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而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孩子自身成长,对国家未来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和科学发展及提高人口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这样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少年也越来越多,由此便衍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阶段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成为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快速的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潜在的原因,并从户籍制度、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等方面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流动人口准确的定义是,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而通俗意义上的流动人口一般是指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
流动人口子女是指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这部分流动儿童因为受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与城市同龄儿童一样平等享受受教育权,这不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国普九工作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并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质量无法保证。一方面,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成绩大多未被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之中,许多教师把他们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加上对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工子女的教学并不受重视。因此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上的客观优势对于民工子女而言被人为的削减了一部分,加上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較差,民工子女实际上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学环境差,教师不固定,不能实现正常排班和教学,因此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后环境适应性弱。从农村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事实上,即使他们能够入学,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作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孩子,他们与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会遭遇许多新问题。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小学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人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都面临很大的问题。例如,由于和城市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在与城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差距感,这种差距感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严重。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超过1,2亿的流动人口,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10%,有近2000多万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失学率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入学。 除此之外,由于语言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自信心不足。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子女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看似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先要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农村人口到城里打工,子女一般随迁进入打工所在地。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这种流动就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根据农业部调查信息显示,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的时间逐渐延长,从3个月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数年不回家。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虽然随迁子女随着父母在城里生活,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户籍制度,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受城市里的义务教育资源。根据现行《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根据户籍原则,即由政府根据当地户籍学生的数量划拨教育经费,这就意味着离开家乡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获得城市里适龄儿童同等的教育经费支持。
2、管理不完善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公办学校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相对集中,而在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教育资源则相对较差。由于在流入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体制中,这些教育资源是不能随便移动和使用的,因此,一方面公办学校里的资源得不到完全释放,另一方面私立学校没有资源可用,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3、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1979年以后,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起牵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形成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处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具备歧视性质,其主要职能在于证明公民身份,但是基于户籍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却人为的利用了城乡和乡村户口的区分,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 4、教育经费短缺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是仍然无法兑现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承诺。
5、接受教育的不公平。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任务。因此,对于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流入地政府总是以此为理由而拒不负担主要责任,造成流动子女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6、家庭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忽视是直接原因。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收入较低,加上还要照顾父母,难以承担子女在城市的读书费用,另外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显得比较被动,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物质补偿上。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统筹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将政策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倾斜,给予多种优惠扶持措施。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这些地区的居民才会有意愿选择就近就业,而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子女也相对减少了流动。
2、调整义务教育体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当成立专门小组,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管理,处理好就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到教育、财政、工商、劳动等多部门互相配合,真正多层次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还应当根据流动人口经济收入、居住地等合理安排就学事宜。
3、必须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从根本上说,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上学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面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改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为“一元户口”,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取消对人口的人为划分,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政府要尽快放松对原有的户籍管制,进一步放宽城市户口准入,将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工,承认为市民。依照规定办理户口登记和迁移公民,在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居民有同等权利。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机制,为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4、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加大政府教育拨款,提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其它不合理的收费一直是农民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大批外地民工进城劳动,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财富,也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有权享受当地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是城市的低收入阶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扶助,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应向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歧视性收费。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另外,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经费并不充足,中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入地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条件,并对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给予适当补贴。
5、流入地政府應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规定。严格区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与择校生。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根据所在社区的有关证明,减免借读费等有关费用。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落实按学期收费的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城市教育经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
6、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家庭对于孩子的义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入选,以及所进入学校的质量,并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学业的成绩,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对其子女的义务教育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家长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必须改变和提升,流动人口在工作之余应该多看相关的报纸和杂志,了解国家信息,接受新思想,并在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提升,对于当今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其子女的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在家庭中时刻起着榜样表率作用,父母要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彼此相互尊重,相亲相爱,注意仪表和语言,生活上要自我约束,避免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真正在生活上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第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家长要尽力选择一个比较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避免频繁流动,经常变换学校和学习环境,使孩子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容易养成散漫的性格,并且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之间教育进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对孩子的学习也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容易和同学老师之间建立比较深的关系,也对他们自身学习营造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家长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可能对孩子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家长应该主动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掌握他们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和他们在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和心理上的引导,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家长活动,抽出时间和精力真正关心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7、关于学生层面问题的改善意见。一、在班级内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找到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专门帮助他们的学习,组成帮扶小组,这样既可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难的问题,还可以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更容易融入班集体。
二就是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在感情上都会出现一定的缺失,现在他们来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更加的关心和照顾他们,让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总结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尽管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力图做到全面、深刻、透彻的反映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但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对一些问题的了解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针对问题所提出的对策还不够完善,所以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总之,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流动人口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汪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9(2).
