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65岁才到南郭寺当上了一名讲解员,70岁摘取甘肃省十佳讲解员第一名桂冠。
听过他讲解的外地游客,赐他“中国第一讲”的美誉;著名学者、楚辞研究专家文怀沙先生称他为“南郭寺一绝”;不少游客听了他的讲解后都发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处的慧音山坳,这里有中国文学史上双子星座李白、杜甫咏南郭寺的诗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称“稀世之宝”的“春秋古柏”、“唐槐”、“百流泉”及众多的佛寺文物等,近年来又在侧新建了“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纪念亭”。这里林木葱茏,泉水澄澈,风景秀美,是遐迩闻名的“秦州八景”之一,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
周法天先生来南郭寺公园,正值1991年春天,他已年届65岁,是由银行职员退休后经人介绍来的。按周老的说法,“本来只想卖票,看门,扫垃圾,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借南郭寺幽雅的环境,听树品茗颐养天年。”当时,国内的旅游热正在逐步升温,来南郭寺公园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当看到景点无人介绍,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地转一圈,索然无味地怅然而去时,他心急如焚,立即向有关领导建议,一定要有自己的讲解员。于是,有关部门安排了两位年轻人作讲解工作。导游讲解工作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它需要对家乡、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挚爱和由此而产生的钻研精神。个别年轻人往往耐不住寂寞,只把它作为能应付的一项工作,在给游客讲解时吞吞吐吐,含糊其辞,答非所问。看到这种状况,周法天先生犹如“吃饭吞了个苍蝇”。他想,我生于斯,长于斯,天水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点虽不能样样道来,也略知一二,天水的确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像眼下这样介绍南郭寺,丢脸啊!周法天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他晚年的大胆选择:由我来试讲!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为容易却艰辛”,周法天先生买来了《辞海》,订阅了杂志,竭力搜集有关资料、书籍,并亲自登门向有关人士请教。没想到讲了几次,游客反映还不错。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听了周老的讲解后连连称赞,尔后对一些知识细节及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了指导。当时周老说:我一不是讲师,二不是像你一样的教授,我讲的只是重复前人的资料。霍教授说:“重复的话讲好了同样意义很大,我讲课就是讲重复的话。你讲南郭寺,就是要把自己当作讲师,当作教授,要想进一步讲好,还要多看点书,要在重复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相信你一定能讲得更好。”一席话使周老受益匪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周法天先生在博闻强记的基础上,更加留心各种和南郭寺有关的资料。近年来他的知识面涉及除地方历史文化之外的植物学、民俗学、书法、绘画、雕塑、文物、诗词等诸多领域,有时竟将一些知识抄在烟盒纸上,利用讲解间隙,偷空拿出来边看边记。一次,他给游客讲弥勒佛塑像时,看到游客中一对女青年在翻阅一本《弥勒佛的传说》的小册子,他立即借来该书,抄写了部分内容。他常说:“游客是我的教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春华秋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坚强意志,周法天在导游讲解这片天地里开辟出一块新的绿洲。他的讲解绝非照本宣科,或依景说景,而是将导游讲解看作一个社会的“大课堂”,将历史与现实、文物古迹与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及民族道德精神、人文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激情演说来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譬如:南郭寺有一棵生长了2 500多年被称作“春秋柏”的古树,由于年代久远,倾卧一边,正好被旁边生长的一棵槐树巧妙地承接在主枝树叉之间,他在给游客讲解完古柏的历史和传说后,又有趣地讲解到植物之间的互助呼应能力,进而又联想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和“雷锋精神”上来,他那绘声绘色的讲解,可谓妙趣横生。又如南郭寺弥勒佛殿上挂着一块为宋代米芾书体的匾额“第一山”。