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八)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ny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躺着别枕被摞儿
  被摞儿,就是叠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这样叠被子的,被子叠好后,摞到一起,放在床头,也有人把它叫“被卧垛”,或者写成“被楼”。被子摞到一起,一层一层的像个“楼”,这种比喻,也没什么问题。
  在北京土话里,被子通常叫“被卧”,这个词儿很有意思,“被卧”是盖的,而不是卧的。在北京的老规矩里,不但“被卧”不能卧,也不能枕,不能靠。而且被摞儿也如此。
  其实,这个规矩主要强调的是卧姿,也就是躺着的姿势。咱们的老祖宗对卧姿的规矩是“卧如弓”,就是躺在那里,像射箭的弓一样。
  您如果有机会去北京的卧佛寺,就会看到侧身躺着的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他的睡姿是标准的“如弓”,头部朝西,身体侧卧,右手托腮,神情安详,二目微阖,面带慈祥。我们在一些古画里,也能欣赏到古人类似的卧姿。可见,“卧如弓”在古时候,是最理想或者说最标准的卧姿。
  老北京人讲究实际,对躺卧的规矩,不像老祖宗似的,有样板。说老实话,睡觉的时候,真达到“卧如弓”,得有修炼之功。一般凡人,别说硬让他躺成“弓”,您就是给他吃安眠药,都睡不出“弓”的样儿。
  所以北京的老规矩,并不强求睡出什么标准姿势来,而要求躺卧的样子要得体。什么叫得体?就是让人看着顺眼。
  通常北京人当着外人,是不能在床上“打橫儿”(躺卧)的。即便您再累再困,只要有自己家以外的人在场,您也要强打精神,陪外人坐着。北京话叫强努“撑面儿”。当着外人的面儿,在床上“打横儿”,是对人的大不敬。
  问题是家里没有外人,能不能在床上躺会儿?当然行!但这时就要讲究体统了,也就是说,躺着也要有躺着的样儿,不能身子随便往被摞儿上一歪,或者头枕着被摞儿,四仰八叉地那么一躺,让人看着十分不雅。
  在早,北京的一些年轻人都爱犯这毛病,下班,放学,或是从外面玩回来,进了家门,挎包往椅子上一扔,脱了鞋,外衣都顾不上脱,就脑袋靠着被摞儿,往床上一躺,打了“横儿”,这个动作,美其名曰:放乏。
  殊不知,这个动作犯了北京人的大忌。按北京的老规矩,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是放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白天,家里人是不能随便往床上躺卧的;客人来了,也不能坐在人家床上。
  通常大户人家,平时累了想放乏,可以在榻(也可以算是床具)上休息。后来,有了沙发,您也可以在沙发上休息一下。
  老北京人为什么忌讳白天在床上躺着呢?因为那当儿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孙男弟女的一大家子人,出来进去的,您在床上“打横儿”,那算怎么回事儿?谁瞅着也会觉得别扭呀!所以,上千年了形成了这种“回避”的规矩。
  有的时候,在床上躺卧,并不是想睡觉,就是想解解乏,通常是枕着被摞儿,看书看报。其实,这个姿势,不但看上去不文雅,养成习惯,也容易得近视眼和颈椎病。
  从卫生的角度看,进了家门,不脱外衣,就往床上躺,也容易把身上从外面带回来的尘土和病菌弄到睡觉的床上,为疾病的传染埋藏隐患。所以北京人才有这个老规矩:白天不在床上躺卧,即便是躺卧,也不能头靠或枕被摞儿。
  不过,现代的北京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即两口子带一个孩子,而且床也不是原来的木头床,改“席梦思”(弹簧床)了。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家庭叠被子的都少了,像宾馆那样,每天把被子抖楼平整,就直接铺床上了,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被摞儿。但形式变了,躺卧要注意形象的内容并没变。
  拘面儿
  所谓拘面儿,是指当长辈的,平时在家里,不能倚老卖老,放任自己,在许多方面对自己要有所约束,要维护自己当长辈的尊严。这种尊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面子。用老北京话说:当老家儿的(北京土话:父母长辈的意思)在自己孩子们面前,得拘着点儿。
  在晚辈面前拘面儿,这是北京的老规矩。您可能问了,什么叫拘面儿?这面儿怎么个拘法?拘面儿是一种老规矩。这种规矩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理念,其中涉及规避隐私、礼义廉耻、风土民情、家教门风、尊严形象等等行为规范。
  例如,老北京的夏天很热,但天儿再热,当长辈的在家里也不能赤膊(光膀子),因为家里还有儿媳、姑爷等孙男弟女,您再热,也得忍着点儿。当着儿媳妇光着膀子,不但您破了老规矩,也让您儿媳妇难堪。所以,老北京人发明了“汗儿”。所谓“汗儿”,就是拿两块粗白布,两边儿各用三根绳连起来,像“跨栏背心”似的简易背心,既凉快。又能掩体。
  老北京曾流传过这么一个笑话,纪晓岚在领衔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逢酷暑难耐,他本来就胖,热得他几乎晕厥,万不得已,他脱了官衣,光了膀子。恰在这时,乾隆爷来了,他来不及穿衣裳,吓得赶紧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爷有意捉弄他,装作没看见。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在桌下,窝得实在受不了了,大声问:“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了这句话,嗔怒道:“老头子在呢。”
  纪晓岚吓得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赶紧穿上衣服,给皇上请安谢罪。乾隆爷对他问道:“你在朕面前光膀子,这该当何罪?”纪晓岚说:“这是欺君之罪,该杀。”乾隆爷又问:“你说朕是老头子,这又该当何罪?”纪晓岚说:“这是辱君之罪,该杀。”
  乾隆爷说:“你犯了两样该杀之罪,朕让你说说为什么要叫我老头子?说得上来,朕免你一死。说不上来,就杀无赦。”
  纪晓岚稳了稳神,淡然一笑说:“老头子仨字儿是敬语,天下人只有您配得上这仨字。老,是对德高望重的大人物的尊称,比方说李聃不叫李聃,叫老子。您是真龙天子,尊您为老,不是实至名归吗?头儿,是领头的意思,您是至高无上的皇上,当然是天下最大的头儿了。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丘不叫孔丘,尊称孔子,还有孟子、庄子、墨子、孙武子,您的学问盖世无双,称您为子,理所当然。”纪晓岚凭三寸不烂之舌的这番解释,把乾隆爷说美了,自然免了杀身之祸。
  通过这个意在说明纪晓岚智慧的笑话,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人对光膀子和尊称,看得有多么重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长辈在晚辈面前,许多事都要拘着点儿,不能过于随意。比如在晚辈面前,不能说脏话,不能随随便便评论人,不能赤身露体,不能打嗝、放屁、吧唧嘴等等。用北京人的话说,当长辈的要自尊自重,自己拿自己当回事儿,别在晚辈面前没德性,也别在晚辈面前散德性。
