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目前大都考的是散文阅读,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本大题一直是全卷各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考试中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中考生的“伤心岭”。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语段结构分析。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作小结。
(2)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 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它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 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全文最后一句话揭示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
4. 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与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
5. 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部分,细细咀嚼,并通观全文,以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6. 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要尽量做到一分都不丢。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给分,多写的一般不扣分。最后应注意字迹工整,判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分了。
高考
样题
(2019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題。(15分)
流沙中的弱水河
①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
②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 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的能力,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
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
⑤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知道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它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
⑦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
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
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丫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⑩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
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
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爱自己。
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
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
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一: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联系,不必删去。示例二: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体悟,与下文所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有一定隔阂,后文仍然继续写“我”骑单车出去见到的景色,这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突兀,可以删去。(评分说明:是否可以删去的判断不给分,依据考生分析合理程度给分。作答本题,先要考虑第⑨段画线部分写的是什么,进而思考它与上下文、与全篇主旨是否紧密关联)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3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或强悍/充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本题题干表述指向明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修辞”指向答题角度,“画线部分”提示思考对象,“赏析”明确答题的能力要求。具体解说表达效果时,须留意喻体选择与所写情境是否贴合,能否有效地传情达意)
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⑧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我”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⑧段是從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和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依据题目要求,应当先揭示“全文的构思”,进而考虑第⑧段前后文各侧重于写什么,该段在结构以及文意的递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迪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这样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具体的评析过程2分。选文赞美了直面自然的困厄而坚持抗争、自我珍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的能力”“它们比人更懂得珍爱自己”等是核心句,很能触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语段结构分析。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作小结。
(2)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 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它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 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全文最后一句话揭示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
4. 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与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
5. 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部分,细细咀嚼,并通观全文,以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6. 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要尽量做到一分都不丢。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给分,多写的一般不扣分。最后应注意字迹工整,判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分了。
高考
样题
(2019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題。(15分)
流沙中的弱水河
①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
②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 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的能力,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
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
⑤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知道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它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
⑦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
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
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丫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⑩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
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
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爱自己。
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
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
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一: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联系,不必删去。示例二: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体悟,与下文所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有一定隔阂,后文仍然继续写“我”骑单车出去见到的景色,这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突兀,可以删去。(评分说明:是否可以删去的判断不给分,依据考生分析合理程度给分。作答本题,先要考虑第⑨段画线部分写的是什么,进而思考它与上下文、与全篇主旨是否紧密关联)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3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或强悍/充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本题题干表述指向明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修辞”指向答题角度,“画线部分”提示思考对象,“赏析”明确答题的能力要求。具体解说表达效果时,须留意喻体选择与所写情境是否贴合,能否有效地传情达意)
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⑧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我”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⑧段是從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和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依据题目要求,应当先揭示“全文的构思”,进而考虑第⑧段前后文各侧重于写什么,该段在结构以及文意的递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答案与解析】
示例: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迪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这样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具体的评析过程2分。选文赞美了直面自然的困厄而坚持抗争、自我珍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的能力”“它们比人更懂得珍爱自己”等是核心句,很能触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