他讲解时,先从米芾其人其书的特点讲起,然后着重讲了“山”字的书法运笔的形象联想。米芾在书法中将此字四笔写成,周老将这四笔都赋予生动的形象。他说米芾“山”字的每一划都写进了祖国名山的具体形象,例如:左边一短竖,酷似黄山的“猴子观海”;中间的一长竖极像华山的西峰;右边的一竖正像“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特别是这一划右上角的飞白笔,就恰似庐山“神仙望都”的再现。那么“山”字下面的一横就写出了气势磅礴的祖国西南的横断山脉。接着他又说,“山”字本应写三划,而米芾却写了四划,这是因为他每多写一划,就能多包含一个祖国名山的形象,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令人拍案叫绝。为讲好米芾所书“山”字的四笔,周老就花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他悉心察看了各地的旅游风光光盘,翻阅了有关画报、杂志、影集,最后终于较准确地赋予了每笔代表祖国名山的形象,并将此绘声绘色地呈现在游客面前,然后让游客回想品味。
经过多年的讲解实践,周法天老人将讲解主题提炼浓缩为“古柏是南郭寺文化的根,杜甫及其创作的秦州杂诗是南郭寺文化的魂,古泉是南郭寺文化的血脉”。胸中有这一主题,使他在讲解上就能上疏下导,左右逢源,犹如滔滔江河顺流而东。周老的讲解还有一大特点,常常赋予古迹以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譬如:南郭寺院内有座“少陵祠”,内有诗人杜甫的塑像,他在讲述中,先讲杜甫忧国忧民的遭遇及在天水期间创作的秦州杂诗及其特色,最后联想到是逆境和刻苦造就了杜甫的诗,也是逆境升化了杜甫的内涵,成就了一位大诗人。这些深入简出、入心入脑的内容尤其使青少年颇受教育。2002年夏,一位衣冠整洁的青年重游南郭寺,来到周老面前毕恭毕敬地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周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我原来是地质学校的一位学生,当时很调皮,不是好学生。有次游览,听了您讲的杜甫,于是对钻研历史产生了興趣,现在在南京大学就读历史研究生,我真得要好好感谢您老人家。”从这事,周老看到自己的讲解绝非只是为游客助兴,而是起到了“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他说:“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也经历了国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风风雨雨。年轻时雄心勃勃,由于出身不好,一直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抱负。现在国家发展强大了,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实在不容易。我在南郭寺取得了点成绩,也是晚年欣逢盛世,找到了适合发展自己、为国效力的机会,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次,他正给一部分群众讲解,来了几位“款爷”,说是他们还有事,愿出钱让周老给他们从头先讲,周老平静地说:“在我这里金砖与瓦片一样对待。”又一次,周老正在杜甫祠讲解,闯进一个领着女朋友的“混混”指着杜甫塑像,不屑一顾地问周老:“老头,那上面塑的是什么东西?”周老强压怒火,一字一句地回答道:“请你回去问问你父亲吧,你父亲一定知道他是什么。”还有一次,周老正在讲“春秋古柏”时,一位大腹便便的“款爷”似的领导,以傲慢的口吻说:“娘的!这古树掉了皮也能活到现在呀?”周老当即机敏地回答:“古树没有了皮还能活千年,但人没有皮,像王宝生、成克杰,最后还得去见阎王爷!”周老的回答赢得了游客的掌声。
周法天认为,要将导游讲解看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从而在其中追求一种乐趣、一种艺术。于是,他在讲解声调的抑扬顿挫,吐字的清晰及力度,手势的穿插,语言的幽默风趣和准确亲切性上又进一步琢磨,力求完美。他常说讲解效果一定要像白居易的诗:“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立刻抓住游客的思绪,让游客跟着讲解者的思维走,让他们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百听而不厌。
古人说:大器晚成,终必远至。周法天先生成功了!一次,我国著名学者、楚辞研究专家文怀沙先生来南郭寺,正听到周老讲到南郭寺文物有“三绝”时,高兴地打住话说:“不是‘三绝’,是‘四绝’,您老的讲演又是一绝啊!”1998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放了为周法天先生拍摄的专题节目,尔后诸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笔者不由地从他的名字“周法天”,联想到哲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名言,这里讲的人、地、天、道所法的都是无私的精神,也就是法自然。是啊!是南郭寺这块宝地给了他感悟,他生活和创造在无尽的大自然中间,在芸芸游客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