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里的这句话掷地有声,穿越历史的时空如今依然回荡在诗意的天空。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追求个性风格。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无我”,也就是说,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据此,笔者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性灵写作”,即初中生写作要有真情,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观点、看法。“性灵写作”的特征是心动、情动、言动。所谓“心动”是所写之物皆因心动而生;所谓“情动”则是所写之物凝结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亦能引起读者的爱憎之情;所谓“言动”则是所用以描写的语言充满了灵动之气,富有个性,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多年的“性灵写作教学”心得做个梳理总结。
一、心眼相通,感乎于中
《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於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於手足。”感动之语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当大千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诗人能从中淬炼出优美的诗歌来,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感动的眼,心眼相通,最富诗意。为何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叹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这是因为王勃“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能言”。人们看到的景物与王勃一样,但是沉淀于心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因为王勃是用心眼一起来欣赏这些景物,而别人不是。我们想要写出“性灵文字”,首先要做到的是“心眼相通,感乎于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得引导学生细腻地去感受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
在微风拂面中感受春的脚步,在柳枝舞动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在沙沙细雨中聆听自然的歌唱,在白云的飘动中感受云卷云舒的惬意。观海则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登山则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赏月则体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如果自然万物的变化能够引起一个人心灵感动的话,那么,他离“性灵写作”也越来越近了。
笔者每周会要求学生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景物作为写作对象,字数不做限制,文体不做限制,主要抒发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渐渐地爱上了写诗,也许这些错落的诗行是最适合抒发性灵的文体。
如有一学生写的《家乡的小河》: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沿着村落/奔向江海
河面上/那曾经孩童的欢笑/渐行渐远/消散在浑浊的上空
河底那/曾经欢快的小鱼/如今/已不知所踪
只有那/灰色的烟雾/顽强地缭绕上空
褐色的水草/已然失却了绿色的希望
小作者用错落的诗行通过一条河流的变化表达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遭遇工业污染的悲哀,把眼中的小河与心中的故乡联系在一起,真切地抒发了内心的悲凉。
二、想落天外,个性写作
要把内心中的感悟化成灵动的语言,还须联想和想象。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谓是想落天外,充满个性。“性灵写作”也需要联想和想象,需要抒写个性。
当看到一种事物,可以在头脑中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这种关联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看到柳枝想到美丽婀娜的女子;看到饱满的麦穗想到丰收的喜悦等;看到圆可以联想到零、光环、太阳、月亮、球等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联想到周而复始的生活、圆满的结局、亲人的团圆等。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语言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学生学完《紫藤萝瀑布》后,他们被感动了。于是,有的学生写下一首《紫藤花》:
那串串紫色的忧郁/像雨滴敲击着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头颤动
那是自然的牵挂/任由风吹雨打/坚强地偎依着山崖
诗行虽短,却情深意长。
联想和想象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因此,在性灵写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语言修辞的指导。当学生写出一个句子,他的意思表达没有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让他换个表达方式,以达到完美的表达效果。比如,有个学生写了篇《春草》,原稿是这样:
我不想惊动你/问声早/你还躺在露水中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绿油油的/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稿中前半部分用了拟人,后半部分则实写,前后修辞不一使得诗歌缺少了韵味与诗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下半部分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最后定稿为:
我不想惊动你/只为问声早/甜甜的你/还躺在露水中酣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以旺盛的绿意/用生命蓬勃了整个春天
灵动的诗意就这样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诗意栖居,精神写作
社会飞速发展,人心浮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学生。在考试制度的高压下,学生们的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浓厚的“文字化妆”,丧失了生命本真的淳朴的自然之美。“性灵写作”则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高的要求,它希望写作者能够诗意栖居,进行精神写作。
当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时,一切的存在物都成了你精神的食粮。为了让学生在浮华的世界中多存一份本真,笔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要朗读一些“心灵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去感受世界的美、感受精神的力量。记得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笔者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字,也正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灵感。
教学不能止于朗读,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以心灵关照生活,让生活在心底涌现出美感。笔者每周会让学生写随笔,这些随笔都是生活、心灵的记录。有个学生在随笔中以《大海》为题,写道:
妈妈又一次带我来到海边观海,这时的我看海仿佛有了另外一种心境。当看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广自由时,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在大海中畅游,呼吸着海里的气息,心旷神怡。浪花在大海中歌唱,犹如天籁之音,总觉得“此曲只应‘海’中有,‘陆上’难得几回闻”!突然间,我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
这则随笔虽短,但却是生活与心灵相结合的记录,外在之物牵引着心灵,让心灵也随着波浪的起伏而涌动。小作者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心潮涌动的过程,这就是精神写作。
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外,笔者还让学生大量阅读杂志、报纸,如《读者》、《意林》、《每周文摘》等,让他们在这些美文的世界中领略美的风光,感悟美的真谛,酝酿创造美的冲动。
