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基于此,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四大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落实教学目标。
1.注重阅读积累,夯实基础。
阅读是预习时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预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本的引言、章(单元)、节(课时)、事件年表等进行初步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印象。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知识面的延展和知识点的联系,做好标记,为课堂学习夯实基础。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关键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历史课堂应该贯穿古今、剖析史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知识点。如对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对学生之间的讨论做必要的比较、审视、补充,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为什么”中揭开历史的面纱,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将历史知识点及其联系系统全面地呈现给学生。
3.加强复习,利用记忆曲线巩固知识。
“温故而知新”,在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复习环节来巩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不断地温习已学知识,使学生结合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对重点章节、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强化记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稳定化。
教师可让学生及时地归纳和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标记,使学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结合课堂教学来实施,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起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反馈和检测作用,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释难解惑,然后进一步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
4.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心理,采用合理、灵活的多种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共同问题和材料,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和合作,通过分组讨论、自由辩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运用对话、沟通的方式来刺激个体的反省与思考,使学生在相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消除所产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全面正确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教学从学生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在“失败的原因”处集中。有的学生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是长期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有的说:俄罗斯恶劣的气候是拿破仑最大的敌人;有的说:拿破仑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的失败,无限度地扩大战争导致了军备上的短缺。这样,学生全面正确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5.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
在学习中以研究问题为载体,可以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历史是过去时代的记录,它既联接着过去,又指引着未来,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培养迎接现实社会挑战的素质与能力。
6.开展问题教学,从问题中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不利于其思维的培养。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借助于问题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思考历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诱导学生发现共性、区别个性,训练求同求异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使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争论、解决过程中逐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G]
1.注重阅读积累,夯实基础。
阅读是预习时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预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本的引言、章(单元)、节(课时)、事件年表等进行初步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印象。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知识面的延展和知识点的联系,做好标记,为课堂学习夯实基础。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关键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历史课堂应该贯穿古今、剖析史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知识点。如对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对学生之间的讨论做必要的比较、审视、补充,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为什么”中揭开历史的面纱,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将历史知识点及其联系系统全面地呈现给学生。
3.加强复习,利用记忆曲线巩固知识。
“温故而知新”,在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复习环节来巩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不断地温习已学知识,使学生结合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对重点章节、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强化记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稳定化。
教师可让学生及时地归纳和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标记,使学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结合课堂教学来实施,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起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反馈和检测作用,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释难解惑,然后进一步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
4.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心理,采用合理、灵活的多种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共同问题和材料,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和合作,通过分组讨论、自由辩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运用对话、沟通的方式来刺激个体的反省与思考,使学生在相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消除所产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全面正确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教学从学生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在“失败的原因”处集中。有的学生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是长期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有的说:俄罗斯恶劣的气候是拿破仑最大的敌人;有的说:拿破仑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的失败,无限度地扩大战争导致了军备上的短缺。这样,学生全面正确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5.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
在学习中以研究问题为载体,可以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历史是过去时代的记录,它既联接着过去,又指引着未来,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培养迎接现实社会挑战的素质与能力。
6.开展问题教学,从问题中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不利于其思维的培养。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借助于问题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思考历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诱导学生发现共性、区别个性,训练求同求异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使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争论、解决过程中逐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