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求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的经验”是备课时首要关注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学生”和“学情分析”。当我们了解并能正确解读这些来自学生的经验时,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一、关注学前已有的经验,在争论中研究数学
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方式会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得以积淀,因而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对所学的新知识已经具备了富有个体经验特征的理解,尽管有时这种理解未必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适当的利用,将会在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很多教师会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比较学习上,结果在学习结束后,发现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教学中多次强调: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弄清是谁与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但学生在学完后仍不断出现错误。
第二,学生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不甚理解,看不到在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有关联的,正是因为学生对于比的本质意义不够理解,从比中看不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才会忽视两个数的位置关系。为此,我们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实验教学和研究分析。
1.抛出问题,发现问题
我们选取了接触上述知识的班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前测,以电饭锅煮饭为生活情境,把“米与水的比是2:3”这句话直接抛给了他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他们看到的只是数字2和数字3,这是最为直观的认知经验。虽然距离理解比的意义很远,但教学却可以从此处拉开帷幕。
2.多元理解,逐步清晰
“你们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那这里的杯子可以是2大杯米3小杯水吗?除了杯子,可以是碗或勺子吗?”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可以使用同样大的各种不同容器。
“此时,你又怎么理解米与水的比是2:3?”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米2碗、水3碗。”“米2勺、水3勺。”直到理解了其真正的意义。这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2:3,不再只是直观的数字2和数字3,他们已经能感受到2和3表示的抽象意义,原来,从直观到抽象的路并不遥远。
3.引发风暴,完善经验
“米与水的比是2:3,如果米4杯,水要几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认为是5杯,少数学生认为是6杯,并为此争论不休,他们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甲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水比米多1杯,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5杯。
乙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米是水的三分之二,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6杯,此时米仍然是水的三分之二。
乙方还对甲方的观点提出了质问:“如果米4杯,水5杯,米就占水的五分之四了,这样的话,米与水的比还会是2:3吗?”甲方默然。
显然,在这场经验风暴中,无论甲方还是乙方都已经开始关注“2:3中的2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了,由此看来,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尽管孩子们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已经渗入到每个孩子的经验系统。
二、解读学习当下的经验,在反思中建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算术中具体的、确定的数和式子,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或具有一定关系的数和式子,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一道练习,解读学情
正因为“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的特殊性,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在教学中引入儿歌、游戏等,采用多种手段力图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生动化,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在完成这样一道练习时仍然存在困难: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第一个数是a,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分别是( )、( )?许多学生填了b、c。原来他们在填充时想到了a、b、c的字母表,所以会顺着字母顺序填下去。看来,有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干扰作用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用字母表示图形公式,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数”并不感到困难,但深入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教学中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学生之所以会填错,主要是未能关注到用字母可以表示连续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对话,建构经验
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和经验的获得,是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对话在学生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教学中大胆引入了上述易错题。当多数学生呈现a、b、c的答案时,个别学生提出异议:“如果填a、b、c,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如2、5、9,但不能表示是相邻的自然数。”同学们若有所思,纷纷觉得自己最初的答案过于草率,开始思考和讨论“相邻的自然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时的对话,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有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经历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建构。
三、形成指向未来的经验,在拓展中应用数学
维基百科这样给“经验”定义: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识、技巧,是体验或观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后所获得的心得并应用于后续作业。由此可见,经验的存在意义在于应用,而且是指向未来的应用。对学生而言,即通过学习,获得对未来发展有持续作用的经验。
一位名师曾尝试在二年级教“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很好奇,如此复杂的中国古代数学名题,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学明白呢?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情趣盎然的动画,呈现简化了的问题情境:“鸡兔同笼,头共10个,足共24只,鸡和兔各几只?”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研究。大多数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很茫然地看看题目又看看老师,有的孩子开始和同桌小声嘀咕:“我觉得有4只兔,你呢?”还有个别孩子拿着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着什么。这段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是被浪费的“无效教学时间”,其实对于儿童而言,恰恰是最为宝贵的“自主读取经验时间”。
1.教师从中能发现儿童认知风格经验的不同。即倾向于场独立性学习经验还是场依存性学习经验,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如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想画什么?兔子还是鸡,各画几只才对呢?”对热烈讨论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猜有几只兔,几只鸡啊,怎么知道猜得对不对呢?”对苦思冥想、无从下手的孩子可以启发他:“你听听小伙伴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画些什么。”
2.孩子们不同的研究策略,其实代表了他们读取经验的路径。和同桌小声嘀咕的也许正在尝试猜测结果,画画的孩子也许是想用画笔验证结果,茫然的孩子虽然在一刹那表现出“经验读取空白”,但在观察周围同学的言行后,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这样的一段时间,看似很平静,但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是不平静,是学生不同认知风格和解题策略交织在一起的经验风暴,学生无论是画画验证还是猜测讨论,其实都已经在自发应用“假设”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于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内容,被演变成为轻松可解的学习任务。今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见此类题目时,即便没有例题模仿,没有教师点拨,他们也能独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基于经验风暴的问题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只有积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深入解读他们在学习时当下的经验,将有利于形成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即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学生将和教师一起成为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周梦莉,溧阳市实验小学,213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关注学前已有的经验,在争论中研究数学
