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应该是一汪清澈的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童年是在偏远农村度过的,那是座落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多少年了,村庄就在那儿静静地守护着她的村民,用秸秆和山药蛋,熬制着清淡的生活。
  虽然那时吃的极其简单,住的极其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就连晚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属于我们的"娱乐项目":春天吃榆树叶、吹柳哨;夏天小河里凫水;秋天山头上烤麻雀、烧山药蛋;冬天冰上滑冰车。以至于现在儿时的伙伴团聚在一起,每每谈起村庄的童年,满满的都是激动与回味。记得有一次,我将滑冰车滑到了一处破冰的地方,把棉裤都弄湿了。回到家,免不了挨一顿骂。可在火炉边烤棉裤时,还在想着第二天再去滑冰车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就是一汪清澈的水,不摻杂一点点污渍,就如小村庄一样,干净、透亮。
  我常常用自己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相比。我不由得感慨: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远非我当年的儿时。
  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哪儿去了?属于孩子们的纯洁哪儿去了?家长也同样无奈,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加入到他们也深感困惑的行列中:名目繁多的技艺班、应接不暇的特长班、出其不意的研学活动……
  孩子们累得很,家长也跟着累;孩子没了快乐,家长也失去了自由。这样的童年,掺杂了许许多多的污渍。社会的功利,过早地侵蚀着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世俗的负面,过多地左右着孩子们茫然的眼眸。
  这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偏远农村度假的原因:因为那里还有绿绿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晚上眨着眼的亮晶晶的星星……
  童年应该是一汪清澈的水。
  这样,孩子们也会在将来岁月的画册中,多一页温暖的回忆,多一页清亮的留恋……
其他文献
想想逛书店的日子已有些遥远了,可在书店淘书的日子,却是人生履程中值得珍藏的经历。最初关于书店的记忆,应该追溯到读小学之前,我识字较早,得益于父母的启蒙,家里订又有几份报纸,记得还未读小学就受大人的影响,也跟着开始了连蒙带猜学看报,当然是囫囵吞枣,可也就渐渐有了阅读的习惯。那时父母就常带我上新华书店为我买《小朋友》杂志,这或许可算是我读书的启蒙,也因此认识了新华书店。到了读小学的时候,那种以简短文字
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冬天像个冬天了。我踏上故乡土地时,就踏进了冬天这幅巨大的水墨画里。雪花捉迷藏般,伸手想要抓住它时,却不知了去向,就连地上的雪花,一听到我的脚步声也藏匿了起来。明德小学,是画里的风景,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小学是台湾商人王永庆创办的,漂亮的二层小楼,连着一个大操场,被炊烟袅袅的村庄环绕着,被搭着鸟窝的树木簇拥着。从地图上看,这个小学校也许找不到,但走近了就会发现,它如那冬日里的玉兰一
在拥挤的地铁上,我问二弟,你见过柿子吗?他说没见过,我说就在北京的郊区,乘火车进入北京或者离开北京就可以看到,那些高低不平的楼宇中间,一棵突兀的柿子树,只剩下了树干,挂着几颗黄澄澄的柿子,像某户人家点燃的灯笼,不忍心摘下。二弟说,大兴区的郊外有很多果园,唯独没有柿子,每年都有苹果、梨、枣,经常有在服装厂打工的老乡忍不住在收工的时候去偷摘,结果有些就被抓住罚了款。他这样说的时候是戏谑的,充满生活味道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一本标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作了记录,内容是关于各类药物的名称、习性、特征、用途及各种治疗技术。母亲的字写得很好,比我父亲的还好,让我非常的惊异:小学文化
不知道别人的阅读历程,就我而言,对经典很久没感觉。具体一点,十四五岁,鲁迅不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读,圣贤书更不读,只读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说起来,不怕笑话。我是《知音》和《妇女生活》的忠实爱好者,读《故事会》到十八岁,后来看《笑林广记》,大笑,这才低俗到家嘛。《故事会》的俗,没那么吸引人了。也不是完全不读经典作品,只是凭感觉。记得刚读《西游记》,七八十年代出版,有黑白插画。序言二十多页,很多“封建主
起初对书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启蒙。小时候,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对书充满好奇。如朋友般亲密起来,则始于十七岁,当时我正在天津外院附校上师范班,父亲来信嘱咐我多看书,充实自己。由于上中专是他一手包办的,出于怨恨,我抄了一首打油诗回敬他:“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没成想,几天后父亲突然在学校出现,手里拿着一幅他的字。一进宿舍,便把它贴在我的床头,让我从头到尾读
绿叶菜越来越红,但论价格的大众化,还是白菜,或者说,我还是偏爱白菜。我喜欢它的面目清明,喜欢它的敦实。白菜是北方称谓,沪称黄芽菜。一个“白描”了它的基本面,一个强调它的核心优势。跨季节,全年候,且产地绵长。无论从个头还是人口面上来说,白菜,可以算全国人民餐桌上的菜王了。对于懒人,白菜优点不少。一是耐存。十天半月不动也无妨。它呆在角落里,承受着冷落,包括遗忘,却努力坚挺着新鲜度,等待你的忽然发现。相
我想去襄阳。襄阳有一帝,一相,一诗人,一书家。一帝为刘秀。从小我就好奇几个问题。比如同为没落皇族,为什么刘备只能三分天下,偏居西蜀,最后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秀却能扫六合,收九鼎,定都洛阳,传八世十四帝,而且用时仅三年?比如昆阳之战。起义军这边是二万人,王莽军四十二万人,没有阴谋诡计,就是正面战场硬抗,义军首领还惊惧乞降,偏将军身份的刘秀率三千士卒直破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这句诗,如今成为很多“过劳型”现代人神往的生活境界。他本人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则是一副恬淡从容,飘逸出尘的田园诗人 隐士形象,每日吟诗作赋,与菊花相伴。实际上,陶渊明还是个嗜酒之人。不爱当官,不爱上班。陶渊明出身还不错,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只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传里毫不讳言地说家贫,虽然天生嗜酒,但却不经常喝到。“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因为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考前必须到礼部报名投状,即填报履历。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