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想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首先就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其次,就是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同时,也为有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实现有效性课堂的前提,一直带着问题前进是不利于数学价值的有效展示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寻找实现有效性课堂的方法。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1.思想上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了素质教育上来,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然而,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致使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思想,严重阻碍了有效课堂的有效实现。
2.教学方法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数学教学,也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可是,一些课堂仍旧保持着“一言堂”的模式,学生能够没有主动性,课堂没有生机,致使数学课堂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3.评价方面的问题
说教式评价模式根本起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出现反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走进数学课堂当中。
当然,除上述的几点之外,还包括一些“作业的布置”“课堂的反思”等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总之,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确保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也是有效课堂实现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做好前提性工作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期要实现的目标,该目标若是不明确,不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向,都会出现偏差。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目标也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转变。该三个目标的设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学目标的完善和明确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进而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性工作。
三、借助游戏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游戏化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有效的游戏情境,进而实现从学中玩、从玩中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找朋友”的活动。首先,出示一组数据,如2000克、8000克、2千克、6千克、8千克、4千克500克、6000克、4500克、6000千克等等。接着,组织学生开始进行找朋友活动,即找出两个表示相等的数量。对于没有找到朋友的数字,可以自己给他介绍朋友。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有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应用的意识
众所周知,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数学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是在乎数学基本知识的教授,导致一些“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的现象出现,甚至是学生的数学应用题的效率也比较差。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重拾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有余数除法的情境非常多,如果我们授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练习一些15÷4=……;13÷2=……。想必这样的教学结果只会让学生应对考试、应对试卷,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在授课的时候,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打算分发给每个小朋友3块巧克力,现在老师这里有25块,请问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分完之后,老师手里还剩几块巧克力?(2)有32人踢毽子,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这些问题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让学生去思考,总是会让某个小组里面多几个或者是少几个,并不加说明原因,导致学生缺少应用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实际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提高应用能力,又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
五、搭建操作性平台,锻炼动手的能力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核心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操作性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是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搭建了操作性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两种图形的区别,进而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课堂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以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健全的发展。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实现有效性课堂的前提,一直带着问题前进是不利于数学价值的有效展示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寻找实现有效性课堂的方法。下面就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1.思想上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了素质教育上来,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然而,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致使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思想,严重阻碍了有效课堂的有效实现。
2.教学方法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数学教学,也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可是,一些课堂仍旧保持着“一言堂”的模式,学生能够没有主动性,课堂没有生机,致使数学课堂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3.评价方面的问题
说教式评价模式根本起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出现反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走进数学课堂当中。
当然,除上述的几点之外,还包括一些“作业的布置”“课堂的反思”等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总之,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确保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也是有效课堂实现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做好前提性工作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期要实现的目标,该目标若是不明确,不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向,都会出现偏差。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目标也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转变。该三个目标的设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学目标的完善和明确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进而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性工作。
三、借助游戏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游戏化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有效的游戏情境,进而实现从学中玩、从玩中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找朋友”的活动。首先,出示一组数据,如2000克、8000克、2千克、6千克、8千克、4千克500克、6000克、4500克、6000千克等等。接着,组织学生开始进行找朋友活动,即找出两个表示相等的数量。对于没有找到朋友的数字,可以自己给他介绍朋友。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有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应用的意识
众所周知,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数学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是在乎数学基本知识的教授,导致一些“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的现象出现,甚至是学生的数学应用题的效率也比较差。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重拾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有余数除法的情境非常多,如果我们授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练习一些15÷4=……;13÷2=……。想必这样的教学结果只会让学生应对考试、应对试卷,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在授课的时候,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打算分发给每个小朋友3块巧克力,现在老师这里有25块,请问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分完之后,老师手里还剩几块巧克力?(2)有32人踢毽子,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这些问题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让学生去思考,总是会让某个小组里面多几个或者是少几个,并不加说明原因,导致学生缺少应用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实际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提高应用能力,又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
五、搭建操作性平台,锻炼动手的能力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核心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操作性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是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搭建了操作性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两种图形的区别,进而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课堂的效率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以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健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