置身其外。只有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及综合国力等多领域和多系统都牢牢地紧扣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放,那么,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一国才会真正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
当今世界高科技最核心领域的西方科技大国强势争夺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体系部署
(一)当今世界高科技前沿的最核心领域与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征兆和全球性挑战。1、当今世界高科技前沿的最核心领域及其发展共性与关键突破指向⑦。从18世纪六十年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的200多年间一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又都是以前一次科技革命作基础、为铺垫,并且任何一项新的科技突破更同样是以往先既有的科技成果当倚导,其作用就是借此解决所处那一时期或者曾困扰人类生产和生活,或者曾将国际社会置于危机边缘的一些重大而突出的问题,使得整个科技创新能力和各国经济生产水平能够获取普遍大幅度提升。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第一次科技革命是用蒸汽机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用电动机生产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的电力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型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将人类进一步引向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蒸汽机和大批生产机械的使用必然引发了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而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和基础无疑又是电力革命。就发展共性和本质来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相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跨越性变化。与此同时,科技革命已由最初的单一技术目标或科学目标而朝着群体目标亦即大批科技群落的目标推进。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虽原先是蒸汽机技术,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却已涉及到电力、汽车和现代医药等技术,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就更是分布到信息科技、航天、核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等众多领域。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越复杂、生活内容越丰富,科技发展各领域之间也势必越要求高度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彼此紧密拉动。世界科技发展的这一共性特征,今后还将会愈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甚至会明显地影响到整个国际战略格局的演进。
特别是现今世界各国都纷纷深表关注和奋力寻求缓解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的有效出路,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必须要从科技变革去想办法、去找对策。通过总结历次科技革命的经验及近半个世纪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西方科技大国、还是经济发展中国家,其大都较清晰地提出了出自各国长远利益需要的战略目标与相关政策、规划,综合归纳起来,就是要用材料创新、能源开发、智能经济、制度改革以及效率革命等进而共同构成未来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带根本性划时代突破。事实上,当今国际社会即正处在等待空前巨大突破的新时期前夕一场剧烈科技革命的深入酝酿、准备阶段。
2、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预前征兆与对世界力量格局的系列影响⑧。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相应产业变革就已陆续蓬勃兴起,不但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同时,并深度融合、系统交叉、广泛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通过各国科技应用、科技战略与政策实施及国际关系种种因素的促动,此股浪潮早预示着将会日益成为重塑下一步世界格局与秩序以及创造人类未来新的发展前景的主导力量。如果从宏观大视野和国际战略层面去观察、分析,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征兆和动向则尤为显著地表现在:
第一,与往先截然不同的种种颠覆性科学和技术层出不穷,这势必将会明显催生一系列现有产业的重大变革,并将随之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飞跃、新转折的突破口。诸如像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颠覆性科学和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所展现的诱人应用前景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极端制造、超限制造等科学和技术,人机共融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制造模式等,都将不断创造先前从未有过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超出常规的驱动力和牵引力,极大推动世界经济原先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形态的深刻调整,乃至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增强一个个国家竞争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
第二,“互联网 ”发展迅猛,大数据加快普及、人类活动的全面数据化和云计算在科技、生产部门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整个世界和社会的面貌,使人类文明在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又接着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或知识革命时代。
第三,国际间特别是科技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今科技制高点和主导权的争夺已在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目标拓进,信息科技、新材料科技的进一步大幅升级和“人脑化”“神经系统化”等将必然会给未来数字经济及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极其巨大的增长活力。
第四,科技发展导向亦在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化和以生物高端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医疗卫生、食品加工、工业服务农业正在成为引领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增进人类福祉相关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第五,科技的前沿基础研究正在向宏观扩展、向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推进,还有一些人类往前尚未充分认识、了解和弄清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正在孕育极为重大的突破,可望能据此继续催生一批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的问世。
第六,国防科技创新同样在加速向前,围绕极地、空间、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一体化”国防科技以及像信息化战争、数字化战场、智能化装备和新概念武器等军事预设都将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而军民融合向着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又无疑是与此协并推动的一大保障性科技创新方式和路径。
第七,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日益紧扣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大气和海洋等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疫情和人口贫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各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安全食品和药品、传染性疾病防控、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防治等科技将会陆续被研制成功与付诸应用,并积极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延伸。
第八,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正持续走向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类型多样的新兴研发组织、机构团体及其创新模式同样在显著改变科技创新的现行格局和发展状态。
第九,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正在形成一股热潮,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本身的影响已极为巨大,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大国在全球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的种种举动亦在助长创新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这样,各个国家如何吸引和招揽优秀科技人才的争夺战就势必愈演愈烈,而到某一时期又肯定变作国际事务的焦点。
第十,全球科技创新的总态势正在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折,原先以欧美和大西洋为中心的旧秩序已在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新秩序过渡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一直在有效促使世界科技创新力量的对比变化,尽管西方科技大国至今仍然占据着科技创新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但却明显在缩小地盘、露出衰退,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确已成为环亚太科技创新的最活跃地带,其前程远大,是未来全球科技重心转移的可期待砥柱。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空前创造的世纪,也是一个创新疆域无限的世纪,还将是一个大科学、大工程、大智慧开启人类大发现、大发明的世纪。在21世纪的头十几年,这种趋向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切近,为着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必须从现在起就对世界格局的今后千变万化能有十分清楚地认识、了解和把握。 3、世界科技大发展和大提升同高科技前导作用及国际关系进步的互促趋势与远景。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九十年代起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既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大发展、大提升,又促使了国际关系的较多进步,比如动员整个人类共同防止全球生态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资源和能源短缺、全球人口增长、全球非传统安全等,正是通过种种科技手段和途径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1世纪及往后很长时期,这种前导作用和互促趋势必然都会继续保持。正因为如此,所以,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同整个自然界和国际社会的联系就显得愈加密切而深刻。人们从实践中不难看出⑨:
第一,科技发展已日益呈现交叉与融合的态势。
第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科学方法正在为众多行业所应用。
第三,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信息网络和以大科学、大工程为起步的超限运作领域的新时代正在来临。
第四,在无线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失去的只是缆线载体,而远为高级的无线充电、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特别高端的量子科技将会一步步取代电子科技,全面刷新信息产业的系列面貌。
第五,能源科技与资源领域正在发生转型和换代,今后多种能源形式将实现互补与系统融合,不但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而且新型制造技术亦将极大地改变传统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和传统的规模经济效应,此种变化并将给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化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
第六,材料科技与制造领域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不但今后的材料将更加绿色、节能、可循环利用,而且制造也会更加精细、环保和富于人性个体需要等优长。
第七,农业科技和人口健康领域的研究正在突飞猛进,其成果一直在接连不断地涌现,食品和粮食安全已备受各国重视,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正面临重大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将指日可待。
第八,空间科技与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也持续向纵深发展,空间探测、宇宙航行和海洋探索、海洋勘查等都将为太空资源和深海深洋资源的开发提供关键支撑保证,并直接催生新经济、新产业的成长。
世界科技发展及其水平、能力大步提高的前景极为广阔,无论哪一国家,只有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占据主动,才能处于上游和前列。
(二)西方传统科技大国围绕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主导权和制控权而拼力展开的强势争夺与攻略较量。
1、世界主要有代表性国家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而采取的战略及其攻关计划与机制创新举措⑩。
(1)宏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②改革政府科技管理机构,加强对研发和创新的有效统筹;③通过原始创新计划包括公私合作创新计划的施行来建立新兴技术体系和实现国家远大目标。
(2)中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以通力实施新的攻关专项计划来确保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到位;②以积极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模式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大效能;③以普遍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汇聚产学研各方力量达到开拓联合创新持久广度。
(3)微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通过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信息障碍来优化科研部门和企业的创新条件;②通过改革有关管理程序和专利制度来明显缩短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③通过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监测来扩大创新成果在社会上的应用面和影响范围。
2、美国对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全面性强势争夺与称霸。
(1)美国科技发展史上长期坚持不变的科技政策“四项基本原则”及其始终与时俱进?。美国堪称是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其科技发展模式一直受到各国公认乃至某些国家追捧。实际上,美国的科技发展从来都未曾脱离过其科技政策的直接指导,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总始终牢牢坚持二次大战后就已逐步形成的“四项基本原则”,这种情况早成为美国举国力推科技创新的铁律和恪守规范。“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即是:
第一,支持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视为一切研究的核心。
第二,重点支持国家特定目标即国家利益所需的技术研究。
第三,倡行信奉自由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四,政府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健全而高效的市场环境。
在美国,“四项基本原则”已贯穿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数十年,作用非常巨大,虽也有反思和批判,但总的特点还是与时俱进,对美国争夺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强权地位的确极为重要。
(2)美国历来尤为重视和强调科技人才开发并凭借其优等的科研环境及教育制度而被世界各国科技人才所向往。在以往大力吸引各国优秀科技人才到美国搞科研、出成果的基础上,进入21世纪,该国又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美国在科技人才开发上的举措和做法,主要是:
第一,通过设立国家奖项来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造杰出成就。
第二,通过完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基础教育来夯牢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坚实依托。
第三,通过产学合作来加强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专业纽带和研究氛围环境。
第四,通过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来保证科技尖端和前沿领域同别国持续竞争的后劲与接力梯队。
第五,通过重视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与资助来形成多行业、多层次的专家群体而共同为国家长远建设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第一资源,美国正是善于利用各种科技政策和措施来强化人才的步步储备,所以,其高水平、多能力人才培养与吸引体系才不断显示出特有优势。
(3)美国科技创新者的成份组合及地域和部门分布的高素质支撑与条件运用?。大量事实说明,美国的科技创新者队伍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对各种主客观条件善加运用与合理调配的结果。人们不难发现: 第一,在美国,科技创新者们都经验丰富且学历很高,大多数人皆具有科学技术领域的高级学位。
第二,创新者们的平均年龄竟只有47岁。
第三,大公司和各种企业往往是美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贡献者。
第四,各国纷纷涌入美国的知识移民或智力移民通常总是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绝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第五,美国的科技创新重地一般都分布在该国东北部、加州和邻近公共研究地段的区域,并相应形成了几大创新集聚最要害群落的强拉引圈层架构。
第六,一批世界一流顶尖级水平的理工科大学,显然是在为美国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而数量庞大科技创新者的智慧摇篮与人才宝库。
美国从政府、企业到民间都普遍重视创新,其中特别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则更被摆到突出位置。一个把创新当作生存需要与价值灵魂的国家,其科技的高度繁荣应纯属常态。
(4)美国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配置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系列机制促引?。近些年来,美国的科技创新在政策和战略上仍然是由联邦政府负责总抓,同时,也很注意充分发挥州政府、大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作用。在做法方面,其主要措施往往是:
第一,大力改善科研资助管理,由原先的分散变为将重头聚焦和按制定的统一规则行事。
第二,推动数据开放获取,让行动计划公开、透明。
第三,改革专利审批程序,提高专利审查和授权质量。
第四,加速成果转移和转化,给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提供先进经验借鉴与模式。
第五,推进国家实验室系统改革,优化结构,增强功效,确保在世界领先地位。
第六,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和推广。
第七,改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促进人才高素质化。
第八,坚持技术申请专利、技术转移配套立法和技术转让运作全过程社会服务机制达标。
正因为有了这些得力而效果明显的一整套措施,所以,美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开发才会保持长盛不衰。
(5)美国为稳据其制造业在世界的领先阵容而正在科技创新上所下的功夫和及时提供的软硬件保证。
第一,美国制造业对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所做出的贡献极为重大,对其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显著,而一些新兴技术则又在为美国制造业继续赢得新的优势。
第二,近若干年,美国政府上下不仅十分注意加强制造业政策和战略方面的部署,而且还特别重视被称作“先进制造伙伴关系计划”的落实,决心着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一个个先进制造研发中心和生产枢纽。
第三,从多途径、用多手段为制造技术商业化积极提供资金和便利。
第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设法吸引和留住制造业企业在本国经营并由海外而回流本国。
第五,广泛扶持制造业社区发展,以某些大学为牵头拉动、由政府资助搭建活动平台,共同促进一片片区域制造业及整体经济的振兴繁荣。
尽管对美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不是属于结构性调整,目前人们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科技创新从中所起的助力作用却谁也无法否认。
(6)从二次大战开始美国国防科技的尖端化和近些年其日益加深研究的国防科技极具颠覆性俨然正把世界科技创新快步推向强势争夺的前锋浪口。?
