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了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教学预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有的放矢地促进教学并促进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读懂;高效;课堂
读懂学生,顾名思义要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了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教学预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有的放矢地促进教学并促进与学生的发展。
一、读懂学生的原有知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的确,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于胸”,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案例:《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上)
情景图: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谁会列式呀?
生:48÷2
师:怎么计算呢?
生:40÷2=20 8÷2=4 20+4=24
师:你还会别的算法吗?
生:无人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算法,用竖式计算。
生:我知道。
生:我妈妈给我讲过。
生:我早就会了。
我窃喜,原来学生都会了呀,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讲解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强调了除号的写法、商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及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我一边讲一边板书。学生学得信心十足。谁知作业却不如我意,当时我就感叹:“为什么我教的时候,学生都表现的理解了,也会了。可作业怎么会那么差呢?是我高估了学生,还是我讲得不够清楚?我的困惑引来了办公室老师们的附和,都觉得有同感。
反思:回想起来,可能是我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学生说“我知道、妈妈教过我、我早就会了”这些言语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学生的我“我会了”到了哪个程度?又有多少人“会了”?这个“会了”是正确的吗?这都是我不清楚地。现在想起来,对竖式的书写格式停留的有些少,自己凭借学生的“我会了”误以为学生真的都会了,并未考虑到“我会了”这句话的有效性是多少。
二、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怎样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机智,更是教学观念。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北师大三年级下),遇到这样一道习题:小熊商店第一个星期的冰棒销量是7箱,第二个星期的销量是8箱,第三个星期的销量是9箱,请问像熊老板下个星期应该进多少箱冰棒?
生:(7+8+9)÷3=8(箱)
显而易见,这位同学用到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平均数解决了此问题,这正是老师想听到的回答。
生:我觉得应该进10箱。(听到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有些意外。)
生:因为天气会越来越热,吃冰棒的人会变多的。听到这样的解释,我很欣慰。
生:我觉得应该进3箱,万一下雨卖不完,就会有损失。
。。。。。。
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作为教师,听到不同的答案时,不要惊慌,听听孩子的解释,要相信孩子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有原因的,切勿抹杀孩子的创造性。
在大力倡导创新、注重实践的今天,无论如何,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职责。我们做教师的虽不能做到“万事通”,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但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要求自己有敏锐地发现学生创新意识并即使地加以鼓励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读懂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耐心走入学生的心灵,细心了解学生的状态,精心研究学生的需求,为其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拓展足够的空间。
课前,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我们要极尽可能地走近学生身旁,关注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课余时间,我们也应走近学生,和他们沟通学习上的成败,聊一聊生活中的得与失,去感受学生心底的澄明和丰厚!
走近学生,我们会很快乐;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关键词:读懂;高效;课堂
读懂学生,顾名思义要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了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教学预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有的放矢地促进教学并促进与学生的发展。
一、读懂学生的原有知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的确,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于胸”,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案例:《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上)
情景图: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谁会列式呀?
生:48÷2
师:怎么计算呢?
生:40÷2=20 8÷2=4 20+4=24
师:你还会别的算法吗?
生:无人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算法,用竖式计算。
生:我知道。
生:我妈妈给我讲过。
生:我早就会了。
我窃喜,原来学生都会了呀,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讲解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强调了除号的写法、商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及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我一边讲一边板书。学生学得信心十足。谁知作业却不如我意,当时我就感叹:“为什么我教的时候,学生都表现的理解了,也会了。可作业怎么会那么差呢?是我高估了学生,还是我讲得不够清楚?我的困惑引来了办公室老师们的附和,都觉得有同感。
反思:回想起来,可能是我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学生说“我知道、妈妈教过我、我早就会了”这些言语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学生的我“我会了”到了哪个程度?又有多少人“会了”?这个“会了”是正确的吗?这都是我不清楚地。现在想起来,对竖式的书写格式停留的有些少,自己凭借学生的“我会了”误以为学生真的都会了,并未考虑到“我会了”这句话的有效性是多少。
二、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怎样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机智,更是教学观念。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北师大三年级下),遇到这样一道习题:小熊商店第一个星期的冰棒销量是7箱,第二个星期的销量是8箱,第三个星期的销量是9箱,请问像熊老板下个星期应该进多少箱冰棒?
生:(7+8+9)÷3=8(箱)
显而易见,这位同学用到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平均数解决了此问题,这正是老师想听到的回答。
生:我觉得应该进10箱。(听到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有些意外。)
生:因为天气会越来越热,吃冰棒的人会变多的。听到这样的解释,我很欣慰。
生:我觉得应该进3箱,万一下雨卖不完,就会有损失。
。。。。。。
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作为教师,听到不同的答案时,不要惊慌,听听孩子的解释,要相信孩子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有原因的,切勿抹杀孩子的创造性。
在大力倡导创新、注重实践的今天,无论如何,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职责。我们做教师的虽不能做到“万事通”,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但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要求自己有敏锐地发现学生创新意识并即使地加以鼓励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读懂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耐心走入学生的心灵,细心了解学生的状态,精心研究学生的需求,为其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拓展足够的空间。
课前,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我们要极尽可能地走近学生身旁,关注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课余时间,我们也应走近学生,和他们沟通学习上的成败,聊一聊生活中的得与失,去感受学生心底的澄明和丰厚!
走近学生,我们会很快乐;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