“性灵写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作为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践行,并取得成果,对于教育事业也算是奉献了微薄之力。
路之甚远,行之弥艰。吾将在诗意求真、性灵抒写之路上不断求索,永不气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2]袁枚·随园诗话(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9
(责任编辑 韦雄)
一、心眼相通,感乎于中
《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於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於手足。”感动之语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当大千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诗人能从中淬炼出优美的诗歌来,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感动的眼,心眼相通,最富诗意。为何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叹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这是因为王勃“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能言”。人们看到的景物与王勃一样,但是沉淀于心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因为王勃是用心眼一起来欣赏这些景物,而别人不是。我们想要写出“性灵文字”,首先要做到的是“心眼相通,感乎于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得引导学生细腻地去感受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
在微风拂面中感受春的脚步,在柳枝舞动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在沙沙细雨中聆听自然的歌唱,在白云的飘动中感受云卷云舒的惬意。观海则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登山则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赏月则体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如果自然万物的变化能够引起一个人心灵感动的话,那么,他离“性灵写作”也越来越近了。
笔者每周会要求学生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景物作为写作对象,字数不做限制,文体不做限制,主要抒发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渐渐地爱上了写诗,也许这些错落的诗行是最适合抒发性灵的文体。
如有一学生写的《家乡的小河》: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沿着村落/奔向江海
河面上/那曾经孩童的欢笑/渐行渐远/消散在浑浊的上空
河底那/曾经欢快的小鱼/如今/已不知所踪
只有那/灰色的烟雾/顽强地缭绕上空
褐色的水草/已然失却了绿色的希望
小作者用错落的诗行通过一条河流的变化表达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遭遇工业污染的悲哀,把眼中的小河与心中的故乡联系在一起,真切地抒发了内心的悲凉。
二、想落天外,个性写作
要把内心中的感悟化成灵动的语言,还须联想和想象。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谓是想落天外,充满个性。“性灵写作”也需要联想和想象,需要抒写个性。
当看到一种事物,可以在头脑中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这种关联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看到柳枝想到美丽婀娜的女子;看到饱满的麦穗想到丰收的喜悦等;看到圆可以联想到零、光环、太阳、月亮、球等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联想到周而复始的生活、圆满的结局、亲人的团圆等。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语言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学生学完《紫藤萝瀑布》后,他们被感动了。于是,有的学生写下一首《紫藤花》:
那串串紫色的忧郁/像雨滴敲击着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头颤动
那是自然的牵挂/任由风吹雨打/坚强地偎依着山崖
诗行虽短,却情深意长。
联想和想象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因此,在性灵写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语言修辞的指导。当学生写出一个句子,他的意思表达没有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让他换个表达方式,以达到完美的表达效果。比如,有个学生写了篇《春草》,原稿是这样:
我不想惊动你/问声早/你还躺在露水中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绿油油的/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稿中前半部分用了拟人,后半部分则实写,前后修辞不一使得诗歌缺少了韵味与诗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下半部分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最后定稿为:
我不想惊动你/只为问声早/甜甜的你/还躺在露水中酣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以旺盛的绿意/用生命蓬勃了整个春天
灵动的诗意就这样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诗意栖居,精神写作
社会飞速发展,人心浮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学生。在考试制度的高压下,学生们的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浓厚的“文字化妆”,丧失了生命本真的淳朴的自然之美。“性灵写作”则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高的要求,它希望写作者能够诗意栖居,进行精神写作。
当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时,一切的存在物都成了你精神的食粮。为了让学生在浮华的世界中多存一份本真,笔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要朗读一些“心灵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去感受世界的美、感受精神的力量。记得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笔者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字,也正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灵感。
教学不能止于朗读,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以心灵关照生活,让生活在心底涌现出美感。笔者每周会让学生写随笔,这些随笔都是生活、心灵的记录。有个学生在随笔中以《大海》为题,写道:
妈妈又一次带我来到海边观海,这时的我看海仿佛有了另外一种心境。当看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广自由时,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在大海中畅游,呼吸着海里的气息,心旷神怡。浪花在大海中歌唱,犹如天籁之音,总觉得“此曲只应‘海’中有,‘陆上’难得几回闻”!突然间,我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
这则随笔虽短,但却是生活与心灵相结合的记录,外在之物牵引着心灵,让心灵也随着波浪的起伏而涌动。小作者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心潮涌动的过程,这就是精神写作。
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外,笔者还让学生大量阅读杂志、报纸,如《读者》、《意林》、《每周文摘》等,让他们在这些美文的世界中领略美的风光,感悟美的真谛,酝酿创造美的冲动。
“性灵写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作为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践行,并取得成果,对于教育事业也算是奉献了微薄之力。
路之甚远,行之弥艰。吾将在诗意求真、性灵抒写之路上不断求索,永不气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2]袁枚·随园诗话(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9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