①美国国防科技在复杂军事系统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
在空间科技领域所表现的强势争夺。其一,快速太空进入计划:XS-1无人空天飞机项目和ALASA空中发射辅助太空进入项目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避免空间撞击计划:太空监视望远镜(SST)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凤凰”计划:维修回收卫星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在占领科技前沿高地领域所表现的强势争夺。其一,远程反舰导弹(LRASM)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探索技术辅助作战:分布式作战管理项目(DBM)和复杂环境中的通信项目(CZE)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控制全频谱的电磁波谱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②美国国防科技在信息科技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洞察(Insight)项目:促进分析者能力和绩效的洞察力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下一代搜索技术(MEMEX)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挖掘与理解软件包(MUSE)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四,高可靠性网络军事系统(HACMS)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③美国国防科技在生物科技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基于人造生物学的革命性材料制造平台(Living Foundries)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生化武器医学快速测试(RTA)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脑功能研究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④美国国防科技在科技新前沿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针对光利用方式而组织的三个极高端项目(分别为iPhod项目、COUGAR项目、ORCHID项目)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新型定位技术:光学原子钟制造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地面机器人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四,探索新的算法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美国国防科技上述四大领域重点部署的极具颠覆性先进科技研究及其大批成果,既会将其已有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向新的高度,又会把该国在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竞争远远扎根在别国军用、民用或军民结合科技创新的前面。
(7)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科技创新实力依赖及其创新体系的优劣势总体境态?。
①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科技创新实力依赖前提。其一,创新实力强,整体竞争力表现突出而坚稳。其二,基础研究能力强,科技论文产出世界领先。其三,企业创新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连年大量涌现。 ②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优势的作用到位与效能。其一,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充满活力并导向明确。其二,对创新基础要素的投入巨大、财力保证牢靠。其三,拥有着激励创新的优越文化环境,创新气氛浓厚,各界协同一致。其四,政府积极致力改善和健全支持创新的商业环境,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生产增长。其五,通过紧密结合的“创新三螺旋”(即大学、产业和政府的紧密结合)来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的及时转化。其六,科技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美国激发科技创新的极重要动力源与社会平台。
③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其一,科技管理职能因部门归属和运作体制多元而难免分散不齐,影响一些任务尽快落实。其二,部分基础设施如铁路、桥梁、数字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既不能跟紧人口增长步伐和现代社会需要,也在总人口中使部分设施如数字基础设施未达到普及。其三,数学和科学基础教育比较落后,近些年本土获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各类学位的人数已呈下降趋势,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其四,科研成果转化在某些行业尚存一定障碍,仍不够顺畅、便通。
美国虽然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但由于一个个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实力上的勃起,美国的领先地位也会受到侵蚀和挑战。况且,欧洲那些传统的科技大国更不甘示弱,总想保住先前原有的威势,不会让美国样样独霸称雄、处处觊觎他国,这种拉锯架式对美国来说,同样颇为不利。
3、英国对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特定性强势争夺与守成。(1)英国在高科技应用领域采取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和举措几大着力点及其主要成就。?近些年来,围绕应如何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和发展,英国政府曾相继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提升创新和研究能力、陆续出台支持企业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抓紧创建更为开放和整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等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根本性举动。归纳起来,英国的科技创新做法主要是集中于五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现有科研优势,发挥研究和创新成果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第二,推动大学科研与产业开发密切合作,大力促进研究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与市场化。
第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支持小企业创新活动。
第四,大力破解“死亡之谷”(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融资极为受困)难题,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早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第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技能培训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英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正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框架也在日益明晰和严格有序。这样,英国便不仅保持了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提高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施效果显著。
(2)英国在科技创新的战略性产业领域采取的重大行动步骤与涉及关键行业攻坚进展的社会全局价值。?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由于受世界经济形势一再变动的影响,英国已越来越注意高科技前沿成果的开发应用和对经济活动及其状况的干预,并通过让科技创新贯穿产业政策来直接引导经济加快向前发展。在这方面,英国的举动表现得既十分积极、又非常慎重。稍加梳理,其采取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通过创新能力与技术储备情况,着重考察本国产业基础;通过社会与技术因素驱动的未来需求,如实判断本国的产业潜力;凭借判断与创新相关市场失灵问题的程度,进而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第二,正是根据对本国科技创新及相关情势的考察与判断,因而又由政府出面及时公布面向未来的产业战略发展完整布局,这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内容集中包括有:像先进制造业(如航空航天产业、汽车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农业技术)、知识服务业(如国际教育产业、信息经济产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使能产业(如能源领域的核能产业和油气产业、建筑业)等,此类成批产业既符合其国内国际需求,有利于科技驱动产业增长,又能增多市场拓展机会,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繁荣。
第三,由于英国本来就拥有经济、科技在本国和世界率先充分发展的背景与水平优势,加之通过战略性产业依托科技创新的条件,就使得政府与产业界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为密切、政府和企业对支持新兴技术的力度更大、社会各界一同促进企业与金融资源对接的热情更高、教育和科研部门与产业界一起联合培养企业所需高技能员工的干劲更足、通过政府合同来为企业投资的信心更强。
许多年来的事实表明,英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过程中,一向都格外强调采用基于证据的方法和流程,一般总针对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入第三方进行政策回顾和评估,广泛吸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与反映。尤其是在创新重点选择以及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英国政府还特别注意吸收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广泛听取产业界的看法;一旦某项政策出台,则又对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及时调整,这就明显保证了科技创新的实际贯彻到位和应有社会效果。
(3)英国的科技前瞻研究工作由来已久,现已成为该国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任务,在政府内并设立有专门的领导机关,由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和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来推动其发展,使得相关新兴科学和技术能对整个科技进步及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而发挥显著作用。?
