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e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阶段,鉴赏课作为美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具备高尚的人文内涵与鉴赏价值。而信息技术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开拓高中生的美术鉴赏眼界,而且还能够使其提高自己的视听能力,进而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促进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成效。因此,高中教师在开展鉴赏课程时,应该及时引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的优势作用。笔者通过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效果,从而提出几点有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应用研究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程,在新课改定义中被称之为“高中生必修艺术文化的学科”,其不但是组成美术课程教学的关键部分,而且还是培育学生美术探究兴趣、提升审美水平的核心环节。另外,教师把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声色协同的美术学习内容,以更好地让学生高效理解和学习美术作品知识点,并深入了解作者所表述的信息,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成直观、清晰的美术知识点,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整合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课程内容设置在高中阶段必修的课程当中,为了高效地落实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以更好地转变教学模式,由静止状态的课程教学转变成动态的形式,而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模式。通过创新欣赏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策略也逐渐增多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相整合,有助于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教师顺利地为学生开展情境式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参与和学习美术鉴赏课当中,品味到优质的美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情境教学法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运用中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它在多种教学方法当中,有着众多的优点,能够在视觉上带给学生清晰的直观感,有助于教师创设立体、趣味的鉴赏教学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染其鉴赏情绪,最终不断增强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作用效果
  (一)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蕴藏着细腻且丰富的情感,包括作者的独特思想,意念及其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努力为学生创设立体式鉴赏学习氛围,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审美提升,从而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技术下的美术鉴赏课程,充分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体验,使其赏析的过程中更加生动、直观、清晰。
  在高中时期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环节中,包括众多类型的美术作品,主要有传统类型的鉴赏作品、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以及近现代的美术作品等种类。学生在赏析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初步体会到作品当中的欣赏美、表现美以及情操美。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将网络信息和鉴赏课程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学习体验。尤其在鉴赏现代系列的抽象美术作品,教师将这类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地展现,在激发他们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以更好地強化其感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作品信息,同时还要保证作品图像的质量。而在现实的课本教材中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教材当中印刷的质量低、画幅小,再加上美术欣赏课的时间较短,而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相对较高,他们需要众多时间好利用信息来进行交流与学习。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的教学问题和矛盾,教师则应该及时引进信息技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来满足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从而为其呈现出优质、画面清晰、图像较大的美术鉴赏作品。同时,还有助于拓展高中生美术视野,锻炼其思维意识,最终活跃美术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呈现出精彩、生动的学习气氛,使得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现代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得高中美术欣赏课实现了理想的视觉教学环境。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倡导愉快教学这一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综合学习。在高中美术的欣赏课教学中,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欣赏课提供理想的视觉基础与环境,还能创设出具有美感的氛围,进而勾起学生对美的心理反应,使其深受意识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实现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
  譬如,教师带领学生赏析美术作品《捣练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小女孩躲到绢的下方并往上观看的幼稚与可爱画风,这些细节在教材中是很难看到的,而通过信息这一教学手段,继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清晰的欣赏画面,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作者专属的画风与细腻的思想,从中了解到作者所表达的生活乐趣。或者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欣赏《西斯庭教堂天顶画》的美术作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让他们从中体验这一作品的震撼力以及作者技法的精湛之处。美术作品的欣赏又可以被称为视觉艺术,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大部分的体验和感受都是源自于视觉,而信息的展现效果正好符合学生的视觉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和美术艺术有相通之处,将美术作品当中的点、线、色、线等重点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高效地促进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效率的发展和提升,使得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得到了迅速的进步。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活跃鉴赏教学气氛
  一节完美的鉴赏课,其重点在于课程教学气氛的创设。因此,教师需要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达到活跃鉴赏课程学习氛围的目的,进而激起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及时完善陈旧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一个趣味的作品欣赏环境,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提升其美术学习的效率。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中《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电子设备为学生呈现出基本的美术鉴赏含义。同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详细地讲述美术鉴赏的理念意义,具体包含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等内容,进一步为学生今后的美术鉴赏作铺垫,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生的知识视野,以更好地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二)采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鉴赏教学形式
