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一.生本互动——以“本”为本
  生本互动最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教师可以将阅读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求知的需要,让学生生成阅读的兴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阅读,并引入情境,对文本进行探究。所以,生本互动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互动。
  二.生生互动——以“生”为本
  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生生互动交流需要教师引领,通过教师的引发、点拨、激励和促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同桌交流互动。同桌是最好的阅读学习的伙伴,他(她)们彼此熟悉,互相了解,最容易沟通和交流,最容易争辩并达成共识。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同桌创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同桌互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同成长,共进步。使他们不仅成为学习的伙伴,而且成为生活的朋友,让情感和智慧共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小组讨论互动。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予以突破。小组讨论不要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给学生提供人人发言的机会,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参与其间,成为小组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生生互动中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学会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
  (3)组织活动互动。教学活动越是丰富多彩越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知识融于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将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情互动,在无意或有意中学会知识。但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搞得课堂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却空空洞洞,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快;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同学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
  (4)通过汇报互动。任何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更何况是学生。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在组内、班内互相汇报,交流学习的体会与成果,通过合作互动得出结论,这远比教师总结要好得多。还可以鼓励学生向全校汇报,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成功喜悦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师生互动——以“情”为本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过程,师生互动更应追求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满怀深情,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一种情感效应。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强化教与学的动机和意志,并由此产生强烈的互动,从而促使教学双方将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开放而富有活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刘小珍,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其他文献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
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保障。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的反思并积累经验,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探究学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厌学心理的孩子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与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它是学习的态度而
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指出:“讲求有效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所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描述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方位的。其中对“淮左名都”的解释是“古人一般以左为东,以右为西”。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一般人可就迷惑不解了,因为与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和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截然不同呢?其原因有二:(一)自然原因:对于内陆国家,北寒南热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因而古人非常崇尚南方,很自然的就以南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浩瀚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之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诵读”、“记忆”这一相对浅显的层面。不能否认,这是学诗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然而如果总是如此,未免过于狭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诗好比一棵大树。它的上面不仅有枝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有风度,有情致,有意味。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