按照科技前瞻研究的项目类型,在英国,主要可分作两方面进行任务落实:其一,是清晰了解新兴科学和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其二,是弄明白能让科技发挥作用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活动方式上,除了每两年开展一轮的大规模未来关键预测项目外,还包括有一些针对具体问题和领域而实施的专题研究,比如全球变化、应对肥胖和防治洪涝灾害等一类的攻关研究项目。
无论大规模未来关键技术预测项目,或是专题研究项目,所前瞻、所预测的时间跨度通常都在10年、20年、30年甚至未来50年、80年左右。就项目内容来看,自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基本上都是围绕移民与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的国际维度、全球食品和农业的未来、未来的土地利用、国人生活的动力、精神资本和福利、应对肥胖、传染病的发现和检测、智能基础设施系统、脑科学、网络信任的预防犯罪、电子频谱的拓展、洪水的海岸防御、认知系统等领域而展开研究。 正因为科技前瞻研究的工作目标和选题主要是积极着眼长远、紧密围绕决策、切实关注热点问题,所以,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广受政府部门、科技界和产业界普遍欢迎与纷纷被采纳使用。
(4)英国对科技人才开发也从来抓得很严很紧,自21世纪初始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战略与计划,不仅特别注重全过程的科技人才培养,也注重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并大力鼓励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人才如期流动,种种措施和做法收效卓著。
(5)英国对科技创新倾力支持的一大突出特点,即政府直接公共资金的投入额度相当大,而其侧重点又是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和生产创新活动,在做法上有直接财政支持及鼓励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两种方式,在行动安排上包括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如只资助个别企业、提供无偿资助、政府独立资助等)两种途径,使得科研部门及企业的创新活动与自主性能被充分激发和长期延续,直至大范围扩展。
4、德国在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优超性强势争夺与振兴。(1)德国的科技全面兴起虽晚于英国、却早于美国,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就已取代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力量的中心,后来美国的大批科技巨匠也都是由德国迁移而去,是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国很快崛起的大好机会。
(2)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的高科技发展即一直坚挺向前,在许多十分关键的领域都据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科技、精密制造科技、新型材料科技、新型能源科技方面堪称欧洲最强国家。
(3)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德国十分注意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强国优势不放,对推进科技发展则更以“市场驱动、技术中立、政府联动”为原则,特别要求采取加强协调推动、促进资源共享、保障运行机制、解决资金瓶颈、管理服务完善、着力信息透明等一系列措施?,因而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德国将其本国新的产业革命称为工业4.0)快要到来之际,能够综合利用财政投入、政策倾斜、设施同建、健全法规、强化创新等手段,使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强国优势再登上新的台阶。
(4)德国历来都是以高质量制造业和贸易发达的强国而著称,人们普遍认为工业4.0对经济的影响和潜力主要是涉及到嵌入式信息系统、智能工厂、云计算、信息安全以及强大网络等五大关键技术领域,通过在德国化工、汽车制造、机械和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农业、信息和通信等六大优势行业中应用工业4.0技术,预计到2025年德国六大优势行业的增加值便可实现年均1.7%的增长速度,可让德国的整个经济状况进一步大为改观。目前,德国正在坚定地推进工业4.0,其经济在别国出现疲软时仍能保持较强劲增长,与此的确不无关联。
(5)为抓紧科技人才培养和开发,在德国除了各级政府上下一起行动,就连一批批社团组织和基金组织也都配合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纷纷签订种种“研究与创新公约”,参与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而且对不同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提供成长机会,让其尽早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和国家建设队伍。
德国对科技创新、工业4.0和人才培养战略等重要举措,尤为注重着眼长远,不断提高实施效能与质量,所以,使得该国经济发展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一直都处于平稳和高水平态势。
5、法国在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自持性强势争夺与固本。(1)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至今,法国为确保其先前原有的世界一流科技大国地位,并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等方面挑战,曾陆续出台了多部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实施框架方案,这些战略和政策主要是为了确定应对法国十大社会挑战的优先科研方向与五大主题行动计划,并强调面向应用的研究,重点解决法国面临的社会挑战。
法国政府和科技界、产业界已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人口开始超过90亿大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工业振兴与数字革命等显然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挑战。为此,法国在科技创新任务中并特地提出了健康、粮食安全、能源、交通、气候、包容性社会与公民安全等七个重大挑战,还以该类挑战来刺激本国科技创新。以这些创新研究和战略推进为基础,法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与发展雄心,而又增加了工业振兴、建设信息社会、促进欧洲空间开发等挑战,最终则明确提出了需加紧应对的十大社会挑战及根据每种挑战所确定的法国科研应优先发展的若干具体奋斗方向与目标。从社会挑战角度看,其内容主要是?:节约资源与适应环境变化,开发清洁、安全与高效能源,刺激工业振兴,改善生命健康与增进社会福祉,保障食品安全与应对人口挑战,创建可持续交通与城市体系,建设信息与通讯社会,构建创新型、适应型的和谐社会,促进欧洲空间开发,保障公民安全等。
与十大社会挑战相对应、相贯穿,所谓五大主题行动计划则分别是:致力于应用的大数据研究,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地球观测,致力于医学与产业应用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致力于服务病患的健康研究,致力于服务公共政策的人类行为研究等。
法国颁布的决心联合整个欧洲在2020年前后实施完成的应对社会挑战战略和主题行动计划,是通过充分调研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高科技发展战略及科技创新计划为前提,而做出的很有代表性、很有时代感、很有影响力的一项重大决策举动,经过近一年多的认真实践,其作用已在清晰地显示出来。
(2)根据相关资料可了解到,在近几年,法国的科技实力排名世界第五,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六,尖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尚具较大优势,不仅是老牌工业强国,而且在科技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都曾经业绩辉煌。为着应对世界范围的诸多挑战,法国正致力于从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复兴等方面让国家继续走向强盛之路,其做法就是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工业计划引领创新发展、通过实施加大科研投入与资助措施支持创新发展、通过重视高等教育和研究人才培养保持创新活力、通过促进卓越工业领域与公共研究机构而加快协同创新。
【关键词】世界科技大国 创新 崛起 国际格局 强势争夺
【中图分类号】F1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6.001
在世界范围,如今人们都在热烈讨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并争相运用高科技来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提高和安全防卫。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其正在使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结构产生巨大变化,相应从工业社会陆续转入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知识社会,从国家经济转向世界经济、从国家安全转向全球安全,因而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历史上许多不曾有过的特征与现象。人们看到,科技和经济虽然仍在为一定的国家政权服务,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却在持续加强,并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技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性,势必会从客观上大大冲淡传统国家机器的单一政治职能,促使在西方国家沿袭了数百年之久的旧式强权政治和新老殖民主义残余最终归于败亡。目前现实中的一个多极世界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局面的出现,恰恰显示着以科技革命内在促发力为牵动、整个人类都在为之争取的未来世界新秩序已在加快来临。
大国和强国成长过程的主导要素关联与世界科技大国显强的创新能力跟进驱动
(一)何谓大国、强国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跟进驱动。1、大国成长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界定。在当今世界,人们对大国含义和概念的界定,一般都是从战争能力、利益和权利范围、综合实力乃至软实力四个角度出发而做出判定。比如,自19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末叶,先后就有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的一批批学者和政治家先后提出过针对这些不同角度的各自观点、理论与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前人的观点和理论,还是西方国家有些学派的说法和见解,显然都需要向前推进与充实。
如果站在21世纪历史新时期和国际社会新现实的立场,对上述观点与论述加以综合或者系统补充和深化,那么,关于大国的定义,就应从这样三个角度来界定:第一,需从构成大国的力量要素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第二,需从在国家间博弈(或称较量)中产生的国际影响与占取的国际位势进行公正评估;第三;需从大国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全过程,据此逐一动态地分析和检测某一国家的历史作用与实际地位状况来做出判断和确定。
通过这种深入比较,人们便可了解,所谓大国,即是指那些不仅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权力资源上的显著优势,而且在国际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对自身所处的文明体系乃至全球都富有巨大影响力、其综合国力能在自身区域甚至全球都居于主导位置、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国家利益的国家。在这里,所谓权力资源,又称作“综合国力”,往往系指一国对他国施加影响和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所必备的物质性权力及非物质性权力的总和。物质性权力大都包括军事能力、经济实力、资源储备力;非物质性权力亦称“软实力”,其往往是指包括诸如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管理、制度、社会信仰、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现今时代,假若一个国家能在上述所有领域都会对体系内其他国家拥有明显优势,并且在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的投射或投放上体现出全球性特征,那该类国家便毫无疑问应归属超级大国。15世纪至17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曾一度强大,但其力量投放却都局限于海外掠夺土地、海上货物贸易,科技创新少、创新档次低,以致难以维持长期繁荣。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由于率先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及随之带来的产业革命的机遇,不但发展国内经济、社会、文化,而且也向海外扩展商品市场、金融贸易和文化传播,因此才有了世界上首个最成功大国的系列崛起。在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俄国(后为苏联)等国因为从不同阶段、不同途径、不同领域抓住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及随之带来的产业革命的机遇,注意从经济、军事、社会、安全、环境、管理等各方面加强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应用,同样都纷纷成为了世界科技大国,其中美国和前苏联还是全球公认的超级大国。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尽管世界局势变动纷杂,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美国仍在“一超独霸”,欧洲老牌大国呈现兴衰更迭连环交错,继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正艰难地力图重挽旧日雄风等。由以上所列情况往深处看,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归宿既与自身固有的各种力量组成强弱相关,同时,又与科技的创新程度高低及管理水平优劣和是否能很好匹配密不可分。
由此可知,凡是形成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所享有的地位,往往总会集中地显示在:第一,在体架特征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规模大,包括国土面积、地理资源、人口、军事、经济产值总量巨大;第二,在功能调配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影响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对内对外主导性牵动作用巨大;第三,在形象展现上,大国之“大”都表现为地位高,包括在国际社会活动能力、在国际组织号召能力、受国内外民众支持程度很高。只有具备了此类条件、享有了这种地位,一个大国方可能进一步跻身强国行列。