  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需要深刻地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多种优势,既可以将其当作教学的工具,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欣赏氛围,继而建立起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及时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由被动转化成主动形式,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教材内容,合理使用网络技术,以优化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模式,指引学生自行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匠心之用——雕像艺术》这一单元中的《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内容为例,美术教师在开展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进一步科学、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在开设《雕塑艺术》这一课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一些中国乃至外国的经典雕塑作品。比如,我国的龙门石窟佛像、人民英雄的纪念碑,或者是国外的大卫雕像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解说所呈现出这些雕像图片的相关信息。此外,教师为了让高中生主动参与学习课程,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每组选择一个作品来进行赏析,从而鼓励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美术作品,进一步对该作品进行深刻地欣赏与分析,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鉴赏感受,以提升其美术学习的成效。
  (三)运用网络设备,建立优质美术鉴赏课堂
  美术学科不但是一门视觉性的艺术,而且还是一门造型艺术的课程。教师采用网络技术,并以图片、文字、动画以及音频的形式,和鉴赏课程有效结合,进一步构建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有助于引发高中生对美术的鉴赏兴趣。此外,教师还能依据教学的内容,提前创设和预备教学所需的材料,在课堂教学当中只要轻击鼠标,便能向学生展现出图像、音频以及文字内容,继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从中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在美术的长廊里自由行走,深刻体会美术的美感。
  譬如,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无声之韵——建筑艺术》的相关内容时,首要任务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清晰可见、开放式的美术欣赏环境,进而激引起他们多种感官方面的体验,并使其在美术学习课堂上,获取更加丰富的赏析情感体验。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给学生收集一些我国古典的云林艺术作品,并从中增添相应的背景资料与音频,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化他们的美术鉴赏体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阶段,教师将信息技术与美术鉴赏课程相互结合,积极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经之道。在现实的美术欣赏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努力优化美术鉴赏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创设高效且优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有效地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蔡发祥.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0):103.
  [2]毛瑶.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J].新课程(下),2017(9):98.
  [3]張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6):213.
  [4]孙珂.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1):78-79.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1.引言  这些年来,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状况也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对于中学生所处的特殊时期特殊心理状况而言,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内容浅,并多以教师为主,学生所需的学习方法简单,而进入中学后,一部分学生未及时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想学而不会学使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不思改进学习方法,差距越来越大,便失去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 ”教育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平台来实现,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UMU智慧教学平台是国内最早开发的网络多功能平台之一,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和便捷性特点。根据UMU平台的特点,笔者在UMU智慧平台上进行遣词造句内容模块化教学,发现UMU系统有利于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中英语;UMU平台;遣词造句;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前言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走班制这一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广泛实施,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必然引起班级管理方式的相应改变。走班制教学为班级管理带来一些挑战和难度,管理对象的复杂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使得高中班主任必须对班级管理方法实现创新性发展,找出目前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只有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可靠保障。本文研究主题为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措施,阐述目
目前证券网站、期刊杂志上都在介绍XBRL,其中许多报道提到XBRL是一个国际通用的企业报告语言,并认为随着XBRL的开发及其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一在会计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将迎刃而解。  XBRL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性?它真的能解决会计趋同问题吗?怎么解决的呢?本文试图站在会计人员的角度来认识XBRL,并按作者对会计趋同的理解,将我国多位学者关于XBRL与会计趋同的论述进行综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工作;农村初中班主任;启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要体
眼看严寒已到,寒冷的天气让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是让人尴尬、焦虑、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手机遇到冷空气电量迅速下降,甚至关机,试想每天不离手的手机,在冬天经常关机,使用者得多焦虑,而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苹果手机身上,新推出的近万元的手机,竟然都存在这种致命的缺点。尤其在北方,手机预冷失灵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是极寒天气,但是每天出门都担心手机自动关机,而且还要夸张的放在棉袄里暖暖才能用,真的是让用户的心都
本报综合消息 2020年12月11日-13日,首届广东民办教育博览会暨第19届广东教育装备展览会在广州举行,由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广东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督学李璧亮致辞,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赵康主持。  本次展会同场展出教育教学业态、教育教学成果、教育装备技术、教育服务项目,并且嵌入民办教育、教育装备高端论坛,以及高层次的特设活动,展现了跨界展会独特的格局和气质,推动了资源要
本报综合消息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首届广东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湛江市第二中学举行。活动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湛江市教育局、湛江市第二中学协办,70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语文学科专家参加了这场广东中语人的年度盛会。本次活动以课堂教学作为研讨主题,要求参与展示的教师自选课题,精心设计,在规定的12分钟时间内,阐述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
【摘要】虽然经历多年的学习,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面积问题掌握得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对于面积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不深,导致做一题会一题,学习效率较为低下。本文旨在通过对北师大版《数学》课本中面积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分析,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使得面积问题的学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关键词】面积;数学思想方法;转换与化归  一、问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成为各國的共识。我国于今年1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近日召开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无疑再一次将智能网联汽车推上热潮。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不可挡,但最终成功之前,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信息安全挑战;二是标准规范挑战;三是商业模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