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心政治”概念从中国的政治传统深处走来。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赋予了其独特的中国意蕴,使之具有了崭新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个(群)体价值观的分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变化等三个层面具有逻辑次序的内涵变化。民心是无形的选票,“民心政治”以实质民主对形式民主、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人民利益对党派利益,实现了对西方“选票政治”的全面超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和执政艺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
【基金项目】
:
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教师基金项目“价值观分化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链构建研究”(19XFRX013),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20XSZX-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心政治”概念从中国的政治传统深处走来。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赋予了其独特的中国意蕴,使之具有了崭新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个(群)体价值观的分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变化等三个层面具有逻辑次序的内涵变化。民心是无形的选票,“民心政治”以实质民主对形式民主、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人民利益对党派利益,实现了对西方“选票政治”的全面超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和执政艺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
其他文献
人教版初一课文《皇帝的新装》(以下简称《新装》)在主题教学方面颇有难度。在每年的教学中,几乎每次都有学生对文中“大臣”形象的意义价值进行质疑,有的学生甚至说,如果“我”是大臣,“我”就选择明哲保身,不会站出来揭露真相。学生的这种价值选择无疑对整个文章教育价值产生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臣”形象身上这种教育价值的歧义性,并超越这种两难困境(是选择揭露真相还是保全自己),是教学中
苏轼的《前赤壁赋》,语言精妙,情感率真,哲思深邃,一直是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前赤壁赋》的阅读教学,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河南焦作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对太极拳文化的继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太极拳文化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科学研究、特色建设与媒体宣传等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太极拳文化发展的“焦作现象”。 通过对“焦作现象”的研究,可以推动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奉献出一份焦作经验,同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成为了固定篇目。这则童话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主义童话的范本,关于它的主旨意义,大家似乎都已经默认统一,上课时照本宣科即可。于是,很多人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总是会被已有的思维束缚住,按部就班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忽视其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人物的角度去切入,学生只关注故事情節发展和大家都
有些孩子性子太慢,做啥事都是磨磨叽叽的。性子慢与性子急,本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都是属于个性化的东西。但是,需要紧张起来的时候紧张不起来,需要快的时候快不起来,这就是病,得治。 过马路的时候,谁都不许玩手机,不许说话聊天,跟紧队伍,队伍不要断开……这一系列要求,加上快而急的催促,就会让孩子们都紧张起来。如果拖拖拉拉地过马路,也许要等两次绿灯,要是紧张起来,一个绿灯就能过完。 野炊,包饺子,要包一
[教材分析]rn教材中的文本《长大以后做什么》用了四幅生动可爱的卡通插图呈现了儿童认知中最为常见的四种职业:消防员、教师、护士和厨师.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插图特意呈现出
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关键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才能获得,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生阅历浅,对文本中远离当下的内容和表达,缺少对应的感触,难以深入领悟,理解起来总是在表面层次滑行,感受不到文本深层次的精彩。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拉近与文本的距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的精彩。 如教学《元日》一课时,作
2016年网络自制剧《老九门》点击率破百亿。穿插于剧中的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创意中插广告,随即搭上急速列车开始了大跨步的发展。截至2017年12月18日,网络与电视平台播放非动画类电视剧总计163部,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电视剧有14部,其中,网络单一平台放送的为7部,与传统电视平台播放的电视剧平分秋色。可见,网络剧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精品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依托网剧成长起来的创意中插广告新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其市场规模上,更体现在其形式与内容上。网剧精品化不是简单的对广告投放范围与
“补白”最初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手法,在教学实践中,“补白”逐渐被引入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补白”策略,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在文本的“缝隙”中进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教学过程】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曾经回忆,在先生所有的小说创作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但当我们预习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绰号。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渺小到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忆,但他的故事却依然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看,读过这篇小说之后,你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