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方式会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得以积淀,因而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对所学的新知识已经具备了富有个体经验特征的理解,尽管有时这种理解未必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适当的利用,将会在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很多教师会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比较学习上,结果在学习结束后,发现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教学中多次强调: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弄清是谁与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但学生在学完后仍不断出现错误。
第二,学生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不甚理解,看不到在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有关联的,正是因为学生对于比的本质意义不够理解,从比中看不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才会忽视两个数的位置关系。为此,我们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实验教学和研究分析。
1.抛出问题,发现问题
我们选取了接触上述知识的班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前测,以电饭锅煮饭为生活情境,把“米与水的比是2:3”这句话直接抛给了他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他们看到的只是数字2和数字3,这是最为直观的认知经验。虽然距离理解比的意义很远,但教学却可以从此处拉开帷幕。
2.多元理解,逐步清晰
“你们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那这里的杯子可以是2大杯米3小杯水吗?除了杯子,可以是碗或勺子吗?”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可以使用同样大的各种不同容器。
“此时,你又怎么理解米与水的比是2:3?”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米2碗、水3碗。”“米2勺、水3勺。”直到理解了其真正的意义。这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2:3,不再只是直观的数字2和数字3,他们已经能感受到2和3表示的抽象意义,原来,从直观到抽象的路并不遥远。
3.引发风暴,完善经验
“米与水的比是2:3,如果米4杯,水要几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认为是5杯,少数学生认为是6杯,并为此争论不休,他们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甲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水比米多1杯,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5杯。
乙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米是水的三分之二,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6杯,此时米仍然是水的三分之二。
乙方还对甲方的观点提出了质问:“如果米4杯,水5杯,米就占水的五分之四了,这样的话,米与水的比还会是2:3吗?”甲方默然。
显然,在这场经验风暴中,无论甲方还是乙方都已经开始关注“2:3中的2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了,由此看来,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尽管孩子们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已经渗入到每个孩子的经验系统。
二、解读学习当下的经验,在反思中建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算术中具体的、确定的数和式子,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或具有一定关系的数和式子,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一道练习,解读学情
正因为“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的特殊性,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在教学中引入儿歌、游戏等,采用多种手段力图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生动化,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在完成这样一道练习时仍然存在困难: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第一个数是a,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分别是( )、( )?许多学生填了b、c。原来他们在填充时想到了a、b、c的字母表,所以会顺着字母顺序填下去。看来,有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干扰作用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用字母表示图形公式,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数”并不感到困难,但深入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教学中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学生之所以会填错,主要是未能关注到用字母可以表示连续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对话,建构经验
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和经验的获得,是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对话在学生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教学中大胆引入了上述易错题。当多数学生呈现a、b、c的答案时,个别学生提出异议:“如果填a、b、c,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如2、5、9,但不能表示是相邻的自然数。”同学们若有所思,纷纷觉得自己最初的答案过于草率,开始思考和讨论“相邻的自然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时的对话,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有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经历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建构。
三、形成指向未来的经验,在拓展中应用数学
维基百科这样给“经验”定义: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识、技巧,是体验或观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后所获得的心得并应用于后续作业。由此可见,经验的存在意义在于应用,而且是指向未来的应用。对学生而言,即通过学习,获得对未来发展有持续作用的经验。
一位名师曾尝试在二年级教“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很好奇,如此复杂的中国古代数学名题,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学明白呢?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情趣盎然的动画,呈现简化了的问题情境:“鸡兔同笼,头共10个,足共24只,鸡和兔各几只?”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研究。大多数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很茫然地看看题目又看看老师,有的孩子开始和同桌小声嘀咕:“我觉得有4只兔,你呢?”还有个别孩子拿着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着什么。这段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是被浪费的“无效教学时间”,其实对于儿童而言,恰恰是最为宝贵的“自主读取经验时间”。
1.教师从中能发现儿童认知风格经验的不同。即倾向于场独立性学习经验还是场依存性学习经验,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如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想画什么?兔子还是鸡,各画几只才对呢?”对热烈讨论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猜有几只兔,几只鸡啊,怎么知道猜得对不对呢?”对苦思冥想、无从下手的孩子可以启发他:“你听听小伙伴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画些什么。”
2.孩子们不同的研究策略,其实代表了他们读取经验的路径。和同桌小声嘀咕的也许正在尝试猜测结果,画画的孩子也许是想用画笔验证结果,茫然的孩子虽然在一刹那表现出“经验读取空白”,但在观察周围同学的言行后,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这样的一段时间,看似很平静,但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是不平静,是学生不同认知风格和解题策略交织在一起的经验风暴,学生无论是画画验证还是猜测讨论,其实都已经在自发应用“假设”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于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内容,被演变成为轻松可解的学习任务。今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见此类题目时,即便没有例题模仿,没有教师点拨,他们也能独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基于经验风暴的问题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只有积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深入解读他们在学习时当下的经验,将有利于形成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即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学生将和教师一起成为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周梦莉,溧阳市实验小学,213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