2、强国形成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界定。一般说来,强国之“强”则又是以先成为世界或地区大国作前提,并在如下几方面能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主要优势为条件:第一,对内稳定力、统筹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体制效能的交替并用及局面支配力强;第二,对外制导力、威慑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舆论效能的交替并用及态势把握力强;第三,对国际事务中维护本国最大利益的核心竞争力强。其中尤为包括对政治、经济、科技、法律规范、跨国管理效能的交替并用及机遇占优力强等。 在15世纪至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因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时期较早,的确很难具备作为成熟大国的要素条件与实力地位内外环境,所以,始终未能跨入世界科技强国的阵列。而英国、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却不同,如前所述,英国曾牢牢地抓住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的双重机遇,美国、德国、日本则更是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竟能后来居上,乃至在不少领域还大大地超过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固然可算作是老牌世界科技大国,但由于一些国力基本要素配置不齐、国内外地位高低不稳,在较多相当关键的科技、经济、产业前沿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却存在着种种不小的差距,所以,只好退落在美、德、英、日等国之后。
3、科技创新能力跟进驱动的层级组合与协同共促。从大的综括方面考察,如果将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具体的特定环境,那么,便可分门别类地粗划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等。在这里,所谓创新,通常都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认知与行为过程及结果的活动,即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本着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以便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进取向上,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驱使,既能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又能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其作用巨大。立足于以创新为根本的创新能力则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十分清楚,创新能力首先是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其次,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生理基础和极为必要的物质前提;再次,环境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和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最后,实践则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科技创新能力的涉指对象除了微观层面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某一科技领域所具备的发明、发现创新的综合实力外,而在宏观层面,同时还应包括一个国家在科技各方面诸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如内外部环境、管理和体制)等要素的系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紧扣国家发展需要步步跟进、环环配合,在层级和行业的各个系统通过联组共促,才能达到驱动国家兴盛的一致目标。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近30年,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在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的带动下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仍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却又在大批国家出现了增长普遍放缓、减速的状况以及资源紧缺、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危机。只要仔细观察近250年来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周期,就不难看出,经济上行期的长度往往都是取决于那一历史阶段经济基础中最显重要的科技进步(亦可称作科技革命)所释放的推动力能够维持多久,科技进步越具有革命性质,其所推动的上行期就越长;同样,经济下行衰退期的长度也取决于新的具有革命性的科技进步酝酿时间的长短。根据以往的历史规律,凡遇际经济危机屡番困磨、且需冲坚克难,却大都是孕育、诞生重大科技突破的黄金时期。况且,近30年高科技在许多国家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和成就,即已在日益昭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正式兴起。然而,世界范围的种种现实也异常雄辩地证明,任何国家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赢得大好机遇和胜局,最可靠的出路就是必须狠抓科技创新、千方百计和扎扎实实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初叶,一些国际机构和区域组织都在纷纷对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量化测度。依据此种量化测度和各类舆情调查,均将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积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作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被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共有20个左右,世界科技强国中的美国和日本位列其内,而且分别居于第一、第二。中、小国家中的芬兰和韩国竟能居于第三、第四。如果稍加总结,凡为创新型国家,其拥有的共同特征都会是:第一,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第三,研发投入在GDP的比例一般为2%以上;第四,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第五,在世界专利强势国家和地区(如被美国、欧盟、日本授权)所获得的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这里所说的创新当然尤为强调自主创新,即包括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强大的跟进驱动作用,使得各个层级间相互有效组合、各个行业间相互协同共促。
(二)科技大国走向强国的自主创新与多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定及把握。1、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条件及其核心功能。大量事实说明,在任何国家要想实行科技自主创新,都必须具备如下系列能力或条件,亦即:知识体系整个社会创造的能力、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能力、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能力、科技发展投入与产出的能力、科技原始创新与再创新的能力、科技组织创新与人才培育的能力、科技资源挖掘与市场开拓的能力、科技团队攻关与国家行为体高度协同的能力、科技构成单元社会作用统一发挥的能力、企业跟踪创新的积极性与政府扶持和共担风险的能力等。有了自主创新,推出的科技成果才能体现首创性,成果的应用才能显示突破性,成果的开发才能产生带动性。而首创性、突破性和带动性也正是科技自主创新所期求实现的核心功能。从世界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历程可以看到,英国、德国当年的科技能力崛起就是依靠了原始创新为主;日本、韩国的科技能力崛起又是依靠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美国、法国则是依靠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虽然久已是地位显赫的世界科技强国,却仍担忧一旦发展或其路径失策会被抛在别国后面。近十几年,这4个大国同样在坚持抓住科技自主创新不放,利用研究和创新成果社会化的一些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各自国家的整体能力。
2、多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战略谋划与选定。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科技自主创新绝不只是一种仅同科技自身相关的孤立行为或举动,而是与经济、工业、农业、金融、市场、贸易乃至外交和安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项国家综合战略部署。一个国家要想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除了应当认真抓好科技、经济、生产的多类行业建设与转型升级,而且还得切实做好全国“一盘棋”综合战略的谋划与选定。对多行业转型升级国家综合战略的全面、合理运筹,其要素条件及实质内涵一般主要包括:科技自主创新条件的营造与大国经济战略的谋划和选定、工业化转型道路的开辟与大国贸易战略的谋划和选定、有效利用全球化体制的创设与大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和选定、有效利用全球生产体系的配置与大国产业升级战略的谋划和选定、金融自由化环境的完善与大国货币市场及治理战略的谋划和选定、世界区域一体化渠道的健全与大国地区发展战略的谋划和选定、世界和平发展及和谐架构的充实与大国新型外交—安全战略的谋划和选定等。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多行业转型升级整套战略也是一个大系统,必须从各个方位、各个目标、各个层次、各个侧面严格、细致把握,才会始终沿着正确路向稳步前进。 3、科技自主创新的大国各自特点及其经验吸取。在21世纪初的近些年,由于对科技前沿制高点以及其实力优势的争夺日趋激烈,所以正促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极具普遍性的首要发展道路选择。不单是几大世界科技强国高度重视和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就连发达国家中的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里面的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把科技自主创新放到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位置严肃而审慎地对待。实施科技自主创新的国家,虽然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种种差异,推动创新的发展模式更不尽相同,但各自都的确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在这里,特别是美国取得的成效愈加显著,值得他国很好学习与借鉴。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基本经验,尤为鲜明地体现在①:一是格外突出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的战略地位;二是即使私营部门也将其当作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注意不断加强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四是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十分注重构建良好创新环境等。在北美和欧洲,像加拿大、西班牙、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此外,还有西亚的以色列等国,同样都非常重视科技自主创新的实施及其成果大力推广。这些国家与几大世界科技强国类似,不但各具特色,而且经验丰富,有许多可取之处。
(三)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经济社会基础及其对大国兴衰变化的直接诱因制导。1、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经济社会基础的分向贯通对应。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和强弱并不会凭空形成,而是深刻地扎根于该国既有或将有的经济社会基础。这种经济社会基础不但依存于物质层面,也依存于非物质亦即精神层面。稍加归纳,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可看出国家整个制度层面是否真正能协调互动;第二,可看出社会运行体制各链环关口是否真正能合理匹配;第三,可看出国家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是否真正能保持统一;第四,可看出国家社会性成长形象标准是否真正能始终维护;第五,可看出国力要素系统是否真正能集约相促;第六,可看出国家政治结构是否真正能敏锐感应;第七,可看出国家经济结构是否真正能优化转型;第八,可看出国家科技职能是否真正能全面主导;第九,可看出国家文化职能是否真正能创意兴业;第十,可看出国家军事作用是否真正拿来防侵戍疆而非对外诉诸强权等。依据此处所列经济社会基础来分析世界历史上的欧美科技大国和强国,人们不难看到,在20世纪前半叶,因为英国的经济社会重要基础发生了变化,以致其威权地位才被后起的美国所取代。前苏联也因为在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其经济社会基础出现动摇,乃至最终遭遇解体的可悲结局。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美国虽然仍在“一超独霸”,但其经济社会基础同样在日益显露出颇为严重的薄弱环节,该国的科技强国地位早就不是固若金汤。
2、大国兴衰变化同以科技为动力的国家各种对内对外功能行为互制互联。科技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无论对一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扩展,还是对其国内变革、制度创新,作用都十分直接和显著,因而也是引起一国兴衰的最根本诱因之一。科技造成一国兴衰变化的主要制导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着重是抓住这样一些最要害问题的切入点和聚焦点:第一,国力增长的速度与效能是衡量一国国势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标识;第二,科技突破、水平升级和组织形式变革的力度是取得大国优势的要件;第三,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之间发展比重是否适度是决定大国兴衰的诱因;第四,社会合理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强度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第五,大规模战争的频率和正义性与否是造成大国兴衰转换的直接因素;第六,民族文化底蕴与传承影响是决定大国兴衰的深层原因和引线。根据此类分析来判断近250年特别是20世纪初叶至今一些科技大国、强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前苏联等所走过的兴衰发展道路,的确可以给人高度启发,也让人必须认真深省。
3、大国兴衰的经济社会领域征象及对科技创新的强烈反冲。一般来说,凡是大国兴衰,总会通过经济社会的某些或某个领域首先表现出一定的预前征象,而这种征象或征兆又总会具有相应的规律性特征。一国之“兴”,当然是指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强或趋于鼎盛。其往往突出地体现在:政治实力稳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实力强劲;资源和市场实力(占有率)坚挺;金融和货币实力(发行量)持牢;文化实力繁荣;外交实力威扬;国内社会平定、民众富足安居;国际声望高、贡献度大、肯于担当全球责任等。一国之“衰”,则是指国力发展减缓、停滞甚至快速下滑、冲荡以及退缩、消沉、没落。其往往明显地暴露于:经济实力下降或萎靡、萧条;政治实力减弱或式微、被动;军事实力僵持、收缩;科技实力退步、滑坡;资源和市场实力疲软、不振;文化实力淡出、低徘;外交实力沉闷、保守;国内社会出现不安定甚至动乱;国际贡献度急剧变小甚至开始充当合理世界秩序的某种消极牵制或反面干扰角色。毫无疑问,一国成长和兴盛既会对科技创新有强烈社会需求,又会反过来加紧促使科技创新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而一国衰退和没落对科技创新的姿态、处置与做法,就显得远为复杂。像前苏联及旧中国时期历代政府的麻木、迟钝、束手无策,或者只知将科技用于对内对外武力拼斗(如战争威胁),便属于此种情形。
