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而分散,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联系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有效的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组织信息,使其更为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即教师通过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整合,实现课程整体结构化,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开展教学设计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结构化教学概念
  结构化是指构成事物系统的诸多要素,按照固有且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且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构成关系[2]。结构化教学即将学科知识按照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连接、组合,使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结构化教学,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数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形象、直观的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4]。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逻辑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利用课堂讲解的知识结构图,进行课后复习和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结构化有着重要作用。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若学生未能完全掌握某一知识点,将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5]。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全面整合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提炼出来,层层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要细化,体现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内容呈现要条理清晰明确,学生需要具体掌握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及采用何种方式学习等,均需要在教学目标中一一呈现出来[6]。
  第二,教学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其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差异适应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通过学情分析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适合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宜,然后结合个体差异逐步增加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要求。
  第三,教学目标应贴合学生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时,教师应设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问题背景,积极观察和发现问题,并将其与知识点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涉及很多知识点,教师需要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理,并融入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7]。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还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制作成动画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相关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点状知识结构化
  结构化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的概念与含义,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层次概念及问题之间的联系,然后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建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知识构架,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整体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结构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发散思维,深入了解知识点的来源、运用,以及其中的异同[8]。
  例如,在进行“体积与容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长方体木块的图片,引导学生构建“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木块的体积?怎样使长方体木块有容积?学生经过思考指出,因为木块会浮在水面上,所以可以将与木块大小相等的铁块放入盛满水的量杯中,进而计算出木块的体积;将木块制作成木盒,就能使其有容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出长方体面积的相关知识,能使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联系,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构化教学下的知识拓展迁移
  知识拓展迁移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数学思想及其关系后,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之间都有联系,解决方法也大同小异。此时若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及解题思路,就可以实现从解决一道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迁移,进而实现知识拓展[9]。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儿童节快要到了,(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要把水果平均分给大家,但数量不够怎么办?”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可以将水果切开来分。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解决方案—验证问题”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而且,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还能提升思维能力。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結构化知识体系,进而实现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的学习目标。   (五)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为保证结构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结构化思维水平,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的课后作业应具备灵活性和层次性,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学会思考和总结。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还可以在习题中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散思维,在思考中学会类比推理,在总结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软件为学生安排课下作业,利用情感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应用,进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综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必然。小学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到结构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优质且丰富的课堂内容,还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对课程整体结构化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整合知识体系,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结构化,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考、练习和总结,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周林锋.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19(08):56.
  赵静.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效果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21.
  赵倩倩.基于信息化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09.
  张佳.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张孝贤.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20(16):176.
  李万英.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初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实践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07):40-41.
  丁钊.小学数学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120.
  毛文波,吴玉国.备课轴: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实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2):62-66.
  刘莉.见木又见林: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之友,2018(12):26-29.
其他文献
根据T细胞受体(TCR)类型差异,可将T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yδT细胞.γδT细胞占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的0.5%~5%[1],表达CD3,绝大多数不表达CD4及CD8.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αβT细胞不同,不需要经过抗原处理和呈递,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主要识别热休克蛋白和含磷酸基的非肽类小分子[2]。
期刊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3′,5′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对有突变的序列反向测序证实;发生在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异位转录的RT-PCR方法确定其剪接方式.结果患者在8号外显子10 961位发生T→G杂合突变,导致348位His被Gln替代;在1号内含子5′端的
【摘要】部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后,教材内容的新、广、深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深度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做研究型教师、推进深度教学,成为历史教师的理想和必然选择。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从立意、细节、拓展、反思四个角度简述了笔者对深度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原始农耕生活”  “深度教学”指的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为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30%~40%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Renal Impairment,RI)[1-2].RI被认为和患者的预后相关,用传统化疗,RI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小于2年[3].我们对66例MM伴R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更多了解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评价新型药物和传统化疗对患者的RI和MM本病的疗效。
期刊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伏立康唑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IFD)一级预防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移植前无真菌感染的allo-HSCT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 109/L以上,以口服氟康唑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IFD易感因素有无差异,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227例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内有33例(14.5
恶性淋巴瘤是血液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正在以10%~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由于大量靶向药物的问世,国际临床多中心研究已成为热点.利妥昔单抗作为抗CD20抗体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奠定了免疫化疗的基础,但对难治复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通过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抗B、T细胞淋巴瘤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
期刊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承办,《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8月22—2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举办。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根本所在。学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文章主要按照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创造力四个维度,对高中生历史学习力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力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学习力;教学案例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学习力的内涵  “学
目的 加深对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的认识.方法 对3例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57岁,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继发性淀粉样变、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凝血因子Ⅹ活性(FⅩ∶C)1.8%,予以MP(马法兰+曲安西龙)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及对症治疗,FⅩ∶C未见升高,因原发病进展死亡.例2,男,41岁,以颅内出血入院,F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