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背诵不仅是一种较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较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学习离不开背诵。如今一些学生对背诵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死记。或者为应付老师的检查,浮光掠影地瞬时记忆,老师检查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因此,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背诵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背诵、角色背诵、为背诵造生活之境、让背诵带上旋律等方法。
关键词: 背诵 情境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行近今日,诵读仍然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1]……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在第二学段提出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时,强调“背诵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和“好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不少于160篇或段。纵观语文课堂中的背诵,经常会发现学生学到一篇新的课文,很多学生会快速翻开课后练习,看看是不是要求背诵的,如果是,他们就会唉声叹气、紧锁眉头;反之,欢天喜地,一派轻松。什么原因?学生对背诵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痛苦地死记。或者为应付老师的检查,浮光掠影地瞬时记忆,老师检查后,头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识记与背诵,教学和发展智力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记忆活动,失去了思考与记忆的和谐,我们为孩子埋下的可能就是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态度的种子。”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对语文冷漠,而应当引导他们有情有趣地走进语文的天地。能否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插图创情境,背诵有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不仅让书本变得更漂亮,还使课文更加生动,画面感极强,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间的距离。在引导《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背诵时,我将背诵与插图融为一体,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断一:
师:(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这儿就是北大荒的天空,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如何?
生:太美了,我被这高高的蓝天陶醉了!
……
师:这是怎样的蓝天啊?生:天空很蓝,万里无云。生:天空一碧如洗。师:我们就在这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高声歌唱,尽情玩耍。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这一碧如洗的天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有一点点的变化。(多媒体出示流云图)看!我们头顶出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出示填空题: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就像是?摇 ?摇。)
(生看图“天空”)
师:这多彩的流云,作者把它比作什么?生:把流云比作五彩斑斓的锦缎。师:流云和锦缎有什么相同之处?生:它们都是多彩的。生:它们都是条形的。师:这一比,比出了流云的颜色和形态,多恰当的比喻啊!我们看,这些流云的确就像——生齐答。师:让我们站在这样的蓝天下,齐声歌唱这天空的绚丽多彩吧!生齐背这一段。(效果很好)
这个片断教学是我用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背诵。片断中,首先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插图作为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以语言引领学生: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怎样?学生自然回忆起文中的词语,接着又形象地展现流云的色彩级形状,并将要求背诵的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边看图边填空,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背课文。最后,以欣赏比喻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像《拉萨的天空》、《西湖》等這类有多幅插图的课文,教师就可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将插图一一排列出来,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的特点,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然后,由此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按顺序看图背诵。
总之,凭借课文插图做牵引创设情境,就可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背诵的质量,进行语言的积累。
二、角色背诵,入情入境
听了何志杰老师的一堂角色作文课,从孩子们神采奕奕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角色作文受他们的欢迎。随后,我认拜读和聆听了何老师的讲座《角色作文——作文教学的有益创新》收获颇多。何老师提到的“角色作文”是角色入境学习的一项学习成果,是角色课堂角色展演的一种“笔展”形式。它是指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以角色的视觉去看,以角色的听觉去听,以角色的嗅觉去闻,以角色的心境体味和感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并按一定思路运用文字将其抒发和表达出来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
这种角色学习同样适用于背诵教学,姑且称之为“角色背诵”,即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角色或创建喜欢的角色,以角色的情感和境遇记忆课文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作者化作荷花的那一段想象如此美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孩子们,闭上眼睛,这满池的荷花就在我们眼前。看着,看着,我们就是那其中的一朵……”在他们陶醉的小脸上,我仿佛看到他们放飞的想象。孩子们一旦进入情境中,引领孩子进行角色体验诵读,效果很好。
《槐乡五月》一课的第二小节展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美好情怀。背诵时,我设计了四个角色引领:
1.“多美的槐花,多香的槐花,不知不觉我们已走进这里,你会怎样?”
2.“有小朋友来你家了,你会怎样?”