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大国强盛崛起的战略持续支撑
(一)何谓大国崛起及崛起与兴盛间因果互动的正反面经验和教训。如果单从字面词义上看,“崛起”通常是有破土而出、平地而起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来解释,“崛起”的涵义则又有“突起”和“兴起”之说。崛起同国家发展相联系的概念最先是来自欧美国家,即意味着一国的大规模兴起。尔后,该词汇更逐步被用于西方国际政治语境,乃致竟带有“霸权交替”“霸权转移”的潜在逻辑表达。当然,在国际社会范畴,崛起总是与大国的概念相交结。崛起是一种兴盛现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崛起是一种发展结果,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从国际舞台的外围转向改变国际格局的发展。目前,在国际问题研究中,较多的人都认为,大国崛起既可以理解为国际政治体系或格局变动过程的权力博弈(亦称较量),也可以理解为现代世界体系或结构变化过程进入中心要域的发展竞争。假如将上述两种理解适当联结到一起,那就可看作是一国在国际体系中要么是权力增长、要么是地位上升的一种剧烈嬗变。 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时代条件限制,凡遇及崛起,却大都是惯于理解成与战争相联系,似乎总难或不会和平崛起。有人竟认为,只有通过霸权方式才可以带来稳定与和平。也有人认为,大国崛起所招致的结果只能是群强争霸,搞乱世界正常秩序。还有人认为,像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前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抑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膨脝乃至实行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帝国主义。从上述观点和阐解所道出的一个基本现象,即说明迄今为止,各西方国家的崛起都意味着威胁、战争和新旧霸权的产生。此类例子在以往近300年的历史中的确屡见不鲜。
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当今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特征也远非往前状态,诸如国际力量对比、世界一体化趋势、全球问题的挑战、整个人类命运的日益休戚相关、各国生存发展利益的紧密交错等,都使得今后新时期的大国崛起完全可以展现一种不同于18世纪至20世纪那一阶段传统大国所沿袭的套式与老路。况且,对崛起概念的理解也不能一味拘泥于或局限于西方国家那一套过于陈腐老旧的提法或说法。一国所谓崛起,就本质含义而言,应当是指后起新兴大国的实力与原先其他强国的实力相比其差距在迅速缩小,或正奋起超过其他强国。崛起与发展这两者的含义毕竟有所不同:“发展”是指绝对量的扩大,是自我提高过程与结果;而“崛起”是个相对量的概念,是指与他国差距的显著缩小甚至整个国力地位的加快攀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从业已肇始的历史新时期起,一个全面而有序的大国崛起的定义,应是一个大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和地位明显上升,经过起步、发展和扩张,积极缩小与现在主要世界大国的差距乃至超过现存主要世界大国水平,并对世界力量构成格局、国际秩序、国际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部过程,该过程的完成即是崛起的最终结果和目标实现。针对世界上的一些传统大国在往先崛起过程中总是通过战争,或利用霸权达到兴盛目的的大量经验和教训,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理念及所采取的种种实践模式,的确意义重大。
将科技创新能力的使用结合到大国崛起,两者同样存在密切关联互动,诸如通过科技创新谋求各国共同发展、相互合作,这是明智、正确做法与出路;谋求优势竞争,这是权宜做法与出路;谋求以合作为主、竞争为次,这是现实做法与出路;谋求以竞争为主、合作为次,这是偏激做法与出路;谋求竞争与合作或合作与竞争并举,准备随时抢夺制控权,这是逞雄做法与出路;企图从竞争转向纠纷、冲突甚至战争,这是称霸做法与出路。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军事机器或武库,以求达到穷兵黩武、侵略别国的目的,那就是老式帝国做法与出路,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即是明证,显然应坚决抵制和反对。人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当今时代正处于世界新旧秩序和格局大转替阶段,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用以竞争为主、从竞争有时变为纠纷或冲突、甚至不断用科技创新来强化军事机器或武库的现象在一些国家仍相当普遍,大家的警惕丝毫不得放松。
(二)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可预期全球走势。1、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全面冲击与影响。历史地看,其实,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代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某国或世界先进科技。当今人类已跨入自古未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一大批高科技群落的涌现与继续推进,无疑正显示出其强有力的要素牵动性和战略诱引性作用。高科技之所以能对一国、多国乃至世界的国民经济、军事实力、社会生活及生产产生深刻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具备的一些重要特征和战略诱引机能而决定。这些特征和战略诱引机能,概括起来,一般主要是指其战略性、高效性、竞争性、牵动性、高智性、创新性、高速性、渗透性、导向性、制变性等。此类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突出特征与机能,不仅在推动着高科技一直向前飞速发展,并且也将促使国际关系出现一场比一场愈加深入、愈加复杂的重大现实变革②。
(1)将越来越使战略决策选择与战略优势发挥成为每个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战略性是高科技的重要特征。在当代,高科技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发展高科技、推进高科技产业化,无疑是任何国家谋求繁荣与强盛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充分地掌握高科技,才能夺取其战略制高点,并把握住战略主动权,因而才能在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同别的强国享有平等国际地位的国家。
(2)将越来越成为众多国家经济效益增长与社会效益增进的倍增器和诱发引擎。大量事实证明,高科技的成功推广往往都能为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凡是高科技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会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凡是与军事应用系统相结合,便将明显地使武器装备或军事力量的作用显著提升;凡是与社会进步及发展相结合,便能有效地激励各方面的活力,让成效大为增强。总之,通过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的确可以处处见到业绩。同时,由高科技攻坚和突破所带来的效益,并正在创造着新一代的生产方式、劳动关系和经济秩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十年来各国生产、经济、社会生活乃至国家安全领域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几乎都可以追源到高科技的创生、延伸以及开发与应用之中。高科技的这种奇异功能和作用,往先的任何传统科技显然统统无法与之相比。
(3)将让行业、市场、能力竞争日益紧张、剧烈并呈现出一种深层化和波及全球的态势。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看,竞争从来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推动力,以激烈竞争辟路开道的高科技发展,当然更是今日的一种世界性大趋势。高科技的竞争性源自、也发轫于“领先者更加领先”“落后者不甘落后”“落伍一步即意味着将被动挨打”这一十分现实的严峻性、可能性和制约性规则所致。此种竞争性势必会促使一个个国家在各种行业、各地市场拼命努力奋斗,不敢稍有放松或懈怠。当今高科技领域所展现的竞争,确实是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刻、情况最为复杂、能力最经受考验的一场竞争。这场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高科技竞争,必然会有形或无形、而又程度不同地牵动从社会、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科学、教育、技术、文化、生产,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乃至生态环境和安全等一切领域。无数铁的例证说明,谁能在强手林立的高科技领域中竞争获胜,那么,谁就将有机会赢得未来。 (4)将不断引领和驱动社会各领域向着更新、更高、更全面的目标行进和发展。
(5)将把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大批杰出成果日益推向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多层面和多体系。
(6)将使坚持不懈的创新由一次高潮转向另一次高潮并极大地改变世界的发展面貌和前景。
(7)将把极高速度和最优效率及时带入到系列国家与世界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并引发军用、民用产业的交错升级换代。
(8)将使科技作用的广延性和能量的渗透性极大地扩散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领域并对国际关系一直产生旷久而深远的影响。
(9)将对新时期国际关系越来越显示出有力的导向性功能并造成国际关系结构持续发生剧烈变革。③
(10)将使现阶段国际社会越来越表现出鲜明的被制变机制并引致大国关系秩序既竞争而又合作的复杂经济和政治环境。④
2、高科技推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加快演替的可预期全球走势⑤。还在二次大战以前,科技的发展就已开始呈现出速度加快的趋势。战争期间,由于科技的特殊功用,人们更认识到必须把科技作为国家机器的必备手段,才能增强国家实力,达到在世界上占据显赫地位的目的。这样,在二次大战之后,各国便纷纷制定自己的科技政策,把相当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科技开发中去,以致促成了科技成果向经济领域转换的生动情景。与此同时,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渗透与结合,也更使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科技内能和社会外力两方面因素的促动下,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增长便成为一种必然结果。特别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九十年代初露端倪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把国际社会的变革及其秩序演替引向了一种愈加有别于往先历史的全球走势。
(1)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应用的间隔周期仍在继续大为缩短,而在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其表现则尤为显著。大量事实证明,在20世纪初,从技术发明到具有商用潜力,其平均时间为30年;一次大战后,降为16年;二次大战后,很快便降成9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则愈加降成5年、2年甚至是1年或几个月。还有,自19世纪下半叶起始,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曾是科学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而二次大战后却有了明显的改变,像一些科学密集的技术产业倒反而是由技术来带动科学的发展。有人做过评估,仅20世纪前50年各国所取得的科技研制成果,即超过19世纪全部成果的总和;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科技史上的新发明和新创造,要比过去2000年累积的总数还多。在21世纪的目前时期,无论产业转型,抑或技术升级,又都进一步强调要向着信息化、软件化继续推进,因而形成新的技术复合与产业集聚,这已在昭示科技成果转入社会应用的新一轮历史跨越真正迈向了实质性启动。
(2)科技革命的深刻社会效果日益明晰易见,在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其引起的关切要比在发展中国家远为突出。任何一场大的科技革命,往往都会带来产业革命。以往的科技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固然有其重要影响,但一般都是通过技术作用于经济,然后再去带动社会相关领域的进步。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除了利用这种途径,同时,还会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成紧密的技术—社会贯穿体系。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出现的纷繁、生动而复杂的各类景况,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已经是一种必须认真看待的严峻事实。
首先,是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是必须清楚认识和了解科技革命正在一轮轮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再次,是必须切实考察和把握科技革命正在向着思想、文化领域拓展而又如何去使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步入更高层级。
最后,是必须高度熟悉和通晓科技革命如何在强烈地制导国际关系的演进、发展以及各国力量对比又怎样在交替更迭的动因与规律。
为着适应21世纪新的形势发展,许多国家都在以高科技为龙头,制定增强综合国力的长期战略。近几十年,随着高科技逐步从单一军事领域转入工业、农业及各个社会领域,经济发展的国际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国际关系的运行和治理也变得格外纷繁复杂。
(3)内向协调的世界经济渐趋统合,发达国家大国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接触及其方法与手段也必然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高科技迅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各个国家经济相互竞争、彼此依存的倾向日益明显起来,而且国际市场也获得了急剧扩大。自该时期至今,经济生活在许多方面早就打破一国的界限,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大步奔进。高科技在国际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正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先的经济及相关行业领域发生频繁增多的交织和协作,生产将愈加国际化,接连不断的贸易、技术转让、生产合作以及信贷和投资等势必会使国际经济、政治联系比往先更为紧密。根据这种情况,以科技为主体的国际经济合作及政治深层接触也大都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得到表现和加以积极利用。
