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宁夏戏剧运动考述r——围绕《宁夏民国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思路的提出,使得现代中国各区域文艺与文化的研究重新被推至热点,包含宁夏地区在内的华西文艺重新开始赢得学界的关注.抗战时期,戏剧是整个宁夏地区影响最广泛、成果最丰厚并且同社会政治互动关系最为紧密的文艺类型,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选取《宁夏民国日报》这一现代媒介史料为考察对象,力求完整地揭示抗战时期宁夏地区戏剧组织、戏剧理论、戏剧政策等领域历史发展过程,并由此发掘抗战时期宁夏地区文化所带有的个性特征.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宁夏戏剧不止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影响深远的现代中国区域文化实践个案.
其他文献
戏剧是以舞台为表演形式的一种表演艺术,西方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戏剧理论的发展也远远成熟于中国的戏曲理论.虽然戏剧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为主,依托舞台为载体传达给观众,但是戏剧在构成因素中其实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二者的受众都是面向观众或者读者的,因此作家在创作文本时也会不自觉的运用戏剧中戏剧性的情节结构、荒诞的故事色彩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增加文本的趣味性.以下以《史记》为例,来探讨《史记》中的戏剧化色彩,研读《史记》在具有文学价值和史实意义基础上内陈着的丰富的戏剧表现力和艺术旨趣.
《坠落的人》是唐·德里罗的一部“伤痕”小说.作者将“9·11”这一历史事件影射出来的社会问题聚焦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进行创伤书写,用碎片嵌插的方式记录特殊创伤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德里罗在文本中的伤痕书写以及心灵救赎,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具有现实意义.
在互联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出发,结合当前“SPOC”互联网平台和“PAD”(对分模式)的优势,通过“SPOC+PAD”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期能为提高课堂效果,充分调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开发学生制作各种单证的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杀马特文化具有表现主义诗歌的属性特征.其心理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直觉性表达是表现主义特性的内因和外显,由于“一般化他人”的社会学习缺失,杀马特在内、外群体间被期待欲望和关注欲望驱使,与主流社会根据工具性内化策略和“更替”策略完成信息加工,总体呈现出模仿性、封闭性、直觉性三方面的属性特征;杀马特运用文本主题、文字形式、承载媒介,形成自我意识的尊重和书写、抽象化的象征意蕴和先锋性的语言风格.在杀马特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当前时代存在的被认同困境、失序焦虑,以及规训和反规训等问题.
以增长和速度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稳定的社会结构分化,底层社会群体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犹疑、焦虑、失落、迷茫,甚至抵制心态,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心理,也影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贾平凹、莫言、苏童等在90年代初期对城市景观做出了近乎悲观的想象,开掘出城市之恶的书写主题;何顿、朱文、邱华栋等以看似放纵实则反抗的姿态,抵制城市的新旧秩序的规约;林白、陈染、卫慧、棉棉等在发现女性自身的同时远离城市正常的生存状态;谈歌、张平、李佩甫等从国有大中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政府的行为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三圈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各级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尚存一些不足,如在打造基层干部队伍和监督基层工作上存在错位、越位或缺位现象,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制定与执行上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在对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带动上只注重物质鼓励而忽视精神鼓励等.针对这些困境,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研究,本文提出了提升决策主体能力,提高决策内容价值,赢得决策对象支持等对策,从而使欠发达地区(人口)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评价性语言的汉日对比研究意义深远且尤为迫切.本文分出早期、中期与当前三个时段,对比评述了汉日关于形容词评价性的研究情况,指出可在评价性视角下,从词源、词性、词义、句法功能、搭配关系,量级、语境、文体等层面考察二字汉日同形词,以期深化中日同形词的研究意义.
王庆同是宁夏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他在《银川晚报》《现代生活报》《宁夏法治报》(原《法治新报》)等报刊发表千余篇新闻评论.王庆同用文字涤荡内心,考量社会,抨击时弊,千余篇评论既是其个人成长经历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具有较为深厚的思想价值.本文主要对其言论集《话一段》的选题、内容、立论、论证和文风等进行研读分析,探讨新传播环境下王庆同评论对当下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的启示.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每个汉字在形体结构与字义等方面都体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字的出现与使用常常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更替,而时代的变迁与更替也折射在汉字的使用中.通过对农耕畜牧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中汉字使用情况分析研究,可发现汉字使用与时代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代人们频繁使用的常用汉字有所不同;而同一汉字在不同时代其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内在联系,启示我们在汉字教学中应重视这方面历史文化信息的传递.
《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崇高的颂扬显而易见,但在人物形象、行为及性格缺陷等方面的描写却鲜有研究者问津,而这些恰恰是通向崇高的另一渠道.从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既有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者因注重克利斯朵夫英雄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丑陋的形象与行为,如同悲剧是撕裂的喜剧一般,缺陷也是美撕裂后的一种表现,可以说,对缺陷研究程度的深入能考量对美的感受程度.和美相较,缺陷更加自由,更加毫无顾忌,因此,缺陷比美的存在更为广泛.这种美学原则包含了形式缺陷、行为缺陷以及精神缺陷三个层面.借助缺陷美学的视角重读这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