3.槐乡孩子请你吃槐花饭了,喜欢吃咸的就:
喜欢吃甜的就: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槐花饭。
4.槐乡的小姑娘们,你们一到槐花盛开季节就:
(女生背)
小小子们,你们可真是馋嘴的小猫咪:
(男生背)
这样,当学生一旦选择好角色,在不断与文本撞击中,他们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利用角色快乐地记忆内容。虽然每一个孩子的角色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版本,但这又有何妨?经典的话语他们记住了,妙词佳句他们会用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乐意背了。
三、还原生活,情趣诵读
在课本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情景与这群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遥远,学生与文本达不成共鸣,背诵起来,自然难上加难,怎么办?为其造境也。造境,即在原文的情境之外创设另一种情境,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赶海》一课生动展示了孩子随舅舅赶海时的无穷乐趣,全文使用儿童化语言是孩子们积淀言语的佳作。对于农村的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赶海更是第一次听说。但课文中那捉鱼逮虾的感觉可是他们常会体验的。所以,我把大海搬到了家乡的小河边。“同学们,还记得你们曾经在小河里捉鱼的情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畅谈起来,我见时机成熟,立即提出:“那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背背课文吧!”在这种熟悉甚至带有幻想的氛围中,孩子们极有兴趣地背起来。相似的动作,相同的感觉已让他们忘记这是在背课文了。孩子们美美地背着,我偷偷地乐着。
四、为背诵配上旋律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这样说道:“音乐是就走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鸣。音乐用它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2]在指导学生背诵时选择合适的旋律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现代诗歌,在引领学生读文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随着音乐声响起,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奠定了,在后面的背诵环节中,教师又播放了这首歌的伴奏,熟悉的旋律加上投入的情感让学生的背诵入情入境。
在背诵课文时,适时适宜地配上一段音乐,无形中就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当音乐在教室里飘荡时,情境中诵读便应时而生。《黄鹤楼送别》一文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小学生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要体会特定环境中好友间的深情还有一定难度,背诵起来情感自然苍白。所以,背诵时配上一小段伤感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学生不会面无表情地应付了事,亦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许多情感于文字中。
崔峦老师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这样评价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身。”背诵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背诵 情境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行近今日,诵读仍然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1]……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在第二学段提出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时,强调“背诵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和“好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不少于160篇或段。纵观语文课堂中的背诵,经常会发现学生学到一篇新的课文,很多学生会快速翻开课后练习,看看是不是要求背诵的,如果是,他们就会唉声叹气、紧锁眉头;反之,欢天喜地,一派轻松。什么原因?学生对背诵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痛苦地死记。或者为应付老师的检查,浮光掠影地瞬时记忆,老师检查后,头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识记与背诵,教学和发展智力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记忆活动,失去了思考与记忆的和谐,我们为孩子埋下的可能就是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态度的种子。”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对语文冷漠,而应当引导他们有情有趣地走进语文的天地。能否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插图创情境,背诵有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不仅让书本变得更漂亮,还使课文更加生动,画面感极强,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间的距离。在引导《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背诵时,我将背诵与插图融为一体,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断一:
师:(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这儿就是北大荒的天空,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如何?
生:太美了,我被这高高的蓝天陶醉了!
