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亮的机身设计
虽然有很多人非常喜欢E-P1那种白色的机身,但是个人感觉它还是缺乏精致,个头有点大,重量也不是很令人满意。相比之下,松下推出的这款GF1却是吸取了上代产品的教训,这次的改进非常不错。虽然与奥林巴斯的E-P系列同属走复古风格,但是两款产品在外型上的设计还是挺大的。E-P1、E-P2看上去更加“古老”些,GF1则具有德国产品的那种棱角分明的感觉。
GF1在机身前面板提供了一个很小的手柄,并有一个银色金属条装饰,给机器添加了一份生气。镜头圈的四角都没有空着,每个角都有一个标签。机身顶面的布局较为紧密,闪光灯、外接取景器底座、快门、拍摄模式转盘、一键录制按钮、电源开关等,密布于上。机身背面的按钮同样不少,闪光灯开启按钮、回放按钮、曝光锁定按钮、自动/手动对焦切换按钮、Q.MENU按钮、显示切换按钮、删除按钮、五个按钮组合起来的十字导航键等,在机背右上角提供了一个设置拨盘,如此丰富的按钮注定了产品是一款强调手动功能的产品。GF1采用1250mAh电池,从实际使用来看耐久力较强,加上相机提供了电源管理和快速开关机功能,充满电后足以应付整天的拍摄。
配合micro 4/3系统的推出,松下还推出了五款镜头,它们分别是Lumix GVARlO 14-45mm、Lumix G VARIO 45-200mm、Lumix G VARIO 7-14mm、Lumix G VARIO HD14-140mm及Lumix G20mm,从焦段来看,覆盖范围基本占全。此外,你也可以通过转接环使用4/3系统的全部镜头。当然,如此小的机身使用较大的镜头,虽是可能但失去了便携性,也就违背了micro 4/3的初衷。
强调手动功能
从以前的时候感觉上来说,松下的产品在强调手动和手动操控设计方面并没有传统的相机厂商那么成功,反正个人用下来觉得并不是特别流畅。这次的GF1却不同,其强大的功能键自定义设计给用户带来了很好的操控性。
就操控而言,GF1熟悉后用起来非常方便,快门、光圈和曝光补偿等都可以直接通过机身背面的设置拨轮来调节,遗憾的是这个设置拨轮的手感并不是很好,没有像佳能G11或者S90机身上的那种拨转有感觉。相机的拍摄模式转盘下边设置了一个拨杆,用于设置单张、连拍、包围曝光拍摄以及定时拍摄,切换非常方便。
GF1提供了灵活的自定义Fn按键功能,你可以将自己最经常使用的功能定义到这个按钮上,如我就喜欢把切换照片风格设置在这里,使用起来方便不少。此外,相机机身背面提供了一个Q.MENU按钮,按下这个按钮可以调节几乎所有的拍摄参数,不过需要从屏幕图标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查找起来相对比较费事。
试用感受
GF1的快门声音感觉都不错,很轻,很清脆,很果断。不过个人以为GF1的快门声音还是太响了,如果想偷个拍啥的,又离被拍摄的人比较近的话,快门声音会暴露你的。使用过程中一个不方便的地方是,相机的曝光锁定必须在按住相应的按钮时才能生效,而不像有些相机那样按一次是锁定当前的曝光,再次按下回复自动曝光检测。这样的不便之处是你拍摄时不得不两个手指都用上才行,灵活性要差不少。
3英寸的LCD取景器显示效果非常好,非常细腻,这也是我们之前在杂志上推荐这款产品的个原因。毕竟使用这么大的LCD,如果还在使用23万像素的LCD的话是说不过去的。此外,GF1也是一款很省电的相机,虽然相机使用LCD取景器取景,不过从实际使用来看相机的非常省电,不用时可以方便的拨动开关关闭它。相机的启动速度非常快,从关机到开机就是瞬间的事情,不用担心开机时间会影响到捕捉拍摄场景。
GF1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小相机要快不少,已经非常接近单反数码相机,不过感觉上还是有差距。相机的跟踪对焦方式比较有意思,这样便于你更加灵活的构图。在此模式下你可以预先对指定的物体对焦,之后移动相机构图,GF1的跟踪对焦方式会自动把焦点移到刚才你对焦的物体区域。此外,在使用过程中感觉,相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并不是很强,当被拍摄人物侧脸时很难捕捉到准确的人脸。
GF1提供了一个名为“iA”的拍摄模式档,这相当于我们在小相机中看到的智能场景识别模式,在此模式下相机可以自动连续对焦,自动识别拍摄场景,自动识别人脸并使用面部优先对焦方式等,也就是说在此档位上,GF1将处于“傻瓜化”操作模式,这对于不熟悉摄影的人来讲,可以提供最大的方便。
