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以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为先导,去拓展语文教学的生命潜力,这是新时代向每个语文教师发出的挑战。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注重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学资源,力求用诗意的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 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教师应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去感受美,然后再引导他们进入带给其美感的语文学科。而这样的美在语文教材里又比比皆是。“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语文教学就是要收集这些微粒,锻造成美的金蔷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美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情境美,激发兴趣的源泉
所谓情真意切,这大概是情境最大的感染作用了。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地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中情境美的再现变成了可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用言语激情导入的方式,代之以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出示一系列有关春天的图片: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并伴以优美的配乐朗诵。画是美不胜收,朗诵则如和风拂面。这样一个声情并茂的导入,让学生有如置身春天的感觉。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赏心”、“怡情”的愉悦之感,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了,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教师一起融入课文中去,使语文课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了。
因此,以信息为媒介手段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让语文课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辅之色彩的、音乐的美,使语文的美感教学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对比美,开启认知的大门
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包涵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生硬地灌输爱国思想、高尚品德,而是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美,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认知,树立科学人生观。美学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二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向上向善的美好追求;一个丑陋的形象,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对丑恶的憎恨。对比越鲜明,学生内心对美丑的比较越多,越能激发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理。
语文课文里有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有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都靠对比来凸显美。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庸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对比中辨别美。
例如在教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语言。“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白白伤了你的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才是美,而二位人物的不同心灵就跃然纸上。孰丑?孰美?不言而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美好形象,可以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在阅读中认识美,在对比中收获美,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认知的大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辨别、欣赏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联想美,展翅创新的蓝天
联想和想象能构造出奇特的美。同时,这种联想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郭沫若在诗作《天上的街市》里,运用了非常夸张的联想与想象来展示天上的街市繁荣动人的情景,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美的再创造,即在诗人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创造——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用最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让我们教师惊喜和感动的是,在学生构造的想象空间里,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沿袭别人的,他们的想象是那么美妙神奇,每个人都用流畅的话语描绘他们想象中的独特的天街。
这种联想的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语文教学中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开辟了一片蓝天,让他们翱翔其间。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美感来提高语文教学,记住每一个美的瞬间都是一颗金粉的微粒。让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让我们发现这些金粉的微粒,熔合成金,把语文学科锻造成美的金蔷薇!
教师应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去感受美,然后再引导他们进入带给其美感的语文学科。而这样的美在语文教材里又比比皆是。“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语文教学就是要收集这些微粒,锻造成美的金蔷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美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情境美,激发兴趣的源泉
所谓情真意切,这大概是情境最大的感染作用了。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地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中情境美的再现变成了可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用言语激情导入的方式,代之以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出示一系列有关春天的图片: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并伴以优美的配乐朗诵。画是美不胜收,朗诵则如和风拂面。这样一个声情并茂的导入,让学生有如置身春天的感觉。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赏心”、“怡情”的愉悦之感,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了,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教师一起融入课文中去,使语文课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了。
因此,以信息为媒介手段的现代化课堂教学,让语文课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辅之色彩的、音乐的美,使语文的美感教学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对比美,开启认知的大门
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包涵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生硬地灌输爱国思想、高尚品德,而是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美,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认知,树立科学人生观。美学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二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向上向善的美好追求;一个丑陋的形象,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对丑恶的憎恨。对比越鲜明,学生内心对美丑的比较越多,越能激发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理。
语文课文里有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有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都靠对比来凸显美。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庸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对比中辨别美。
例如在教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语言。“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白白伤了你的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才是美,而二位人物的不同心灵就跃然纸上。孰丑?孰美?不言而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美好形象,可以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在阅读中认识美,在对比中收获美,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认知的大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辨别、欣赏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联想美,展翅创新的蓝天
联想和想象能构造出奇特的美。同时,这种联想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郭沫若在诗作《天上的街市》里,运用了非常夸张的联想与想象来展示天上的街市繁荣动人的情景,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美的再创造,即在诗人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创造——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用最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让我们教师惊喜和感动的是,在学生构造的想象空间里,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沿袭别人的,他们的想象是那么美妙神奇,每个人都用流畅的话语描绘他们想象中的独特的天街。
这种联想的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语文教学中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开辟了一片蓝天,让他们翱翔其间。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美感来提高语文教学,记住每一个美的瞬间都是一颗金粉的微粒。让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让我们发现这些金粉的微粒,熔合成金,把语文学科锻造成美的金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