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班队会通过将班集体活动与少先队组织活动相结合,为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实施搭建了重要平台。分析了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实施原则,围绕设立鲜明活动主题、细化活动组织设计、引入多元活动形式、完善反思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小学提高主题班队会活动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主题班队会;活动体验
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班队会的开展为学生搭建起参与社会团体组织活动与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将班级班会与少先队队会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解决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用。
一、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实施原则分析
(一)主体性原则
主题班队会以学生作为主体教育对象,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班集体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期望教育目标实现活动主题的恰当选取,深化师生在活动中的共同体验,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自主选择权,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二)体验性原则
主题班队会作为一种间接性教育手段,教师应以学生内心世界作为透射对象进行活动情境的设置,确保在活动主题、实质内涵的设计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其活动体验,进而借助学生的内生性感悟与经验实现自我教育目标,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生活化原则
一方面,生活化原则指活动主题与传达出的教育意义应密切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避免主题立意脱离实际,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内容的顺利融合渗透,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另一方面,生活化原则要求活动内容形式贴合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凸显出农村区域文化特色,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搭建平台,从而更好地利用主题活动实现育人目标[1]。
二、农村小学提高主题班队会活动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设立鲜明活动主题,融合渗透教育目标
活动主题的设置往往决定了整体活动的方向与基调,教师应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掌握班级内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完成活动情境的创设,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在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的同时,实现对活动教育主题的深度挖掘,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活动价值的理解。例如在临近中秋节之际,教师可以创设以“情满中秋,巧做月饼”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为学生提供月饼馅料、模具等材料工具,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自己家中过中秋节的习惯,传承中秋节所蕴含的中国团圆文化意蕴,既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配合度,使其收获劳动的喜悦与满足感,同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细化活动组织设计,深化学生活动体验
在班队会活动的组织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特有的教育资源,寻求素质教育的本土化渗透路径,将学生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整合成为有机整体,更好地实现教育阵地的拓展。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农作物产业基地,使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实现对学生科学文化意识的培养;再如带领学生开展清洁乡村、爱路护路等公益活动,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实践活动深化学生体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2]。
(三)引入多元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开展应确保迎合学生的兴趣喜好,教师需注重针对传统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既要充分利用节日庆典、国旗下讲话、校内宣传栏等资源,同时也应创新引入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便于巩固活动成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好引入游戏活动,借助“齐心协力站起来”这一素质拓展游戏营造轻松活跃的游戏氛围,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组间合作意识培养,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户外游戏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学生间的信任感与配合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借助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充分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活动过程中渗透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育内容,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展示、对外沟通的平台,在活动中收获个人成长。
(四)完善反思评价机制,发挥跟踪教育功用
在班队会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创新的基础上,教师需明确认识到总结评价的重要性,进一步实现活动的完善与主题的升华。教师需在班队会活动结束前预留3~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活动经验与不足,在交流心得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意愿,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利用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自觉改正自身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管理与自我教育目标,促使主题班队会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主题班队会活动的举办实现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延伸,基于个体成长与班级发展进行活动主题的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并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展示平台,在深化学生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助推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婷.提高小学生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23):3-4.
[2]刘玲珍.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9(20):33.
编辑 李博宁
关键词:农村小学;主题班队会;活动体验
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班队会的开展为学生搭建起参与社会团体组织活动与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将班级班会与少先队队会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解决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用。
一、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实施原则分析
(一)主体性原则
主题班队会以学生作为主体教育对象,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班集体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期望教育目标实现活动主题的恰当选取,深化师生在活动中的共同体验,给予学生更加充足的自主选择权,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二)体验性原则
主题班队会作为一种间接性教育手段,教师应以学生内心世界作为透射对象进行活动情境的设置,确保在活动主题、实质内涵的设计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其活动体验,进而借助学生的内生性感悟与经验实现自我教育目标,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生活化原则
一方面,生活化原则指活动主题与传达出的教育意义应密切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避免主题立意脱离实际,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内容的顺利融合渗透,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另一方面,生活化原则要求活动内容形式贴合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凸显出农村区域文化特色,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搭建平台,从而更好地利用主题活动实现育人目标[1]。
二、农村小学提高主题班队会活动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设立鲜明活动主题,融合渗透教育目标
活动主题的设置往往决定了整体活动的方向与基调,教师应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掌握班级内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完成活动情境的创设,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在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的同时,实现对活动教育主题的深度挖掘,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活动价值的理解。例如在临近中秋节之际,教师可以创设以“情满中秋,巧做月饼”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为学生提供月饼馅料、模具等材料工具,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自己家中过中秋节的习惯,传承中秋节所蕴含的中国团圆文化意蕴,既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配合度,使其收获劳动的喜悦与满足感,同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细化活动组织设计,深化学生活动体验
在班队会活动的组织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特有的教育资源,寻求素质教育的本土化渗透路径,将学生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整合成为有机整体,更好地实现教育阵地的拓展。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农作物产业基地,使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实现对学生科学文化意识的培养;再如带领学生开展清洁乡村、爱路护路等公益活动,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实践活动深化学生体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2]。
(三)引入多元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开展应确保迎合学生的兴趣喜好,教师需注重针对传统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既要充分利用节日庆典、国旗下讲话、校内宣传栏等资源,同时也应创新引入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便于巩固活动成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好引入游戏活动,借助“齐心协力站起来”这一素质拓展游戏营造轻松活跃的游戏氛围,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组间合作意识培养,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户外游戏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学生间的信任感与配合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借助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充分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活动过程中渗透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育内容,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展示、对外沟通的平台,在活动中收获个人成长。
(四)完善反思评价机制,发挥跟踪教育功用
在班队会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创新的基础上,教师需明确认识到总结评价的重要性,进一步实现活动的完善与主题的升华。教师需在班队会活动结束前预留3~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活动经验与不足,在交流心得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意愿,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利用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自觉改正自身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管理与自我教育目标,促使主题班队会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主题班队会活动的举办实现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延伸,基于个体成长与班级发展进行活动主题的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并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展示平台,在深化学生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助推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婷.提高小学生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23):3-4.
[2]刘玲珍.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9(20):3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