  也许您在一些书里、画里或影视剧里,看过老北京人光膀子的场面,其实,那是在特定的场合,老北京人是非常讲究脸面的。您忘了有句形容北京人性格的话: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在老北京的家庭,一般不会出现长辈光膀子的镜头,即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要缝件“汗儿”,除非家里是“光棍堂”,那得另当别论了。
  老北京人很重视“德性”这俩字,我们说的一些老规矩,也属于“德性”的范畴。其实“德性”也好,“规矩”也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长辈的威信是靠日积月累、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长辈的尊严也是靠潜移默化、天长日久的教化确立的。因此,长辈在晚辈面前一定要注意生活小节。按北京的老规矩,有些言行,您在晚辈面前要拘面儿。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对17岁的欧键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瘾”,这辈子是戒不掉了。  欧键的童年是在深圳度过的,8岁那年,学校响应文化部“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开设了京剧兴趣班。老师来班里挑人,因为“柔韧性好一些”,欧键很幸运地被选中。每天下课后,他便去京剧兴趣班里练习基本功。学校专门从北京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弟弟赵元侠为学生授课。他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得益于赵老师的开蒙,欧键一点点走进
期刊
胡同,原是蒙古语,蒙古人把细长小巷叫“忽洞”,时间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胡同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胡同演绎了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载《胡同的记忆》(十四):钟鼓湾胡同影像文字资料,供众博友参
期刊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
期刊
美铁帝国建设者号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走出国家冰川公园,经过了东冰川公园站,迎来一望无边的蒙大拿高原。从天亮到黄昏,全景车窗那巨大的玻璃如同一幅巨大而多彩的银幕,时时、分分、秒秒不知疲倦地为观景车厢里的旅客们免费播放平原、牧场和农场的美丽风景。笔者去年夏天在新疆天山南北转悠过一个多月,看足了无边的戈壁荒原,突然发现眼前这蒙大拿州的天地与咱中国新疆的特别相似:同样的浩瀚千里、苍茫无际。  上午10点帝
期刊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因为老北京的家庭守旧,尊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爷爷和父亲可以同桌,然后是子女,最后是奶奶和母亲。  老北京的家庭基本
期刊
杨腾,11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一年级学生。杨腾从三岁就开始与京剧结缘,那时他已表现出对京剧的极度喜爱,跟着电视学两遍,就能有板有眼地跟着唱下来了。当然,眼下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好玩儿的时候,网游、手机,很多人玩得倍儿溜,杨腾没时间玩那些东西。除了文化课,就是京剧基础课了,每天晚上还要有一个小时的练功。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孩子好玩儿。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
期刊
2015年1月上旬,大风降温。  小乖,北京明光北里的年迈流浪猫。在寒冬的日子里,不知去向。  在很多人眼中,10岁的小乖是乖巧而充满母性的,在更多的人眼中,它是流浪动物中幸福的化身。她的身上寄托着爱猫人的希望:流浪猫也能有美好的一生,也能与城市人和平相处,也能有平和的晚年。  然而,另一些人,那些讨厌流浪动物的人眼中,小乖不该生存在人类的生活圈里,更不该得到良好的照顾。流浪猫,是城市里流动的垃圾
期刊
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不仅让我想起我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抗日战争中屡屡建功,让日本鬼子和汉奸一听到他名字——小白龙(原中国大学优秀学子白乙化)就胆战心惊!  解放前,我曾就读于中国大学附中,从知晓了解白乙化到敬慕佩服白乙化,从追随学习白乙化,到参军卫国,在漫长的战斗岁月里,不断纂集了白乙化叱咤风云、挥戈京都的传奇轶闻,耄耋人借机史海钩沉。  灵山
期刊
如何将京剧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创排新编剧目,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国粹的重点。在这方面,北京京剧院从未停止过新编剧目的脚步。近些年来编排了不少新编剧,逐渐提升其艺术品质,将新编剧目打磨成经典剧目,令京剧界赞叹,让观众大呼过瘾。2015年,北京京剧院更是加大了推广新编剧目的力度。6月,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推出了“新编剧目展演”,四台由老中青三代名家领衔的新编大戏,集中接受戏迷检验,呈
期刊
在街头巷尾的报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期刊画报,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期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大众的喜爱。像电影画报、时尚画报、健康画报等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什么又是画报呢?根据其形式与内容,我们一般认为,以摄影图片、绘画为手段,来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直观图像的期刊。我国最早的画报是创刊于清光绪三年(1877)的《寰瀛画报》,它随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而来,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图文并茂的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