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s245324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现状,针对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应立足当地民族区域优势,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模态”教学新模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广西高校留学生 中国文化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46-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吸引他们来华留学的不仅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还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目前在高校中,承担对留学生展现中华文化任务的课程主要是中国文化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亟须改进。
  一、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针对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比较丰富,跨文化研究更关注留学生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适应性,属于文化适应的范畴,基于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涉略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以留学生文化课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文化课总体情况的研究,一类是侧重对文化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等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例如,高致远(2014)针对韩国留学生这个国别化群体,了解韩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参考韩國学生的兴趣,确定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式。胡炯梅(2014)对新疆高校外国来华留学生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现行文化课存在的问题,建议对新疆高校外国来华留学生分层次设置非学历短期培训生、本科生、研究生文化课程。郭凌云(2010)认为文化课教学属于“内容型教学”,应该基于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应侧重揭示中国人行为模式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知能力。
  以上成果主要关注留学生在目的语国家文化的适应性,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扫除障碍。与此相比,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跟留学生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当匮乏,仅限于一些网站对各地开展的相关活动的小篇幅零星报道,如天津网2016年11月22日的《小留学生过“汉语节”体验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当代大学生网2016年7月11日的《“非遗今拾”实践队与留学生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宽泛,缺乏重点。为适应国内外汉语教学迅猛发展的需要,各有关部门编订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等,但是还未见有统一的中国文化类的大纲。没有大纲的参照,中国文化类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外国留学生哪些内容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中国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五花八门,内容也都泛泛而谈,缺乏重点,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没有得到明显体现。
  (二)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不分国别,缺乏针对性。近年来,教学界在“迁移理论”的指导下,比较重视汉语课的国别化教学,并围绕“国别化”教材的研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出现了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编写的不同版本的语言类教材,然而比语言课差异更大的文化课教学至今基本上还处于不分国别和文化背景差异的整体式教学阶段,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也讲求通用性、普泛化。这样的教材对于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似乎谁都可以学。
  (三)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门类众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数量庞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仅国务院从2006—2014年先后4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达1836项,再加上省、市、县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极为可观;分布广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城市乡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材缺乏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四)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手段单一。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单一的文字解读模式,大多照本宣科,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由于学生只是单纯、被动地听老师介绍,对中华文化缺少直观的了解和直接的接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的成分比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革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除了政治、经济上的紧密合作,在文化交流上也将更为密切。留学生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们若能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不仅对提高留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改革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是高校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直接体现。
  (二)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社交能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代表和体现,也是最好的中国文化教学真实材料和教学素材。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以激发留学生对中国的好感;通过多角度、广泛性的参与,可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核心民族精神的充分认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针对留学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教学,还体现了对目的语环境利用的高度重视,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目的语社会中,能有效拓展学习的空间,扩大学习者的交往范围,增加运用汉语体认文化、理解文化的机会,提高留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及其他学科教学理论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换,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多模态文化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利于摆脱单一的文字输入模式,多感官、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有利于带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
  (四)有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传承活动助力。近年来,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号召,各地区纷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一方面开辟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在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中增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四、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调整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学。2017年1月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要创新文化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高校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更肩负着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留学生文化课程教学应该为贯彻落实上述中央《意见》,重视和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的文化教学。为此要对目前广西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做出贡献。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国家文化相连相通的一面,重点将这些中华优秀文化引入留学生课堂,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共鸣,增强中国文化课堂的吸引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项目包括“壮族三月三”和“壮医药”等共49项,入选自治区级项目的包括“南宁民谣”和“全州民间剪纸技艺”等共259项。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筛选立足于广西,凸显民族区域特色,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为参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原则上,兼顾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以及民俗等多元化遗产类别;兼顾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的多样化等级形式;兼顾专业生、语言生、短期培训班等多层次留学生汉语水平;兼顾易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传播特点。同时,筛选有中国特色、有文化深度、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教学内容。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留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采用“国别化”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风土人情各具特色,由其孕育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也有所差异,中国文化课教学内容也要针对这种民族差异进行调整,在教学对象上,我们应立足于广西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这一实际,以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主要对象,适当兼顾其他国家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国家留学生由“文化对比”而产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提升各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原则上,以本科学校留学生层次、专业、水平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必修课、选修课、兴趣课、社团活动课的课时分配,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应不同培养需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使丰富多彩的课程适应留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实践为每一位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求。
  建立“学—践—传”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或展演获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体验,通过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标。以留学生参与“学—践—传”的程度与实际达到的目标对其进行综合测评,真正领悟并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田野调查资料等构建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因此,多模态是指通过人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意义构建和信息传递的行为过程。 (下转第150页)
  (上接第147页)
  Stein(2000)首先明確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概念,认为包括书面模态、口头模态、体态模态、视觉模态、音频模态、表演模态等在内的多模态符号空间构成了真实的课堂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适时地被多模态教学模式所取代。多模态的概念最初运用到语言学、话语分析等领域,但多模态教学理论不仅限于此,它为各学科的教学理念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对于文化类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由国家汉办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2002)明确要求,汉语知识教学要注重介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学原则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提高教学效果。
  在留学生文化课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多模态”教学模式,将视觉模态、音频模态、表演模态等形式引入文化课堂,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构建以音响为听觉模态,以图片为视觉模态,以体验为感知模态,以表演为展示模态,以理论为书面模态的立体多模态教学模式。例如,借鉴广西民族大学“非遗学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学田野调查、民族音乐采风活动等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符合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的社会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致远.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初探[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郭凌云.基于内容的留学生文化课教学模式研究[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10
  [4]胡炯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机制研究——以新疆高校外国来华留学生文化课课程设置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4(1)
  [5]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M].TESOL Quarterly,200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非遗’走进留学生文化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JGA185)
  【作者简介】徐利新,女,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对比语言学。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正> 游记,是写旅游见闻的一种记实性散文。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历有传统,珍品累累,堪称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旅游
为培育出抗逆性强、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适宜制作熏鸡的优质鸡源,我们于2000年5月份应用辽宁地方良种庄河大骨鸡(公)与国家“九五”高新科技成果中华矮脚洛克鸡(母)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
<正> 黄庭坚是北宋诗坛上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江西诗派”的宗师。他的诗歌独树一帜,盛极一时,使“宋诗为之一变”,与苏轼交相辉映媲美,有“苏黄”之称。他的诗尽管被最高
<正> 土地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本文仅就宁夏的土地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 1949年9月26月,宁夏和平解放。从此宁夏广大回汉族人民开始走上了和平
<正> 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关于我国固定资产更新的见解,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认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固定资产更新中的矛盾入手,结合我国的实际,方能提出切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是粤教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内容,涉及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折射现象。其中,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
<正> 郑观应(1842—1922),是近代中国由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对于郑观应之由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过
芳香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和香料价值,随着园艺疗法的盛行,它们在园林中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有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分布于全国的多个地区。在园林建设中芳香植物具有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