松下GF1提供了方便的固件升级功能,包括相机机身固件和镜头固件。你可以直接将从官方网站上下载的固件文件解压缩、复制到SD卡上,之后插入相机,开机切换到回放模式,GF1会自动识别SD卡上的新固件,并在你确认后开始升级操作,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实际上,一款相机能否提供固件升级功能一直是我非常看重的,毕竟就像现在的电脑操作系统,问题总是不断被发现,只有不断升级更新才能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升级也就降低了相机的性能扩展。
丰富的照片风格
GF1提供了丰富的照片风格选择,你可以自己定义机身背面的Fn按钮为照片风格切换,其中包括可选项目有标准、动态、自然、平滑、怀旧、活力、黑白标准、黑白动态、黑白平滑,两个“我的菲林”自定义选项以及“多种胶片”选项。每个选项中还提供了四项自定义设置,通过丰富的设置你可以调整相机拍摄出自己最喜欢的风格照片。
此外,在模式转盘中相机也提供了另外一组照片色彩风格选项,包括单色、动态艺术、轮廓、富有表现力、乡愁怀旧、纯洁自然、文雅上品,以及一个用户自定义选项。与“胶片模式”色彩风格不同的是,以上的各种色彩风格不能自己定义,可操作的空间很小。
高清视频成像表现出色
GF1提供的AVCHD Lite格式高清成像画面非常清晰,画面的色彩很好,而且整个视频都非常流畅,比较遗憾的是相机的收声功能稍差。对于视频拍摄,GF1提供了极为简单的“一键录制”功能,只要按下极顶的红色按钮就可以开始视频录制了。在录制过程中,你可以使用半按快门方式对焦,或者是使用相机提供的自动对焦功能进行对焦操作。对于录制视频,相机可在录制时选择照片风格,也就是说你可以录制款动态范围、黑白等格式的视频,而不仅仅是彩色的标准风格。比较遗憾的是,使用最高格式存储视频时,一次只能保存8分24秒。
成像表现
由于采用了大尺寸的感光元件,GF1的成像画质远非一般的小相机可比,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此类相机的一点。毕竟它们相对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可以装到口袋里的尺寸,虽然相对更沉,但是冬天外出不需要另外背一个包了。GF1在ISO 1600设置下的成像噪点控制不错,如果使用到ISO 3200噪点控制效果就明显降低了。在ISO3200下,相机成像画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红绿噪点,而是那种灰色的噪点。看来相机机内的软件进行了有效的降噪处理。此时画面的暗部细节有明显的损失,所以如非必要,将ISO最高设置到1600比较好。
GF1默认搭配的镜头是20mm f/1.7,由于拥有最大1.7的光圈,成像虚化能力非常好,就拍摄照片来看,这颗镜头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解析度高,镜头畸变非常小,这也是一般的便携小相机所不能具备的。此外,即使在这样大的光圈设置下,相机的焦点也非常实。没有出现虚焦和脱焦现象。
总结 作为一款强调画质和便携性的相机,松下DMC-GF1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产品的读者设计思路良好的化解了便携和大尺寸感光元件之间的矛盾,相机配备的镜头质量非常高,而且可供选择的镜头也多,使这款产品成为注重画质、又总喜欢外出拍片的人士们最适合使用的产品之一。
什么是micro 4/3系统
制造标准一向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投入不小,认可度不知。一旦失败,资金和时间就打水漂了。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奥林巴斯主推的4/3系统并没有获得全面成功。虽然开始的时候加入的厂商不少,但是最后推出实际产品的只有奥林巴斯自己和松下一家。就产品线来说,奥林巴斯由于是主推的厂商,产品概括了全系列,但是松下对于数码单反市场的推广并不是非常看重,也许觉得进入门槛太高,所以只推出了有限的2款产品。4/3系统当初发布时追求的就是便携,搞成可以提供比现有DSLR相机更便携的机身,但是随着像素升级战的白热化,4/3系统小感光元件的劣势就体现出来(只有全幅数码感光元件面积的1/4大),很难把像素做高,于是奥林巴斯推出了“1200万像素足够用”论,但这显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
