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思想,在思想中写作,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写作习惯,这样必然会大大地发掘学生写作的潜能,促使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和增加生活积累,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关键词]作文 学生成长 心灵档案 用笔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知,写作不仅关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涉及到一个人的成长。现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笔者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一下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笔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用笔思想”,体会写作的过程就是梳理、激活和丰富思想情感的过程。体会写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作文是记录一个人成长的心灵档案。
“用笔思想”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所倡导的一种写作理念。他在《作家是用笔思想的》一文中精辟地描述其写作经验:“正是拿起笔来之后,正是写了几页以后,一个作家的才思才会喷涌,记忆才会复活,想像才会翱翔,感情才会迸发,思考才会愈益深刻……出现了不仅对于读者是新鲜的,是令人惊奇的,而且对于作者本人也是新鲜的、令作者惊奇的思想、形象、作品。”这种由写作而获得的快感是多么令人向往。一般人不喜欢写作或者讨厌写作,大概是因为他们尚未发现写作能带来如此美好的乐趣吧。
写作离不开书写工具,离不开语言文字,当然更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情感。“用笔思想”,就是借助“笔”来激活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人说,字句的行进就是思想的行进,灵感乃是笔与思想撞击时所产生的火花。这启示我们,用笔思想是写作的一大秘诀。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联系。
有些学生喜欢写作,而且越写越投入,越写越有个性。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助笔,利用语言文字来梳理、激活和丰富其思想情感,其思想个性便得以健康发展。而有些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甚至于讨厌写作,其主要原因大概在于疏于梳理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对自己心灵的关怀。善于写作的人往往是内心丰富,感觉灵敏,富有独立的思想个性的人;而懒于写作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观察力和感受力,渐渐导致其心灵变得苍白、迟钝甚至于麻木。换言之,写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和生命的需要,是一个人成长的心灵记录。
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
引导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来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展示个性。“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作文教学要求。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拘泥于话题和体裁,自由发挥,自主写作;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写,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不可写的内容(当然思想内容要健康),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不可用的形式(鼓励尝试一切写作样式)。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天长日久,有个性、有情趣、富于创新的学生和作品就会不断涌现。
敞开心扉,摆脱束缚,学生的写作才华才得以发掘,思想个性才得以发展。在我指导的学生中,不少同学大胆地披露内心,抒写真情,创作出大量富有感染力的心灵故事和有较深刻思想认识的作品,留下他们成长的印记,比如《我为我的幸福而幸福》、《那一次,我哭了》、《妈妈的脚步》、《大爱无言》、《生存的背后》、《一个女人的故事》、《丛飞,你飞吧》、《初识林徽因》、《李陵之叹》、《王昭君——一曲亘古的情思》、《自我革命》、《学会管理自己》、《勿忘国耻》等等,这些作品表现出他们讴歌亲情和友情,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历史文化,认识世界和自我,能正确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真实流露出自己的喜与忧、爱与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来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展示个性,让作文成为记录其成长的心灵档案,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三、采取“心灵对话”式的点评
采取“心灵对话”式的点评,一方面激励学生持续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发挥语文“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如何批改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全批全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如果不批改,学生又会觉得自己的文章没人关注、欣赏而容易失去写作的兴趣和动力。究竟怎样批改才富有成效呢?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这是新课程变革评价方式的一项重要原则。把这一原则运用于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我一般不太在意学生作文的词句、布局等方面的批改,而侧重于“心灵对话”式的点评。对每一篇文章,我常常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用一两句话来进行点评,或鼓励或疏导。因为写作本来就是一件关于心灵的事情,写作核心的东西不过就是个“情”字,情感、情绪、思想、态度等。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灵敏感,思想活跃,比较关注自身和周围的人和事,渐渐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大问题。在心灵与外部环境(包括人和事)的碰撞和交流之后,最容易产生各种思想感情。通过我手写我心,学生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便在其文章中有所流露,或喜悦、或感伤、或苦闷、或愤怒。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就应该在思想情感方面多给予指导。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老师,还应是学生生活上、精神上的导师。寓德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比如,有一学生在开学初写下一篇《新学年感想》,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我的点评是:“赛跑前的一个重要的动作——蓄势待发,你做得不错!”有些学生在文章中表达对新的环境不太适应,感到有点迷惘,我的点评是:“学会改变环境,而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诸如此类,点评学生作文,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收益颇多。
四、适时采取灵活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
适时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不断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以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大众的鼓励和认可,需要某种成就感来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人们常说,没有反馈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的:
1.每周从学生的自由习作中选择较优秀的文章进行表扬,然后朗读,有时打印张贴。这些文章文笔流利,立意较好,或贴近生活,或视野开阔,有文采,有灵性,有意蕴,容易引起共鸣。
2.鼓励学生多交流,互相阅读,交流写作心得,欣赏彼此的亮点,指出各自的不足。在彼此交流的基础上,选出“十大写手”,给予表彰鼓励。
3.鼓励勤于写作的学生将其不同时期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一本本厚厚的作文练笔簿,就是他们不断成长的心灵记录簿。
4.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筛选、整理,适当润色,汇编成册。上学期末,我把2005-2006届学生将近一百篇(首)优秀习作整理、打印出来,结集成册,美其名曰《春暖花开集》,广泛传阅,引起不小反响。
