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生信息闭塞,学习困难,提高语文成绩的难度较大。如何改善这一状况,笔者基于大量的实践和调研,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
一、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好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课铃声刚刚响起,学生的状态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注意力还不够集中。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活动、几句幽默的语言或者一个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上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所以,课前的三两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组织,可以是美文朗诵比赛,也可以是即兴演讲、诗歌背诵大比拼等形式。
2.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语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描绘一个与文本相符合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导入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新课。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积极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因而学得愉快,兴趣盎然。
二、通过方法,寻求进步
1.因材施教。班级中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通过“一帮一”学习小组进行评比。建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都不会掉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能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比、学、赶、帮、超,在课下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进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教师要亲力亲为。教师要坚持亲自检查作业,对平时的家庭作业要坚持全批全改;对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要逐一检查每一位学生。每次批改作业时,教师都要详细记录,并在全班进行总结,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三、通过交流,获得积累
1.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重视语言的使用,使其灵活运用语言。熟读和背诵便是强化语言应用的必由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践也证明,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使其积累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因此,加强语文教材中名篇的诵读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拓展,在延伸中积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着眼于一篇课文,在一篇课文中寻找积累点是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走出文本。这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其“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
四、通过应用,实现提高
1.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作文讲评,并将优秀的作文汇总为班级作文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语言文字的舞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制作班级纪念册、写毕业赠言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锻炼。
3.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文字活动。例如,传统节日的短信、书信大赛,报社、电台和网络的征文比赛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好语文的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始终坚信“把普通的小事坚持做,就会变得不平凡”这个道理。在此,笔者用下面一句话与每一位一线教师共勉——“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一、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好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课铃声刚刚响起,学生的状态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注意力还不够集中。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活动、几句幽默的语言或者一个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上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所以,课前的三两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组织,可以是美文朗诵比赛,也可以是即兴演讲、诗歌背诵大比拼等形式。
2.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语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描绘一个与文本相符合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导入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新课。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积极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因而学得愉快,兴趣盎然。
二、通过方法,寻求进步
1.因材施教。班级中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通过“一帮一”学习小组进行评比。建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都不会掉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能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比、学、赶、帮、超,在课下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进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教师要亲力亲为。教师要坚持亲自检查作业,对平时的家庭作业要坚持全批全改;对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要逐一检查每一位学生。每次批改作业时,教师都要详细记录,并在全班进行总结,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三、通过交流,获得积累
1.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重视语言的使用,使其灵活运用语言。熟读和背诵便是强化语言应用的必由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践也证明,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使其积累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因此,加强语文教材中名篇的诵读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拓展,在延伸中积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着眼于一篇课文,在一篇课文中寻找积累点是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走出文本。这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其“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
四、通过应用,实现提高
1.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作文讲评,并将优秀的作文汇总为班级作文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语言文字的舞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制作班级纪念册、写毕业赠言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锻炼。
3.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文字活动。例如,传统节日的短信、书信大赛,报社、电台和网络的征文比赛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好语文的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始终坚信“把普通的小事坚持做,就会变得不平凡”这个道理。在此,笔者用下面一句话与每一位一线教师共勉——“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