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整合的趋势进行了探讨,系统分析了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知识价值和个人价值,详细介绍了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课程整合所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程;整合模式
作者简介:刘淑一(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课题编号:XJK08CZC004)的研究成果。
在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下,以课程学习为手段,人才培养为目的而设置的课程出现了整合趋势、多样化趋势、职业化趋势等多种趋势,其中整合趋势尤为引人关注。所谓“整合”,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优势,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为依据的。而“课程整合”译自英文“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有人译为“课程统合”、“课程综合化”,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环节)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以发挥其综合优势。
高职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公共课程整合的外在做法是压缩课时,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课时量,内在实质则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的重新定位。服务于课程学习的公共课,其身份是低级的基础角色,而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的公共课则应注重人才成长和培养。这样,它由于具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目的,其地位反而上升到与专业课平等的高度。
这一观点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课教学不是知识本位教育,不是被动的手段教育,其着重点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任务,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的教育。因此,公共课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它必须被置于人文素质熏陶、人性人格建构的教育高度得以贯彻和实施。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整合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限于篇幅,我们仅就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整合价值、整合模式和整合困惑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课程整合的价值
公共课程如何整合才能与职业核心课建构成教育整体,而不是目前结构混乱、内容分散、目标冲突的两个部分,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1.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
课程的社会价值不是课程本身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实现的。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也是经由在它影响下的学生来实现的。通过研究,构建“审美主导,文理渗透”的新型公共课程模式,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综合而整体地获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突出学生基本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公共课程的人文教育内涵,突破传统的技术教育观和学科教育观的局限,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课程理念。理想的目标是“多元共存”,理想的模式是“通识教育”。
2.课程整合的知识价值
从理论价值来说,它从明确公共课程的教学定位,处理好与职业核心课的关系等问题入手,建构新的公共课程模式理论,指导公共课程的教学实践,贯彻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
从实践价值来说,它在公共课教学模式中灌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格建构和人文教育为出发点,促成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再飞跃和升华,即从“本科压缩型”模式向“职业针对型”转变后,实现向“职业人生型”教育的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3.课程整合的个人价值
在“审美主导,文理渗透”的新型公共课程模式下,公共课程整合的个人价值就是要建立一种“以人的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这一新样式,以人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方式为核心,并辅之以为其服务的教师教授新方式、教育内容呈现新方式、学习经验组织新方式以及师生教学互动新方式,进而形成有机整体。所以,课程的独特职能就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共同的经验,实现他们思维发展的愿望,实现他们要求增强职业适应性的愿望,实现他们个人终身教育的愿望。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
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的方式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见表1)为主。学生不分专业,人人都要接受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独立的师资及教育教学设施。这种模式是比较成熟的,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纳。
2.设置整合课程
课程整合要重视课程全面整体的构建,不要硬性规定每一项教育对应一门课程,而是根据就业需求和学生现状开设相关的课程,形成整体优化,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与综合性的统一。整合课程的设立一般采取以下课程整合形式。
(1)固定模块。即将多门基础课程进行合并,形成大文科、大理科的基础教学模块,内部结构呈松散形式,教师实行走动教学。
(2)弹性模块。即将那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课程合并为一门新的课程。整合课程的设置不是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某一种形式为主或几种形式并存。
(3)变动模块。即以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中心设置课程,紧跟时代,服务专业。
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需求,不同层次的模块构成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形成多个模块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要求。
3.设立模块群课程
这一模式主要借鉴大学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在运作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开设整合课程的同时,从教学组织的设立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现有的基础学科教学组织,设置跨学科性更强的新型结构——模块群。专门进行公共课程的规划、实施、组织、管理等,对提升课程的地位和品质会有很大促进。模块群包括3个领域。第一领域为人文素养模块群,如文学、历史、哲学;第二领域为自然科学模块群,如自然、科学、社会;第三领域是面向未来社会模块群,开设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为满足有关专业的教学需要或特殊要求而开设的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贴近专业的教学要求,见表2。
在同一模块群里,不同专业可以相互交流,密切联系,使学文的也懂理工,学理工的也通文。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精神感悟和科学创新。
三、课程整合的困惑
1.公共课程发展空间受到思想观念与理论基础制约
这是课程整合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一旦与专业课程发生冲突,教师们习惯于从本学科本专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唯一的选择就是砍掉公共课程。
而每门学科课程都有相应的学科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体系,整合课程却没有,这也使得整合课程让人感觉好像没有根基,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像一个大杂烩。所以,进一步加强公共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使公共整合课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托是课程整合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
2.公共课程教学面临师资短缺困境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开出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年轻教师群体。这是课程整合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所以如何建立一支适应整合课程教学的优良的师资队伍以及如何建立新型的师资培养模式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后继性,也是课程整合领域一直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3.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有制度制约
主要体现在对整合课程的评估问题上。课程整合后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套用原先课程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来对整合课程进行评估是极不合理的。为确保整合课程的高质量,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戴国洪.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整合[J].浙江高教,1999,(4).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4]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程;整合模式