5.利用个人网页,把学生的优秀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让学生的灵性在网上飞扬。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和搞创作,能大大克服上网弊端,又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6.精选学生优秀作品推荐到各类报刊发表,现已发表了30多篇(首),这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
[关键词]作文 学生成长 心灵档案 用笔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知,写作不仅关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涉及到一个人的成长。现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笔者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一下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笔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用笔思想”,体会写作的过程就是梳理、激活和丰富思想情感的过程。体会写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作文是记录一个人成长的心灵档案。
“用笔思想”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所倡导的一种写作理念。他在《作家是用笔思想的》一文中精辟地描述其写作经验:“正是拿起笔来之后,正是写了几页以后,一个作家的才思才会喷涌,记忆才会复活,想像才会翱翔,感情才会迸发,思考才会愈益深刻……出现了不仅对于读者是新鲜的,是令人惊奇的,而且对于作者本人也是新鲜的、令作者惊奇的思想、形象、作品。”这种由写作而获得的快感是多么令人向往。一般人不喜欢写作或者讨厌写作,大概是因为他们尚未发现写作能带来如此美好的乐趣吧。
写作离不开书写工具,离不开语言文字,当然更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情感。“用笔思想”,就是借助“笔”来激活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人说,字句的行进就是思想的行进,灵感乃是笔与思想撞击时所产生的火花。这启示我们,用笔思想是写作的一大秘诀。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联系。
有些学生喜欢写作,而且越写越投入,越写越有个性。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助笔,利用语言文字来梳理、激活和丰富其思想情感,其思想个性便得以健康发展。而有些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甚至于讨厌写作,其主要原因大概在于疏于梳理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对自己心灵的关怀。善于写作的人往往是内心丰富,感觉灵敏,富有独立的思想个性的人;而懒于写作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观察力和感受力,渐渐导致其心灵变得苍白、迟钝甚至于麻木。换言之,写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和生命的需要,是一个人成长的心灵记录。
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
引导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来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展示个性。“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作文教学要求。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拘泥于话题和体裁,自由发挥,自主写作;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写,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不可写的内容(当然思想内容要健康),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不可用的形式(鼓励尝试一切写作样式)。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天长日久,有个性、有情趣、富于创新的学生和作品就会不断涌现。
敞开心扉,摆脱束缚,学生的写作才华才得以发掘,思想个性才得以发展。在我指导的学生中,不少同学大胆地披露内心,抒写真情,创作出大量富有感染力的心灵故事和有较深刻思想认识的作品,留下他们成长的印记,比如《我为我的幸福而幸福》、《那一次,我哭了》、《妈妈的脚步》、《大爱无言》、《生存的背后》、《一个女人的故事》、《丛飞,你飞吧》、《初识林徽因》、《李陵之叹》、《王昭君——一曲亘古的情思》、《自我革命》、《学会管理自己》、《勿忘国耻》等等,这些作品表现出他们讴歌亲情和友情,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历史文化,认识世界和自我,能正确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真实流露出自己的喜与忧、爱与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来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展示个性,让作文成为记录其成长的心灵档案,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三、采取“心灵对话”式的点评
采取“心灵对话”式的点评,一方面激励学生持续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发挥语文“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如何批改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全批全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如果不批改,学生又会觉得自己的文章没人关注、欣赏而容易失去写作的兴趣和动力。究竟怎样批改才富有成效呢?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这是新课程变革评价方式的一项重要原则。把这一原则运用于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我一般不太在意学生作文的词句、布局等方面的批改,而侧重于“心灵对话”式的点评。对每一篇文章,我常常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用一两句话来进行点评,或鼓励或疏导。因为写作本来就是一件关于心灵的事情,写作核心的东西不过就是个“情”字,情感、情绪、思想、态度等。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灵敏感,思想活跃,比较关注自身和周围的人和事,渐渐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大问题。在心灵与外部环境(包括人和事)的碰撞和交流之后,最容易产生各种思想感情。通过我手写我心,学生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便在其文章中有所流露,或喜悦、或感伤、或苦闷、或愤怒。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就应该在思想情感方面多给予指导。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老师,还应是学生生活上、精神上的导师。寓德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比如,有一学生在开学初写下一篇《新学年感想》,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我的点评是:“赛跑前的一个重要的动作——蓄势待发,你做得不错!”有些学生在文章中表达对新的环境不太适应,感到有点迷惘,我的点评是:“学会改变环境,而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诸如此类,点评学生作文,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收益颇多。
四、适时采取灵活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
适时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不断激活学生的成就感,以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大众的鼓励和认可,需要某种成就感来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人们常说,没有反馈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的:
1.每周从学生的自由习作中选择较优秀的文章进行表扬,然后朗读,有时打印张贴。这些文章文笔流利,立意较好,或贴近生活,或视野开阔,有文采,有灵性,有意蕴,容易引起共鸣。
2.鼓励学生多交流,互相阅读,交流写作心得,欣赏彼此的亮点,指出各自的不足。在彼此交流的基础上,选出“十大写手”,给予表彰鼓励。
3.鼓励勤于写作的学生将其不同时期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一本本厚厚的作文练笔簿,就是他们不断成长的心灵记录簿。
4.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筛选、整理,适当润色,汇编成册。上学期末,我把2005-2006届学生将近一百篇(首)优秀习作整理、打印出来,结集成册,美其名曰《春暖花开集》,广泛传阅,引起不小反响。
5.利用个人网页,把学生的优秀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让学生的灵性在网上飞扬。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和搞创作,能大大克服上网弊端,又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6.精选学生优秀作品推荐到各类报刊发表,现已发表了30多篇(首),这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