3、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优势与国家实力竞争明显紧密结合的趋向和一国国策方针理性应对。⑥以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起端的世界经济变革一直日新月异,其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一是在于新技术革命的勃兴,二是在于全球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直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强烈地影响了各国经济的进程及政治决策的内涵,以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在成为整个世界变革的积极推动力量。不过,应当看到,在新技术革命及其发展过程中,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些并非都是全然有利的影响,比如像新型产业代替传统产业更迭换代而导致实力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失衡,发达国家科技强国对新技术虽积极开发、却又让各国间的技术情报战和封锁战步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渠道不顺等,则都是近几十年国际关系中科技及不同实力竞争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世界经济和科技,还是国际关系,在本质上,毕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经济、政治、科技的总体联系及深层次去了解、把握各种国际现象的行进轨迹与演变态势,才能在历史的新潮头关键当口与前沿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 (三)大国强盛崛起的新型战略转折与贴近世界现实的治理支撑架构搭建。正如前面所说,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从来都是影响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抑或是现今的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每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都会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加快提高到新的水平。科技革命不仅将必然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同时,对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协调也会从战略整体及其谋划和斗争指导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任何一国的战略总是同全球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国际战略格局紧密关联和互通,由于科技发展对各国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国际竞争能力消长变化的影响,所以,科技长入乃至科技革命与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肯定都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要素结构基础彼此支撑关系,并保持发挥重要的牵动作用。
1、科技发展向着国际战略格局深入而系统地奔进,其活动能量正越来越大、其作用范围正越来越广,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在抓紧调整自身原有的各种战略(重点放在军事、经济、科技、外交领域),同时,发展中国家亦不能有丝毫懈怠与松弛。
2、科技合作的强渗透和强辐射同国际战略格局的关联互耦正日益走向紧密而全面,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在努力营造可适应新形势需要并能稳据世界舞台中心操控权的支撑架构,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应积极投入此类相关建设和给予扎实探索。
3、科技管理及其政策规划的改革和转轨同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构重建步骤正逐渐增进吻合与对接,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一直在采取种种办法和措施大干快上、拼抢主动,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应迅速急抓、务必有所作为。
(1)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2)科研基础设施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3)高科技领域专项计划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4)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措施转轨。
(5)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6)科技和产业创新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7)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增长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8)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9)产业研发投资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10)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和战略振兴政策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本国应有的做法和管理转轨。
4、国家和全球科技实力对比的变化正加快造成国际战略格局新特征、新范式、新制高点的陆续出现,不但发达国家科技大国已在千方百计地谋求趁势占优,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得步步跟紧、争取后来跃先。
5、整个科技进步正不断上升为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国际战略竞争谋划的重要路径显示和行为目标,发达国家科技大国肯定会充分抓住种种得天独厚条件并加以有效利用,同时,经济发展中国家亦需从速制定对策、明确任务、把握机遇、加强动员,做到走在相关竞争领域的前列。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正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各国国际战略谋划亦在发生明显转折的世界客观现状,为着确实理性地把握好种种繁杂纷呈的新动向、新环境、新要求,无论哪一类型国家,往往都得同样高度负责地面对如下谁也无法回避的准备今后究竟怎样选择本国长远发展命运和前途的严峻挑战。这样,以高科技为贯穿的各国国际战略谋划和国策方针应对,就显得比往先任何时候都格外至关重大。
(1)必须随时清楚地考察和了解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国际战略谋划带来的一连串空前影响,要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并得具有足够的超前思维和远瞻意识。
①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使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且对原有的国际战略格局亦会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相关国家应如何进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国际战略调整,非得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掌控才能。
②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既在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快速向前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科技竞争的持续加剧,如何对待复杂竞争及地位高低较量,将是一种艰巨考验。
③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将远比过去繁复甚至错综、隐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文明的维护,会变得更加神秘莫测,知识、智慧的重要性势必愈为突出。
(2)必须紧紧抓住新技术革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牵动国际战略重点转变创造的机遇和条件,要会善于应对大国(强国)竞争,增强综合国力,扩展在世界的影响。
(3)必须坚定瞄准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将给国际战略新发展提供的巨大推进,要会立足主动、高瞻远瞩地处理好各种涉及战略问题的国际和国内大局运筹与调控。
无数铁的事实已经证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科技进步和创新将始终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战略格局转变的重要活跃因素,也是根本基础,因此,任何一国均不能置身其外。只有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及综合国力等多领域和多系统都牢牢地紧扣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放,那么,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一国才会真正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
当今世界高科技最核心领域的西方科技大国强势争夺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体系部署
(一)当今世界高科技前沿的最核心领域与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征兆和全球性挑战。1、当今世界高科技前沿的最核心领域及其发展共性与关键突破指向⑦。从18世纪六十年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的200多年间一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又都是以前一次科技革命作基础、为铺垫,并且任何一项新的科技突破更同样是以往先既有的科技成果当倚导,其作用就是借此解决所处那一时期或者曾困扰人类生产和生活,或者曾将国际社会置于危机边缘的一些重大而突出的问题,使得整个科技创新能力和各国经济生产水平能够获取普遍大幅度提升。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到,第一次科技革命是用蒸汽机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用电动机生产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的电力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型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将人类进一步引向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蒸汽机和大批生产机械的使用必然引发了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而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提和基础无疑又是电力革命。就发展共性和本质来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相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跨越性变化。与此同时,科技革命已由最初的单一技术目标或科学目标而朝着群体目标亦即大批科技群落的目标推进。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虽原先是蒸汽机技术,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却已涉及到电力、汽车和现代医药等技术,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就更是分布到信息科技、航天、核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等众多领域。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越复杂、生活内容越丰富,科技发展各领域之间也势必越要求高度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彼此紧密拉动。世界科技发展的这一共性特征,今后还将会愈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甚至会明显地影响到整个国际战略格局的演进。
特别是现今世界各国都纷纷深表关注和奋力寻求缓解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的有效出路,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必须要从科技变革去想办法、去找对策。通过总结历次科技革命的经验及近半个世纪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西方科技大国、还是经济发展中国家,其大都较清晰地提出了出自各国长远利益需要的战略目标与相关政策、规划,综合归纳起来,就是要用材料创新、能源开发、智能经济、制度改革以及效率革命等进而共同构成未来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带根本性划时代突破。事实上,当今国际社会即正处在等待空前巨大突破的新时期前夕一场剧烈科技革命的深入酝酿、准备阶段。
2、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预前征兆与对世界力量格局的系列影响⑧。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相应产业变革就已陆续蓬勃兴起,不但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同时,并深度融合、系统交叉、广泛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通过各国科技应用、科技战略与政策实施及国际关系种种因素的促动,此股浪潮早预示着将会日益成为重塑下一步世界格局与秩序以及创造人类未来新的发展前景的主导力量。如果从宏观大视野和国际战略层面去观察、分析,新一轮(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征兆和动向则尤为显著地表现在:
第一,与往先截然不同的种种颠覆性科学和技术层出不穷,这势必将会明显催生一系列现有产业的重大变革,并将随之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飞跃、新转折的突破口。诸如像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颠覆性科学和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所展现的诱人应用前景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极端制造、超限制造等科学和技术,人机共融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制造模式等,都将不断创造先前从未有过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超出常规的驱动力和牵引力,极大推动世界经济原先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形态的深刻调整,乃至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增强一个个国家竞争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
第二,“互联网 ”发展迅猛,大数据加快普及、人类活动的全面数据化和云计算在科技、生产部门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整个世界和社会的面貌,使人类文明在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又接着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或知识革命时代。
第三,国际间特别是科技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今科技制高点和主导权的争夺已在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目标拓进,信息科技、新材料科技的进一步大幅升级和“人脑化”“神经系统化”等将必然会给未来数字经济及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极其巨大的增长活力。