作者简介:刘淑一(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课题编号:XJK08CZC004)的研究成果。
在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下,以课程学习为手段,人才培养为目的而设置的课程出现了整合趋势、多样化趋势、职业化趋势等多种趋势,其中整合趋势尤为引人关注。所谓“整合”,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优势,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为依据的。而“课程整合”译自英文“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有人译为“课程统合”、“课程综合化”,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环节)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以发挥其综合优势。
高职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公共课程整合的外在做法是压缩课时,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课时量,内在实质则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的重新定位。服务于课程学习的公共课,其身份是低级的基础角色,而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的公共课则应注重人才成长和培养。这样,它由于具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目的,其地位反而上升到与专业课平等的高度。
这一观点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课教学不是知识本位教育,不是被动的手段教育,其着重点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任务,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的教育。因此,公共课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它必须被置于人文素质熏陶、人性人格建构的教育高度得以贯彻和实施。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整合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限于篇幅,我们仅就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整合价值、整合模式和整合困惑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课程整合的价值
公共课程如何整合才能与职业核心课建构成教育整体,而不是目前结构混乱、内容分散、目标冲突的两个部分,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1.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
课程的社会价值不是课程本身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实现的。课程整合的社会价值也是经由在它影响下的学生来实现的。通过研究,构建“审美主导,文理渗透”的新型公共课程模式,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综合而整体地获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突出学生基本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公共课程的人文教育内涵,突破传统的技术教育观和学科教育观的局限,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课程理念。理想的目标是“多元共存”,理想的模式是“通识教育”。
2.课程整合的知识价值
从理论价值来说,它从明确公共课程的教学定位,处理好与职业核心课的关系等问题入手,建构新的公共课程模式理论,指导公共课程的教学实践,贯彻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
从实践价值来说,它在公共课教学模式中灌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格建构和人文教育为出发点,促成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再飞跃和升华,即从“本科压缩型”模式向“职业针对型”转变后,实现向“职业人生型”教育的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3.课程整合的个人价值
在“审美主导,文理渗透”的新型公共课程模式下,公共课程整合的个人价值就是要建立一种“以人的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这一新样式,以人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方式为核心,并辅之以为其服务的教师教授新方式、教育内容呈现新方式、学习经验组织新方式以及师生教学互动新方式,进而形成有机整体。所以,课程的独特职能就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共同的经验,实现他们思维发展的愿望,实现他们要求增强职业适应性的愿望,实现他们个人终身教育的愿望。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
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的方式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见表1)为主。学生不分专业,人人都要接受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独立的师资及教育教学设施。这种模式是比较成熟的,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纳。
2.设置整合课程
课程整合要重视课程全面整体的构建,不要硬性规定每一项教育对应一门课程,而是根据就业需求和学生现状开设相关的课程,形成整体优化,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与综合性的统一。整合课程的设立一般采取以下课程整合形式。
(1)固定模块。即将多门基础课程进行合并,形成大文科、大理科的基础教学模块,内部结构呈松散形式,教师实行走动教学。
(2)弹性模块。即将那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课程合并为一门新的课程。整合课程的设置不是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某一种形式为主或几种形式并存。
(3)变动模块。即以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中心设置课程,紧跟时代,服务专业。
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需求,不同层次的模块构成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形成多个模块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要求。
3.设立模块群课程
这一模式主要借鉴大学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在运作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开设整合课程的同时,从教学组织的设立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现有的基础学科教学组织,设置跨学科性更强的新型结构——模块群。专门进行公共课程的规划、实施、组织、管理等,对提升课程的地位和品质会有很大促进。模块群包括3个领域。第一领域为人文素养模块群,如文学、历史、哲学;第二领域为自然科学模块群,如自然、科学、社会;第三领域是面向未来社会模块群,开设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为满足有关专业的教学需要或特殊要求而开设的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贴近专业的教学要求,见表2。
在同一模块群里,不同专业可以相互交流,密切联系,使学文的也懂理工,学理工的也通文。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精神感悟和科学创新。
三、课程整合的困惑
1.公共课程发展空间受到思想观念与理论基础制约
这是课程整合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一旦与专业课程发生冲突,教师们习惯于从本学科本专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唯一的选择就是砍掉公共课程。
而每门学科课程都有相应的学科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体系,整合课程却没有,这也使得整合课程让人感觉好像没有根基,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像一个大杂烩。所以,进一步加强公共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使公共整合课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托是课程整合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
2.公共课程教学面临师资短缺困境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开出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年轻教师群体。这是课程整合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所以如何建立一支适应整合课程教学的优良的师资队伍以及如何建立新型的师资培养模式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后继性,也是课程整合领域一直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3.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有制度制约
主要体现在对整合课程的评估问题上。课程整合后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套用原先课程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来对整合课程进行评估是极不合理的。为确保整合课程的高质量,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戴国洪.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整合[J].浙江高教,1999,(4).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4]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