[3]孙晓凤,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问题及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蒋国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5]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6]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研,2001(2)
[7]刘樑英,试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79-180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这样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少年也越来越多,由此便衍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阶段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成为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快速的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潜在的原因,并从户籍制度、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等方面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流动人口准确的定义是,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而通俗意义上的流动人口一般是指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
流动人口子女是指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这部分流动儿童因为受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与城市同龄儿童一样平等享受受教育权,这不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国普九工作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并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质量无法保证。一方面,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成绩大多未被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之中,许多教师把他们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加上对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工子女的教学并不受重视。因此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上的客观优势对于民工子女而言被人为的削减了一部分,加上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較差,民工子女实际上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学环境差,教师不固定,不能实现正常排班和教学,因此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后环境适应性弱。从农村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事实上,即使他们能够入学,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作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孩子,他们与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会遭遇许多新问题。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小学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人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都面临很大的问题。例如,由于和城市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在与城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差距感,这种差距感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严重。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超过1,2亿的流动人口,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10%,有近2000多万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失学率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入学。 除此之外,由于语言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自信心不足。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子女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看似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先要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农村人口到城里打工,子女一般随迁进入打工所在地。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这种流动就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根据农业部调查信息显示,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的时间逐渐延长,从3个月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数年不回家。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虽然随迁子女随着父母在城里生活,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户籍制度,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受城市里的义务教育资源。根据现行《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根据户籍原则,即由政府根据当地户籍学生的数量划拨教育经费,这就意味着离开家乡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获得城市里适龄儿童同等的教育经费支持。
2、管理不完善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公办学校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相对集中,而在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教育资源则相对较差。由于在流入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体制中,这些教育资源是不能随便移动和使用的,因此,一方面公办学校里的资源得不到完全释放,另一方面私立学校没有资源可用,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3、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1979年以后,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起牵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形成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处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具备歧视性质,其主要职能在于证明公民身份,但是基于户籍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却人为的利用了城乡和乡村户口的区分,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 4、教育经费短缺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是仍然无法兑现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承诺。
5、接受教育的不公平。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任务。因此,对于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流入地政府总是以此为理由而拒不负担主要责任,造成流动子女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6、家庭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忽视是直接原因。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收入较低,加上还要照顾父母,难以承担子女在城市的读书费用,另外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显得比较被动,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物质补偿上。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统筹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将政策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倾斜,给予多种优惠扶持措施。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这些地区的居民才会有意愿选择就近就业,而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子女也相对减少了流动。
2、调整义务教育体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当成立专门小组,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管理,处理好就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到教育、财政、工商、劳动等多部门互相配合,真正多层次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还应当根据流动人口经济收入、居住地等合理安排就学事宜。
3、必须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从根本上说,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上学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面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改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为“一元户口”,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取消对人口的人为划分,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政府要尽快放松对原有的户籍管制,进一步放宽城市户口准入,将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工,承认为市民。依照规定办理户口登记和迁移公民,在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居民有同等权利。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机制,为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4、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加大政府教育拨款,提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其它不合理的收费一直是农民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大批外地民工进城劳动,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财富,也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有权享受当地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是城市的低收入阶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扶助,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应向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歧视性收费。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另外,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经费并不充足,中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入地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条件,并对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给予适当补贴。
5、流入地政府應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规定。严格区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与择校生。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根据所在社区的有关证明,减免借读费等有关费用。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落实按学期收费的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城市教育经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
6、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家庭对于孩子的义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入选,以及所进入学校的质量,并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学业的成绩,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对其子女的义务教育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家长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必须改变和提升,流动人口在工作之余应该多看相关的报纸和杂志,了解国家信息,接受新思想,并在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提升,对于当今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其子女的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在家庭中时刻起着榜样表率作用,父母要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彼此相互尊重,相亲相爱,注意仪表和语言,生活上要自我约束,避免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真正在生活上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第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家长要尽力选择一个比较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避免频繁流动,经常变换学校和学习环境,使孩子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容易养成散漫的性格,并且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之间教育进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对孩子的学习也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容易和同学老师之间建立比较深的关系,也对他们自身学习营造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家长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可能对孩子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家长应该主动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掌握他们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和他们在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和心理上的引导,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家长活动,抽出时间和精力真正关心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7、关于学生层面问题的改善意见。一、在班级内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找到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专门帮助他们的学习,组成帮扶小组,这样既可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难的问题,还可以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更容易融入班集体。
二就是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在感情上都会出现一定的缺失,现在他们来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更加的关心和照顾他们,让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总结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尽管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力图做到全面、深刻、透彻的反映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但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对一些问题的了解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针对问题所提出的对策还不够完善,所以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总之,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流动人口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汪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9(2).
[3]孙晓凤,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问题及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蒋国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5]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6]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研,2001(2)
[7]刘樑英,试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