第四,科技发展导向亦在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化和以生物高端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医疗卫生、食品加工、工业服务农业正在成为引领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增进人类福祉相关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第五,科技的前沿基础研究正在向宏观扩展、向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推进,还有一些人类往前尚未充分认识、了解和弄清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正在孕育极为重大的突破,可望能据此继续催生一批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的问世。
第六,国防科技创新同样在加速向前,围绕极地、空间、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一体化”国防科技以及像信息化战争、数字化战场、智能化装备和新概念武器等军事预设都将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而军民融合向着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又无疑是与此协并推动的一大保障性科技创新方式和路径。
第七,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日益紧扣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大气和海洋等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疫情和人口贫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各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安全食品和药品、传染性疾病防控、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防治等科技将会陆续被研制成功与付诸应用,并积极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延伸。
第八,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正持续走向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类型多样的新兴研发组织、机构团体及其创新模式同样在显著改变科技创新的现行格局和发展状态。
第九,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正在形成一股热潮,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本身的影响已极为巨大,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大国在全球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的种种举动亦在助长创新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这样,各个国家如何吸引和招揽优秀科技人才的争夺战就势必愈演愈烈,而到某一时期又肯定变作国际事务的焦点。
第十,全球科技创新的总态势正在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折,原先以欧美和大西洋为中心的旧秩序已在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新秩序过渡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一直在有效促使世界科技创新力量的对比变化,尽管西方科技大国至今仍然占据着科技创新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但却明显在缩小地盘、露出衰退,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确已成为环亚太科技创新的最活跃地带,其前程远大,是未来全球科技重心转移的可期待砥柱。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空前创造的世纪,也是一个创新疆域无限的世纪,还将是一个大科学、大工程、大智慧开启人类大发现、大发明的世纪。在21世纪的头十几年,这种趋向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切近,为着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必须从现在起就对世界格局的今后千变万化能有十分清楚地认识、了解和把握。 3、世界科技大发展和大提升同高科技前导作用及国际关系进步的互促趋势与远景。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九十年代起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既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大发展、大提升,又促使了国际关系的较多进步,比如动员整个人类共同防止全球生态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资源和能源短缺、全球人口增长、全球非传统安全等,正是通过种种科技手段和途径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1世纪及往后很长时期,这种前导作用和互促趋势必然都会继续保持。正因为如此,所以,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同整个自然界和国际社会的联系就显得愈加密切而深刻。人们从实践中不难看出⑨:
第一,科技发展已日益呈现交叉与融合的态势。
第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科学方法正在为众多行业所应用。
第三,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信息网络和以大科学、大工程为起步的超限运作领域的新时代正在来临。
第四,在无线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失去的只是缆线载体,而远为高级的无线充电、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特别高端的量子科技将会一步步取代电子科技,全面刷新信息产业的系列面貌。
第五,能源科技与资源领域正在发生转型和换代,今后多种能源形式将实现互补与系统融合,不但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而且新型制造技术亦将极大地改变传统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和传统的规模经济效应,此种变化并将给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化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
第六,材料科技与制造领域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不但今后的材料将更加绿色、节能、可循环利用,而且制造也会更加精细、环保和富于人性个体需要等优长。
第七,农业科技和人口健康领域的研究正在突飞猛进,其成果一直在接连不断地涌现,食品和粮食安全已备受各国重视,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正面临重大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将指日可待。
第八,空间科技与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也持续向纵深发展,空间探测、宇宙航行和海洋探索、海洋勘查等都将为太空资源和深海深洋资源的开发提供关键支撑保证,并直接催生新经济、新产业的成长。
世界科技发展及其水平、能力大步提高的前景极为广阔,无论哪一国家,只有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占据主动,才能处于上游和前列。
(二)西方传统科技大国围绕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主导权和制控权而拼力展开的强势争夺与攻略较量。
1、世界主要有代表性国家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而采取的战略及其攻关计划与机制创新举措⑩。
(1)宏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②改革政府科技管理机构,加强对研发和创新的有效统筹;③通过原始创新计划包括公私合作创新计划的施行来建立新兴技术体系和实现国家远大目标。
(2)中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以通力实施新的攻关专项计划来确保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到位;②以积极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模式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大效能;③以普遍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汇聚产学研各方力量达到开拓联合创新持久广度。
(3)微观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及其方针与步骤:①通过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信息障碍来优化科研部门和企业的创新条件;②通过改革有关管理程序和专利制度来明显缩短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③通过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监测来扩大创新成果在社会上的应用面和影响范围。
2、美国对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全面性强势争夺与称霸。
(1)美国科技发展史上长期坚持不变的科技政策“四项基本原则”及其始终与时俱进?。美国堪称是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其科技发展模式一直受到各国公认乃至某些国家追捧。实际上,美国的科技发展从来都未曾脱离过其科技政策的直接指导,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总始终牢牢坚持二次大战后就已逐步形成的“四项基本原则”,这种情况早成为美国举国力推科技创新的铁律和恪守规范。“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即是:
第一,支持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视为一切研究的核心。
第二,重点支持国家特定目标即国家利益所需的技术研究。
第三,倡行信奉自由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四,政府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健全而高效的市场环境。
在美国,“四项基本原则”已贯穿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数十年,作用非常巨大,虽也有反思和批判,但总的特点还是与时俱进,对美国争夺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强权地位的确极为重要。
(2)美国历来尤为重视和强调科技人才开发并凭借其优等的科研环境及教育制度而被世界各国科技人才所向往。在以往大力吸引各国优秀科技人才到美国搞科研、出成果的基础上,进入21世纪,该国又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美国在科技人才开发上的举措和做法,主要是:
第一,通过设立国家奖项来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造杰出成就。
第二,通过完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基础教育来夯牢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坚实依托。
第三,通过产学合作来加强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专业纽带和研究氛围环境。
第四,通过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来保证科技尖端和前沿领域同别国持续竞争的后劲与接力梯队。
第五,通过重视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与资助来形成多行业、多层次的专家群体而共同为国家长远建设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第一资源,美国正是善于利用各种科技政策和措施来强化人才的步步储备,所以,其高水平、多能力人才培养与吸引体系才不断显示出特有优势。
(3)美国科技创新者的成份组合及地域和部门分布的高素质支撑与条件运用?。大量事实说明,美国的科技创新者队伍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对各种主客观条件善加运用与合理调配的结果。人们不难发现: 第一,在美国,科技创新者们都经验丰富且学历很高,大多数人皆具有科学技术领域的高级学位。
第二,创新者们的平均年龄竟只有47岁。
第三,大公司和各种企业往往是美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贡献者。
第四,各国纷纷涌入美国的知识移民或智力移民通常总是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绝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第五,美国的科技创新重地一般都分布在该国东北部、加州和邻近公共研究地段的区域,并相应形成了几大创新集聚最要害群落的强拉引圈层架构。
第六,一批世界一流顶尖级水平的理工科大学,显然是在为美国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而数量庞大科技创新者的智慧摇篮与人才宝库。
美国从政府、企业到民间都普遍重视创新,其中特别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则更被摆到突出位置。一个把创新当作生存需要与价值灵魂的国家,其科技的高度繁荣应纯属常态。
(4)美国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配置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系列机制促引?。近些年来,美国的科技创新在政策和战略上仍然是由联邦政府负责总抓,同时,也很注意充分发挥州政府、大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作用。在做法方面,其主要措施往往是:
第一,大力改善科研资助管理,由原先的分散变为将重头聚焦和按制定的统一规则行事。
第二,推动数据开放获取,让行动计划公开、透明。
第三,改革专利审批程序,提高专利审查和授权质量。
第四,加速成果转移和转化,给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提供先进经验借鉴与模式。
第五,推进国家实验室系统改革,优化结构,增强功效,确保在世界领先地位。
第六,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和推广。
第七,改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促进人才高素质化。
第八,坚持技术申请专利、技术转移配套立法和技术转让运作全过程社会服务机制达标。
正因为有了这些得力而效果明显的一整套措施,所以,美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开发才会保持长盛不衰。
(5)美国为稳据其制造业在世界的领先阵容而正在科技创新上所下的功夫和及时提供的软硬件保证。
第一,美国制造业对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所做出的贡献极为重大,对其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显著,而一些新兴技术则又在为美国制造业继续赢得新的优势。
第二,近若干年,美国政府上下不仅十分注意加强制造业政策和战略方面的部署,而且还特别重视被称作“先进制造伙伴关系计划”的落实,决心着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一个个先进制造研发中心和生产枢纽。
第三,从多途径、用多手段为制造技术商业化积极提供资金和便利。
第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设法吸引和留住制造业企业在本国经营并由海外而回流本国。
第五,广泛扶持制造业社区发展,以某些大学为牵头拉动、由政府资助搭建活动平台,共同促进一片片区域制造业及整体经济的振兴繁荣。
尽管对美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不是属于结构性调整,目前人们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科技创新从中所起的助力作用却谁也无法否认。
(6)从二次大战开始美国国防科技的尖端化和近些年其日益加深研究的国防科技极具颠覆性俨然正把世界科技创新快步推向强势争夺的前锋浪口。?