在2008年8月,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推出了micro 4/3系统。就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的便携相机系统,遗憾的是该系统的第一款产品并没有获得市场追捧,主要是松下的这款DMC-G1并没有充分已显出micro 4/3系统的便携优势,其类似单反的机身给人的感觉并不小巧,操控也不舒服,加上市场定位到了女性用户。直到2009年6月,奥林巴斯推出了革命性的Pen Digital系列的第一款产品E-P1,让我们终于看到了micro 4/3系统为用户带来的优势:体积小巧、成像出色。相比4/3系统,micro4/3系统具有如下一些优势:1、保留高画质4/3感光组件前提之下。进一步缩小体积与重量,2、通过转接环便可使用现有4/3系统镜头,倍率一样维持2X转换率,3、在不牺牲画质的前提下,可使用更轻巧的micro4/3系统专用镜头:4、采用LiveView取景方式,与小相机类似,更易于被接受。
两款micro4/3相机的差别
作为同期推出的两款功能配置大致相同的、采用同一技术的产品,我们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松下F1和奥林巴斯E-P2这两款产品,并希望对其进行简单比较,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相机。就外观而言,这的确是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很难准确的说其中哪个产品更好,选择那儿完全依靠个人观点。就便携性来讲,不论从体积还是重量看,松下GF1都要比奥林巴斯E-P2有所降低,GF1的外形大小119mm×36.3min×71mm。重量315克,奥林巴斯的E-P2外形大小是121mm×36mm×70mm,重量355克。在最高ISO设置上,GF1最高为ISO 3200,E-P2最高为6400。
其他配置方面,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奥林巴斯E-P2具有机身防抖,GF1则没有。而GF1拥有机身内建闪灯,E-P2则没有。单纯从实用角度来讲,我觉得机身防抖的价值要大于闪光灯。在照片风格方面,两款相机做的都不错,很丰富。前面以及提及,GF1有46万像素的LCD,而E-P2只有23万像素,这方面GF1胜出。就操控来讲,两者各有特点,E-P2机身上的按钮相对少些,没有一键高清录制功能,在机身功能键自定义方面,GF1也要更出色一些,而良好的自定义方式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操控感受。
内置了闪光灯也是GF1区别于奥林巴斯E-P系列相机的一大特点。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机身设计,内置闪光灯的难度似乎非常大,这也是E-P1、E-P2没有提供闪光灯的原因,但是GF1通过巧妙地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折叠式的闪光灯可以弹起的高度非常高,有效地解决了可更换镜头对闪光灯高度的要求。GF1并没有提供机身防抖功能,松下采用的是镜头防抖技术MEGA O.I.S,这就像佳能所使用的IS防抖功能,也就是说必须搭载相应的具有防抖功能的镜头采用实现防抖。而之前的奥林巴斯E-P1/E-P2则提供了机身防抖功能,据称可以达到降低4档快门速度的效果,这多少是一个遗憾。
就两款相机搭载的饼干头而言,松下的20mm镜头的确有些不够广角,毕竟乘上焦距系数,它相当于35mm标准相机的40mm焦距,并不具备广角功能,而奥林巴斯的17mm镜头相当于34mm,视角稍微大了点。不过,松下20mm的镜头提供了最大1.7的光圈,而奥林巴斯的17mm镜头提供了2.8的最大光圈,显然前者占据优势,而且从成像来看,松下的20mm镜头也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