……
师:这是怎样的蓝天啊?生:天空很蓝,万里无云。生:天空一碧如洗。师:我们就在这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高声歌唱,尽情玩耍。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这一碧如洗的天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有一点点的变化。(多媒体出示流云图)看!我们头顶出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出示填空题: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就像是?摇 ?摇。)
(生看图“天空”)
师:这多彩的流云,作者把它比作什么?生:把流云比作五彩斑斓的锦缎。师:流云和锦缎有什么相同之处?生:它们都是多彩的。生:它们都是条形的。师:这一比,比出了流云的颜色和形态,多恰当的比喻啊!我们看,这些流云的确就像——生齐答。师:让我们站在这样的蓝天下,齐声歌唱这天空的绚丽多彩吧!生齐背这一段。(效果很好)
这个片断教学是我用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背诵。片断中,首先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插图作为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以语言引领学生: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怎样?学生自然回忆起文中的词语,接着又形象地展现流云的色彩级形状,并将要求背诵的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边看图边填空,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背课文。最后,以欣赏比喻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像《拉萨的天空》、《西湖》等這类有多幅插图的课文,教师就可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将插图一一排列出来,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的特点,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然后,由此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按顺序看图背诵。
总之,凭借课文插图做牵引创设情境,就可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背诵的质量,进行语言的积累。
二、角色背诵,入情入境
听了何志杰老师的一堂角色作文课,从孩子们神采奕奕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角色作文受他们的欢迎。随后,我认拜读和聆听了何老师的讲座《角色作文——作文教学的有益创新》收获颇多。何老师提到的“角色作文”是角色入境学习的一项学习成果,是角色课堂角色展演的一种“笔展”形式。它是指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以角色的视觉去看,以角色的听觉去听,以角色的嗅觉去闻,以角色的心境体味和感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并按一定思路运用文字将其抒发和表达出来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
这种角色学习同样适用于背诵教学,姑且称之为“角色背诵”,即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角色或创建喜欢的角色,以角色的情感和境遇记忆课文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作者化作荷花的那一段想象如此美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孩子们,闭上眼睛,这满池的荷花就在我们眼前。看着,看着,我们就是那其中的一朵……”在他们陶醉的小脸上,我仿佛看到他们放飞的想象。孩子们一旦进入情境中,引领孩子进行角色体验诵读,效果很好。
《槐乡五月》一课的第二小节展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美好情怀。背诵时,我设计了四个角色引领:
1.“多美的槐花,多香的槐花,不知不觉我们已走进这里,你会怎样?”
2.“有小朋友来你家了,你会怎样?”
3.槐乡孩子请你吃槐花饭了,喜欢吃咸的就:
喜欢吃甜的就: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槐花饭。
4.槐乡的小姑娘们,你们一到槐花盛开季节就:
(女生背)
小小子们,你们可真是馋嘴的小猫咪:
(男生背)
这样,当学生一旦选择好角色,在不断与文本撞击中,他们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利用角色快乐地记忆内容。虽然每一个孩子的角色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版本,但这又有何妨?经典的话语他们记住了,妙词佳句他们会用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乐意背了。
三、还原生活,情趣诵读
在课本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情景与这群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遥远,学生与文本达不成共鸣,背诵起来,自然难上加难,怎么办?为其造境也。造境,即在原文的情境之外创设另一种情境,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赶海》一课生动展示了孩子随舅舅赶海时的无穷乐趣,全文使用儿童化语言是孩子们积淀言语的佳作。对于农村的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赶海更是第一次听说。但课文中那捉鱼逮虾的感觉可是他们常会体验的。所以,我把大海搬到了家乡的小河边。“同学们,还记得你们曾经在小河里捉鱼的情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畅谈起来,我见时机成熟,立即提出:“那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背背课文吧!”在这种熟悉甚至带有幻想的氛围中,孩子们极有兴趣地背起来。相似的动作,相同的感觉已让他们忘记这是在背课文了。孩子们美美地背着,我偷偷地乐着。
四、为背诵配上旋律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这样说道:“音乐是就走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鸣。音乐用它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2]在指导学生背诵时选择合适的旋律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现代诗歌,在引领学生读文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随着音乐声响起,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奠定了,在后面的背诵环节中,教师又播放了这首歌的伴奏,熟悉的旋律加上投入的情感让学生的背诵入情入境。
在背诵课文时,适时适宜地配上一段音乐,无形中就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当音乐在教室里飘荡时,情境中诵读便应时而生。《黄鹤楼送别》一文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小学生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要体会特定环境中好友间的深情还有一定难度,背诵起来情感自然苍白。所以,背诵时配上一小段伤感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学生不会面无表情地应付了事,亦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许多情感于文字中。
崔峦老师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这样评价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身。”背诵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