①美国国防科技在复杂军事系统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
在空间科技领域所表现的强势争夺。其一,快速太空进入计划:XS-1无人空天飞机项目和ALASA空中发射辅助太空进入项目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避免空间撞击计划:太空监视望远镜(SST)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凤凰”计划:维修回收卫星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在占领科技前沿高地领域所表现的强势争夺。其一,远程反舰导弹(LRASM)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探索技术辅助作战:分布式作战管理项目(DBM)和复杂环境中的通信项目(CZE)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控制全频谱的电磁波谱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②美国国防科技在信息科技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洞察(Insight)项目:促进分析者能力和绩效的洞察力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下一代搜索技术(MEMEX)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挖掘与理解软件包(MUSE)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四,高可靠性网络军事系统(HACMS)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③美国国防科技在生物科技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基于人造生物学的革命性材料制造平台(Living Foundries)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生化武器医学快速测试(RTA)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脑功能研究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④美国国防科技在科技新前沿领域日益进逼的主导权和制控权强势争夺。其一,针对光利用方式而组织的三个极高端项目(分别为iPhod项目、COUGAR项目、ORCHID项目)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二,新型定位技术:光学原子钟制造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三,地面机器人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其四,探索新的算法所表现的科技水平领先及其创新优势。
美国国防科技上述四大领域重点部署的极具颠覆性先进科技研究及其大批成果,既会将其已有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向新的高度,又会把该国在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竞争远远扎根在别国军用、民用或军民结合科技创新的前面。
(7)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科技创新实力依赖及其创新体系的优劣势总体境态?。
①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科技创新实力依赖前提。其一,创新实力强,整体竞争力表现突出而坚稳。其二,基础研究能力强,科技论文产出世界领先。其三,企业创新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连年大量涌现。 ②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优势的作用到位与效能。其一,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充满活力并导向明确。其二,对创新基础要素的投入巨大、财力保证牢靠。其三,拥有着激励创新的优越文化环境,创新气氛浓厚,各界协同一致。其四,政府积极致力改善和健全支持创新的商业环境,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生产增长。其五,通过紧密结合的“创新三螺旋”(即大学、产业和政府的紧密结合)来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的及时转化。其六,科技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美国激发科技创新的极重要动力源与社会平台。
③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其一,科技管理职能因部门归属和运作体制多元而难免分散不齐,影响一些任务尽快落实。其二,部分基础设施如铁路、桥梁、数字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既不能跟紧人口增长步伐和现代社会需要,也在总人口中使部分设施如数字基础设施未达到普及。其三,数学和科学基础教育比较落后,近些年本土获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各类学位的人数已呈下降趋势,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其四,科研成果转化在某些行业尚存一定障碍,仍不够顺畅、便通。
美国虽然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但由于一个个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实力上的勃起,美国的领先地位也会受到侵蚀和挑战。况且,欧洲那些传统的科技大国更不甘示弱,总想保住先前原有的威势,不会让美国样样独霸称雄、处处觊觎他国,这种拉锯架式对美国来说,同样颇为不利。
3、英国对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特定性强势争夺与守成。(1)英国在高科技应用领域采取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和举措几大着力点及其主要成就。?近些年来,围绕应如何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和发展,英国政府曾相继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提升创新和研究能力、陆续出台支持企业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抓紧创建更为开放和整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等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根本性举动。归纳起来,英国的科技创新做法主要是集中于五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现有科研优势,发挥研究和创新成果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第二,推动大学科研与产业开发密切合作,大力促进研究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与市场化。
第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支持小企业创新活动。
第四,大力破解“死亡之谷”(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融资极为受困)难题,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早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第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技能培训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英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正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框架也在日益明晰和严格有序。这样,英国便不仅保持了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提高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施效果显著。
(2)英国在科技创新的战略性产业领域采取的重大行动步骤与涉及关键行业攻坚进展的社会全局价值。?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由于受世界经济形势一再变动的影响,英国已越来越注意高科技前沿成果的开发应用和对经济活动及其状况的干预,并通过让科技创新贯穿产业政策来直接引导经济加快向前发展。在这方面,英国的举动表现得既十分积极、又非常慎重。稍加梳理,其采取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通过创新能力与技术储备情况,着重考察本国产业基础;通过社会与技术因素驱动的未来需求,如实判断本国的产业潜力;凭借判断与创新相关市场失灵问题的程度,进而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第二,正是根据对本国科技创新及相关情势的考察与判断,因而又由政府出面及时公布面向未来的产业战略发展完整布局,这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内容集中包括有:像先进制造业(如航空航天产业、汽车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农业技术)、知识服务业(如国际教育产业、信息经济产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使能产业(如能源领域的核能产业和油气产业、建筑业)等,此类成批产业既符合其国内国际需求,有利于科技驱动产业增长,又能增多市场拓展机会,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繁荣。
第三,由于英国本来就拥有经济、科技在本国和世界率先充分发展的背景与水平优势,加之通过战略性产业依托科技创新的条件,就使得政府与产业界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为密切、政府和企业对支持新兴技术的力度更大、社会各界一同促进企业与金融资源对接的热情更高、教育和科研部门与产业界一起联合培养企业所需高技能员工的干劲更足、通过政府合同来为企业投资的信心更强。
许多年来的事实表明,英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过程中,一向都格外强调采用基于证据的方法和流程,一般总针对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入第三方进行政策回顾和评估,广泛吸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与反映。尤其是在创新重点选择以及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英国政府还特别注意吸收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广泛听取产业界的看法;一旦某项政策出台,则又对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及时调整,这就明显保证了科技创新的实际贯彻到位和应有社会效果。
(3)英国的科技前瞻研究工作由来已久,现已成为该国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任务,在政府内并设立有专门的领导机关,由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和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来推动其发展,使得相关新兴科学和技术能对整个科技进步及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而发挥显著作用。?
按照科技前瞻研究的项目类型,在英国,主要可分作两方面进行任务落实:其一,是清晰了解新兴科学和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其二,是弄明白能让科技发挥作用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活动方式上,除了每两年开展一轮的大规模未来关键预测项目外,还包括有一些针对具体问题和领域而实施的专题研究,比如全球变化、应对肥胖和防治洪涝灾害等一类的攻关研究项目。
无论大规模未来关键技术预测项目,或是专题研究项目,所前瞻、所预测的时间跨度通常都在10年、20年、30年甚至未来50年、80年左右。就项目内容来看,自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基本上都是围绕移民与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的国际维度、全球食品和农业的未来、未来的土地利用、国人生活的动力、精神资本和福利、应对肥胖、传染病的发现和检测、智能基础设施系统、脑科学、网络信任的预防犯罪、电子频谱的拓展、洪水的海岸防御、认知系统等领域而展开研究。 正因为科技前瞻研究的工作目标和选题主要是积极着眼长远、紧密围绕决策、切实关注热点问题,所以,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广受政府部门、科技界和产业界普遍欢迎与纷纷被采纳使用。
(4)英国对科技人才开发也从来抓得很严很紧,自21世纪初始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战略与计划,不仅特别注重全过程的科技人才培养,也注重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并大力鼓励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人才如期流动,种种措施和做法收效卓著。
(5)英国对科技创新倾力支持的一大突出特点,即政府直接公共资金的投入额度相当大,而其侧重点又是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和生产创新活动,在做法上有直接财政支持及鼓励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两种方式,在行动安排上包括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如只资助个别企业、提供无偿资助、政府独立资助等)两种途径,使得科研部门及企业的创新活动与自主性能被充分激发和长期延续,直至大范围扩展。
4、德国在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优超性强势争夺与振兴。(1)德国的科技全面兴起虽晚于英国、却早于美国,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就已取代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力量的中心,后来美国的大批科技巨匠也都是由德国迁移而去,是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国很快崛起的大好机会。
(2)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的高科技发展即一直坚挺向前,在许多十分关键的领域都据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科技、精密制造科技、新型材料科技、新型能源科技方面堪称欧洲最强国家。
(3)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德国十分注意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强国优势不放,对推进科技发展则更以“市场驱动、技术中立、政府联动”为原则,特别要求采取加强协调推动、促进资源共享、保障运行机制、解决资金瓶颈、管理服务完善、着力信息透明等一系列措施?,因而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德国将其本国新的产业革命称为工业4.0)快要到来之际,能够综合利用财政投入、政策倾斜、设施同建、健全法规、强化创新等手段,使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强国优势再登上新的台阶。
(4)德国历来都是以高质量制造业和贸易发达的强国而著称,人们普遍认为工业4.0对经济的影响和潜力主要是涉及到嵌入式信息系统、智能工厂、云计算、信息安全以及强大网络等五大关键技术领域,通过在德国化工、汽车制造、机械和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农业、信息和通信等六大优势行业中应用工业4.0技术,预计到2025年德国六大优势行业的增加值便可实现年均1.7%的增长速度,可让德国的整个经济状况进一步大为改观。目前,德国正在坚定地推进工业4.0,其经济在别国出现疲软时仍能保持较强劲增长,与此的确不无关联。
(5)为抓紧科技人才培养和开发,在德国除了各级政府上下一起行动,就连一批批社团组织和基金组织也都配合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纷纷签订种种“研究与创新公约”,参与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而且对不同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提供成长机会,让其尽早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和国家建设队伍。
德国对科技创新、工业4.0和人才培养战略等重要举措,尤为注重着眼长远,不断提高实施效能与质量,所以,使得该国经济发展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一直都处于平稳和高水平态势。
5、法国在高科技前沿及其最核心领域的自持性强势争夺与固本。(1)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至今,法国为确保其先前原有的世界一流科技大国地位,并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等方面挑战,曾陆续出台了多部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实施框架方案,这些战略和政策主要是为了确定应对法国十大社会挑战的优先科研方向与五大主题行动计划,并强调面向应用的研究,重点解决法国面临的社会挑战。
法国政府和科技界、产业界已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人口开始超过90亿大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工业振兴与数字革命等显然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挑战。为此,法国在科技创新任务中并特地提出了健康、粮食安全、能源、交通、气候、包容性社会与公民安全等七个重大挑战,还以该类挑战来刺激本国科技创新。以这些创新研究和战略推进为基础,法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与发展雄心,而又增加了工业振兴、建设信息社会、促进欧洲空间开发等挑战,最终则明确提出了需加紧应对的十大社会挑战及根据每种挑战所确定的法国科研应优先发展的若干具体奋斗方向与目标。从社会挑战角度看,其内容主要是?:节约资源与适应环境变化,开发清洁、安全与高效能源,刺激工业振兴,改善生命健康与增进社会福祉,保障食品安全与应对人口挑战,创建可持续交通与城市体系,建设信息与通讯社会,构建创新型、适应型的和谐社会,促进欧洲空间开发,保障公民安全等。
与十大社会挑战相对应、相贯穿,所谓五大主题行动计划则分别是:致力于应用的大数据研究,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地球观测,致力于医学与产业应用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致力于服务病患的健康研究,致力于服务公共政策的人类行为研究等。
法国颁布的决心联合整个欧洲在2020年前后实施完成的应对社会挑战战略和主题行动计划,是通过充分调研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高科技发展战略及科技创新计划为前提,而做出的很有代表性、很有时代感、很有影响力的一项重大决策举动,经过近一年多的认真实践,其作用已在清晰地显示出来。
(2)根据相关资料可了解到,在近几年,法国的科技实力排名世界第五,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六,尖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尚具较大优势,不仅是老牌工业强国,而且在科技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都曾经业绩辉煌。为着应对世界范围的诸多挑战,法国正致力于从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复兴等方面让国家继续走向强盛之路,其做法就是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工业计划引领创新发展、通过实施加大科研投入与资助措施支持创新发展、通过重视高等教育和研究人才培养保持创新活力、通过促进卓越工业领域与公共研究机构而加快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