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应用生命去经营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性灵,以大师为范、借经典为媒,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基础,使学生也能享受语文的快乐,获得智慧的硕果。即在关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语文的人文解读。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化情感,全面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语文教师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达到“入境动情”。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自己不关心的事物我们就缺少感觉。拿到语文教学中来,道理也类似。课前如果没有充分读书,自己首先就缺少对文本的深刻体验,也谈不上就某点进行引导,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走入课堂,即使我们对学生说一百遍“你要深入地读,深刻地体会”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去感受文本。牢记一点,我们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被文本中的情感打动,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我们读进去,而且是用心灵来读书,先让自己的感觉丰富起来,能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感受毫不在乎,麻木不仁,我们的课堂必定是蜻蜓点水,感情苍白。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那么,我们带给孩子们的感染也就越深。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感悟。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必须先有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入境动情”,真心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情思,开发学生智力。
  (二)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做到“真情演绎”。马科联卡曾多次谈到教师的表情和情感的问题。他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语言,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感到如此行为太有压力,担心同事笑话,说夸张啊,或者是煽情啊,其实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在教书也在育人情感。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是自然恰当的,我们完全可以投入地说,投入地读,尽情地表现,不必理会周围听课老师会怎么想。那丰富而深情的表达不仅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还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注意的角度讲,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上课的疲劳。
  (三)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语文让我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语文让我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语文让我们珍视亲情和友情,语文让我们热爱一切健康而美丽的事物。语言学家认为,母语学习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汉语是我们国家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神圣的职责,教学中应努力创造适宜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情与美丽,引导学生摒弃丑陋低俗,去与高尚的心灵对话,走向心灵的完美之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其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尝试着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培养自己思维的形象性、思辨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辨,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分析问题,去判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让他们学会发现亮点,关注时代变化,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的成长与提高。在语文的世界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丰富的词汇、真挚细腻的情感,还有深刻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智慧的魅力。创设诗情走人语文的世界,教师的生活才会具有诗意的栖居,学生学习才会具有生命的快乐。
  
  唐冯平,教师,现居浙江苍南。
其他文献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
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保障。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的反思并积累经验,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探究学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厌学心理的孩子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与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它是学习的态度而
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指出:“讲求有效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所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描述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方位的。其中对“淮左名都”的解释是“古人一般以左为东,以右为西”。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一般人可就迷惑不解了,因为与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和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截然不同呢?其原因有二:(一)自然原因:对于内陆国家,北寒南热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因而古人非常崇尚南方,很自然的就以南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浩瀚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之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诵读”、“记忆”这一相对浅显的层面。不能否认,这是学诗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然而如果总是如此,未免过于狭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诗好比一棵大树。它的上面不仅有枝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有风度,有情致,有意味。所以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一.生本互动——以“本”为本  生本互动最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