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全国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已经成为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总结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明确德育层次,建构德育目标;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际上主要指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由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德育工作效益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解决德育到位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德育实效性是德育教育的归宿。
一、明确德育层次,建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德育素质同样存在着差距。德育目标的制定既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又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广州大学张人杰教授在批判德育目标的单纯统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构想,即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因此中职学校应围绕社会要求、时代特色、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要求,确定“近、小、实”的德育目标,力戒“一刀切”和形式主义,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个性化的德育目标。所谓“近”,就是要求德育目标离生活近一点,离中职学生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学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加一些既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又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要求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小,是指德育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把德育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德育子目标,构成一个纵横交错、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体系。所谓实,就是指德育目标要实在、具体,不能太抽象。在德育统一的大目标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可以按照专业、年级、学生的发展阶段等建构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侧重“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 突出“与时”和“俱进”,开展合乎学生需求的德育项目,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依据,也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去培养青年一代的问题。”中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行业、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常常充分考虑职业、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设为四门必修课程。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针对中职学生违纪现象较多、较严重的状况,学校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人”作为主线,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技能比武活动,开展以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企业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规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养成氛围,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
三、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有效的提高,有赖于德育主体的积极工作和参与。在德育工作中,中职学校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时时都是德育契机”的育人观念,从现实说起,从自己说起,从身边说起,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认真思考,受到感染,深化认识。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中职德育课更多的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还没有较好地解决“行”。德育是一种实践理性活动,德育有效性也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落实。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而不是文字”,所以中职学校要以“角色理论”作指导,精心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专业技能比赛、校园艺术活动以及专题讲座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德育环境是分不开的。中职学校要建设和布置具有育人功能及体现校园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的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道德场”,变“管、卡、压、罚”为“疏、导、育、教”,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从而使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在”主体发展为“自为”主体。
自我教育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实效性如何,其难点在于思想道德的内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德育工作主要强调“纪律”和“他律”的作用,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从外在的控制出发,要求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忽视“自律”的培养。新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突出政治价值,还要讲经济、文化价值,不但要讲社会价值,也要突出个人价值。所以德育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才能解决人接受德育的动力问题。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全面的“知”和自觉的“行”,不僅仅是简单地接受德育内容,还要让他们自己自觉地、及时地掌握内容,并按照要求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自觉地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中职学校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学生自主提高。
四、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调节、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要结合本地和本校的教育实际情况,完善评价制度,制定德育评价指标,并遵循几个结合的原则: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机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有机结合,既有成绩要求,又有行为检验;既有结果体现,又要看重德育实施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帮助、提高。评价内容应逐步淡化德育理论考试,而注重对中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激励上,要具体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既要看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还要看到中职学生的基础、发展、提高以及可开发的潜力,从而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
此外,中职学校加强校内德育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德育体系,以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应成为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中职学校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关注个体需要”“真实道德环境”和“道德知行统一”, 加强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之间的联系,从思想、制度、方法上主动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才能做好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6(12).
[2]曹清燕.自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前沿,2005(11).
[3]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4]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5]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作者简介:张巍,1983年生,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助理讲
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际上主要指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由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德育工作效益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解决德育到位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德育实效性是德育教育的归宿。
一、明确德育层次,建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德育素质同样存在着差距。德育目标的制定既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又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广州大学张人杰教授在批判德育目标的单纯统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构想,即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因此中职学校应围绕社会要求、时代特色、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要求,确定“近、小、实”的德育目标,力戒“一刀切”和形式主义,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个性化的德育目标。所谓“近”,就是要求德育目标离生活近一点,离中职学生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学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加一些既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又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要求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小,是指德育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把德育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德育子目标,构成一个纵横交错、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体系。所谓实,就是指德育目标要实在、具体,不能太抽象。在德育统一的大目标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可以按照专业、年级、学生的发展阶段等建构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侧重“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 突出“与时”和“俱进”,开展合乎学生需求的德育项目,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依据,也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去培养青年一代的问题。”中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行业、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常常充分考虑职业、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设为四门必修课程。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针对中职学生违纪现象较多、较严重的状况,学校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人”作为主线,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技能比武活动,开展以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企业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规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养成氛围,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
三、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有效的提高,有赖于德育主体的积极工作和参与。在德育工作中,中职学校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时时都是德育契机”的育人观念,从现实说起,从自己说起,从身边说起,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认真思考,受到感染,深化认识。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中职德育课更多的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还没有较好地解决“行”。德育是一种实践理性活动,德育有效性也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落实。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而不是文字”,所以中职学校要以“角色理论”作指导,精心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专业技能比赛、校园艺术活动以及专题讲座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德育环境是分不开的。中职学校要建设和布置具有育人功能及体现校园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的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道德场”,变“管、卡、压、罚”为“疏、导、育、教”,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从而使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在”主体发展为“自为”主体。
自我教育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实效性如何,其难点在于思想道德的内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德育工作主要强调“纪律”和“他律”的作用,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从外在的控制出发,要求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忽视“自律”的培养。新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突出政治价值,还要讲经济、文化价值,不但要讲社会价值,也要突出个人价值。所以德育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才能解决人接受德育的动力问题。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全面的“知”和自觉的“行”,不僅仅是简单地接受德育内容,还要让他们自己自觉地、及时地掌握内容,并按照要求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自觉地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中职学校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学生自主提高。
四、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调节、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要结合本地和本校的教育实际情况,完善评价制度,制定德育评价指标,并遵循几个结合的原则: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机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有机结合,既有成绩要求,又有行为检验;既有结果体现,又要看重德育实施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帮助、提高。评价内容应逐步淡化德育理论考试,而注重对中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激励上,要具体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既要看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还要看到中职学生的基础、发展、提高以及可开发的潜力,从而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
此外,中职学校加强校内德育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德育体系,以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应成为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中职学校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关注个体需要”“真实道德环境”和“道德知行统一”, 加强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之间的联系,从思想、制度、方法上主动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才能做好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6(12).
[2]曹清燕.自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前沿,2005(11).
[3]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4]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5]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作者简介:张巍,1983年生,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助理讲
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