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情 入情 怡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背诵不仅是一种较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较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学习离不开背诵。如今一些学生对背诵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死记。或者为应付老师的检查,浮光掠影地瞬时记忆,老师检查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因此,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背诵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背诵、角色背诵、为背诵造生活之境、让背诵带上旋律等方法。
  关键词: 背诵 情境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行近今日,诵读仍然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1]……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在第二学段提出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时,强调“背诵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和“好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不少于160篇或段。纵观语文课堂中的背诵,经常会发现学生学到一篇新的课文,很多学生会快速翻开课后练习,看看是不是要求背诵的,如果是,他们就会唉声叹气、紧锁眉头;反之,欢天喜地,一派轻松。什么原因?学生对背诵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痛苦地死记。或者为应付老师的检查,浮光掠影地瞬时记忆,老师检查后,头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识记与背诵,教学和发展智力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记忆活动,失去了思考与记忆的和谐,我们为孩子埋下的可能就是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态度的种子。”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对语文冷漠,而应当引导他们有情有趣地走进语文的天地。能否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插图创情境,背诵有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不仅让书本变得更漂亮,还使课文更加生动,画面感极强,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间的距离。在引导《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背诵时,我将背诵与插图融为一体,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断一:
  师:(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这儿就是北大荒的天空,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如何?
  生:太美了,我被这高高的蓝天陶醉了!
  ……
  师:这是怎样的蓝天啊?生:天空很蓝,万里无云。生:天空一碧如洗。师:我们就在这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高声歌唱,尽情玩耍。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这一碧如洗的天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有一点点的变化。(多媒体出示流云图)看!我们头顶出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出示填空题: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一道?摇 ?摇,就像是?摇 ?摇。)
  (生看图“天空”)
  师:这多彩的流云,作者把它比作什么?生:把流云比作五彩斑斓的锦缎。师:流云和锦缎有什么相同之处?生:它们都是多彩的。生:它们都是条形的。师:这一比,比出了流云的颜色和形态,多恰当的比喻啊!我们看,这些流云的确就像——生齐答。师:让我们站在这样的蓝天下,齐声歌唱这天空的绚丽多彩吧!生齐背这一段。(效果很好)
  这个片断教学是我用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背诵。片断中,首先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插图作为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以语言引领学生:现在我们就站在这蓝天下,感觉怎样?学生自然回忆起文中的词语,接着又形象地展现流云的色彩级形状,并将要求背诵的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边看图边填空,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背课文。最后,以欣赏比喻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像《拉萨的天空》、《西湖》等這类有多幅插图的课文,教师就可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将插图一一排列出来,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的特点,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然后,由此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按顺序看图背诵。
  总之,凭借课文插图做牵引创设情境,就可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背诵的质量,进行语言的积累。
  二、角色背诵,入情入境
  听了何志杰老师的一堂角色作文课,从孩子们神采奕奕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角色作文受他们的欢迎。随后,我认拜读和聆听了何老师的讲座《角色作文——作文教学的有益创新》收获颇多。何老师提到的“角色作文”是角色入境学习的一项学习成果,是角色课堂角色展演的一种“笔展”形式。它是指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以角色的视觉去看,以角色的听觉去听,以角色的嗅觉去闻,以角色的心境体味和感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并按一定思路运用文字将其抒发和表达出来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
  这种角色学习同样适用于背诵教学,姑且称之为“角色背诵”,即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角色或创建喜欢的角色,以角色的情感和境遇记忆课文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作者化作荷花的那一段想象如此美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孩子们,闭上眼睛,这满池的荷花就在我们眼前。看着,看着,我们就是那其中的一朵……”在他们陶醉的小脸上,我仿佛看到他们放飞的想象。孩子们一旦进入情境中,引领孩子进行角色体验诵读,效果很好。
  《槐乡五月》一课的第二小节展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美好情怀。背诵时,我设计了四个角色引领:
  1.“多美的槐花,多香的槐花,不知不觉我们已走进这里,你会怎样?”
  2.“有小朋友来你家了,你会怎样?”
