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领导干部:政治对教育的放大效应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坛“77、78级”现象耐人寻味,从政治对教育的相互影响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有着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恢复高考制度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结果
  
  “文革”以后,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果断地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年之久的大学招生,而且不论家庭出身,重在个人表现,择优录取。这就使得积压了10年的3000万学生,其中包括已届而立之年的“老三届”毕业生,终于盼来了一个最后的机遇。同时,使得很多家庭出身“有问题”的青年获得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交往以及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需要大批的外语人才、恢复实行民主法制需要大批的法律人才、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一批批大学专业就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恢复和诞生,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就这样在社会需要中走出校门,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为国家贡献聪明才智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成长进步。
  
  高学历人才进入重要领导岗位是政治进步的产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全面改革的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方面,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减少人员、下放权力、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另一方面,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82年,确立了新的干部人事工作的“四化”方针,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建立干部任职期限制度和离退休制度;改革干部选拔方式,在传统的委任制基础上,探索实行公开竞争的选任制和考任制,从群众公认、有能力、作风正的同志中选拔领导干部,不仅拓宽了领导干部的来源,而且激发了人们干事业的热情,为年轻干部特别是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下,一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担任各种领导职务,成为干部队伍的生力军。
  
  公务员制度为青年知识分子从政提供了更加有利稳定的制度保障
  
  1993年,国家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和功绩制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一是在法律上确认每个公民具有平等的竞争权,公民都有申请报考公务员的权利,并有同等机会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同一标准决定是否被录取,而不因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性别等状况受到歧视或享有特权;二是公务员任职条件公开,报考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用公开;三是国家通过法律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公民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功绩制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为考核、评价公务员的标准,作为公务员升降的重要依据;二是以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作为公务员享受工资待遇的主要条件,对考核连续多年被评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可以提前晋升工资级别、越级晋升职务,而在年度考核中不称职的,不得晋升工资,而且还要降职。公平竞争原则和功绩制原则确立了公务员管理的择优和激励竞争机制。另外,公务员制度还规定必须进行人员交流,以及采取辞职辞退等办法,使公务员能进能出,以增强机关的活力。
  现在,“四化”标准成为社会成员进入国家干部队伍的主要标准。21世纪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大致是,省部级以45—50岁的干部为主体,40岁左右的有一定数量;地厅级以40—45岁的干部为主体,35岁左右的有一定数量;县处级以35—40岁的干部为主体,30岁左右的有一定数量。在学历结构上,县级和地厅级的干部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一定比例;省部级的干部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博士学位的应达到一定比例。在专业结构上,党政领导干部中熟悉现代管理以及意识形态、党务、政治、科技、金融、经济贸易的人才都要有一定数量。根据这些要求,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社会成员进入了领导干部行列。
  
  高学历人才进入重要领导岗位,会更好地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之中,发达国家用了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我们却只经历了短短的30年时间。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尚未完成之时,又迎来了发达国家发起的以他们为中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把传统和现代压缩在一个空间,使我国面临双重的压力。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化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很多限制性因素,机遇和挑战都十分巨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解放、锐意进取、不因循守旧、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经过实践和基层锻炼,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干部。近年来,很多高学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已经有着出色的表现,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其他文献
俞可平同志撰写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延伸思考,我又克隆出“民意是个好东西”这样一则话题来。  民意,百姓的意愿与意志是也。但何以能够称其为“好东西”?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大多重视民意。说来这道理早已为儒家所揭示:“民为水,君为舟,水亦能载舟,又能覆舟”。是为“水”的百姓,撑起了为“舟”之君;而百姓的意愿与意志,足以左右这“水”位的深浅、“水”浪的大
很多人往往是凭借人脉关系“开发领导”,争取领导的支持。其实,这既是领导者的悲哀,也是具体工作者的不幸    最近参加一个单位的总结表彰会,单位领导把“学会开发领导,争取领导支持”作为工作经验大肆渲染,把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领导多给经费,当作主要工作经验予以总结。在现行领导体制下,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确实是一种诸多元素相互交织和渗透的独特资源,它对下属工作构想的形成、推动及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立法相对滞后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20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立法理念和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不明确。改革前,计划模式下的高福利、低工资保障政策强调极端的公平与高度的均衡性;而随着改革后市场经济理
评述由头  2007年9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展览”在京揭幕。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展览披露的16位省部级贪官,有10名是被不法地产开发商拉下水而走上不归路导致身败名裂的。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利益密集型的行业。权力与资本在房地产业中形影不离,它们的结合在房市中往往起到了主导作用。政企不分、官商结合,甚至“红顶商人”等现象的出现,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行业氛围
民间组织的力量就像水,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的每一个细微角落,昭示着改革开放30年孕育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大地的觉醒    上百家中国民间组织自觉受命于危难之际,发出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独立行动,联合公告,以最快的速度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正如一名志愿者谈到她在灾区工作中的体会时所说:救灾和灾后重建,政府都是主力,但民间组织的力量也不可或缺。我们就像水,能够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