  3.槐乡孩子请你吃槐花饭了,喜欢吃咸的就:
  喜欢吃甜的就: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槐花饭。
  4.槐乡的小姑娘们,你们一到槐花盛开季节就:
  (女生背)
  小小子们,你们可真是馋嘴的小猫咪:
  (男生背)
  这样,当学生一旦选择好角色,在不断与文本撞击中,他们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利用角色快乐地记忆内容。虽然每一个孩子的角色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版本,但这又有何妨?经典的话语他们记住了,妙词佳句他们会用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乐意背了。
  三、还原生活,情趣诵读
  在课本中,有些课文描写的情景与这群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遥远,学生与文本达不成共鸣,背诵起来,自然难上加难,怎么办?为其造境也。造境,即在原文的情境之外创设另一种情境,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赶海》一课生动展示了孩子随舅舅赶海时的无穷乐趣,全文使用儿童化语言是孩子们积淀言语的佳作。对于农村的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大海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赶海更是第一次听说。但课文中那捉鱼逮虾的感觉可是他们常会体验的。所以,我把大海搬到了家乡的小河边。“同学们,还记得你们曾经在小河里捉鱼的情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畅谈起来,我见时机成熟,立即提出:“那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背背课文吧!”在这种熟悉甚至带有幻想的氛围中,孩子们极有兴趣地背起来。相似的动作,相同的感觉已让他们忘记这是在背课文了。孩子们美美地背着,我偷偷地乐着。
  四、为背诵配上旋律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这样说道:“音乐是就走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鸣。音乐用它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2]在指导学生背诵时选择合适的旋律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现代诗歌,在引领学生读文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随着音乐声响起,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奠定了,在后面的背诵环节中,教师又播放了这首歌的伴奏,熟悉的旋律加上投入的情感让学生的背诵入情入境。
  在背诵课文时,适时适宜地配上一段音乐,无形中就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当音乐在教室里飘荡时,情境中诵读便应时而生。《黄鹤楼送别》一文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小学生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要体会特定环境中好友间的深情还有一定难度,背诵起来情感自然苍白。所以,背诵时配上一小段伤感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学生不会面无表情地应付了事,亦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许多情感于文字中。
  崔峦老师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这样评价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身。”背诵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背诵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背诵以此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为例,以课本为蓝本,在基于元学习的基础上对学习进度、过程进行了控制,对学习方法与内容进行了建模,其探究过程于教于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探究学习 中世纪西欧社会模型 学习反思  根据教材要求和老师的建议,为了感受多元学习方法的乐趣,体验探究学习中的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合作精神,实现高效、自主学习,我们高三(一
摘 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社会性与过程目的论、提倡“做中学”、道德教育論等。这些教育思想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民主主义与教育》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增强儿童的自主性;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 经验主义教育观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杜威是20世纪以来对全球教育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的实用
摘 要: 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国家和地方高度支持创新创业,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首先要认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内国外创新教育发展情况,以此根据各学校学科特点,地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实用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课程教育体系 实践能力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
摘 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也成了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以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并逐步形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家国命运的情怀。作者在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了一些实践尝试。  关键词: 乡土历史 家国情怀 教学实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
摘 要: 贫困生群体是高校中就业较为困难的一个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精准化就业帮扶工作,需要协调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多方参与的帮扶体系;同时创造社会实践平台,培育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可以探索将职业技能培训引入校园,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开展技能培训,以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能力 全员育人  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政府相关部门、学校
摘 要: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必须组织实施好课堂教学、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大学生教育 民族团结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提高各
摘 要: 《茧》是张悦然时隔七年之后的长篇新作,在这部作品里,她有意突破以往“青春成长小说”的忧伤疼痛,企图突入历史为其小说创作寻找更加广阔的领地。在《茧》中,张悦然改变了以往的青春独白,设置了两个不断回顾过往的叙述者,故事中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隐隐现现。本文将着重研究《茧》中张悦然对于以往叙事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兼及分析这种叙事手法对人物塑造的意义及缺陷。  关键词: 《茧》 叙述视角 叙述者 人
摘 要: 本研究在对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的英语阅读状况进行调查与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分级阅读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得到充分提升。使用问卷调查法,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情况为样本,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样本的描述和分析,结合理论,最后得出实施分级英语阅读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分级阅读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分级阅读的概念源于20世纪20
摘 要: 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谭恩美具有第二代华人女性移民特有的多重身份——母女身份,女性身份与华裔身份。作为海外华人,谭恩美在小说创作中体现了华裔民族文化回归,其作为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的境遇,也造成其小说创作中对华裔文化认同的矛盾性。为了更好地评价谭恩美的创作,本文对《灶神娘娘》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华裔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关键词: 谭恩美 华裔文化
摘 要: 《盐的代价》(原名《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犯罪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1952年使用笔名克莱尔·摩根出版的一部描写两个女人之间爱情的小说。当时同性恋情完全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禁忌无处不在,加之两人的身份、地位和年龄相差悬殊,这段不被看好的恋情如何收场?她们用抗争和坚守诠释了追求另一种性向真爱的故事。  关键词: 《盐的代价》 爱情 身份 人格 性别包容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