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收藏柜上,摆放着一千多匹汉代画像砖,它们是我们40多年来的成果。每一块画像砖,我们都能讲出一则故事来。
我们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央王朝就在此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此后因为军屯、移民,到汉代,凉州已经成为一个人口稠密的重要军镇。因此,在西昌市周边遗留大量汉代墓葬。汉代崇孝,以厚葬为孝道的重要标准,所以多用模印有图案的画像砖砌拱墓室。在历史的沧桑岁月里墓室大都遭到破坏,而砌墓的砖则散落民间,村民用作铺路、砌墙,或丢在瓦砾里,并不重视,这为我们收集汉代画像砖创造了便利条件。
画像砖,指的是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它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因为,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所以被俗称为“汉砖”。汉砖比一般的砖头厚重,一般厚7-10厘米,长30-50厘米,宽20-30厘米,重5-15公斤。有长方形、梯形、弧形数种。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旁侧模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烧制工艺,在制作砖坯时将木刻浮雕画模印上去,然后烧制。它也是现代木刻和版画艺术的肇始。今天很多传统的装饰图案和花纹,都可以从汉代画像砖上找到源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就开始零星收集了一些汉砖。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中,我们对凉山西昌、昭觉、喜德、冕宁等县市散落于民间田边地角、街巷道旁的汉砖进行了有意识的收集。我们骑着自行车行程不下上万里,共收集汉晋时期的画像砖一千多块,其中不同纹饰图案不下500种之多。
汉代画像砖被人称作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汉代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有生产生活、楼阙庭院、社会风俗、车骑出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装饰图案及文字等。在我们收藏的很多匹汉砖中,就刻有神话故事。内容最神奇的,当属在西昌郊区发现的一匹西王母画像砖。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并不如人们想像得端庄美丽,而是非常狞猛丑恶,蓬发、豹尾、虎齿,坐在龙虎座上,如《山海经》中所说,西王母是“司厉及五残”,即掌管瘟疫刑罚的怪神,原来这才是西王母的原始形象啊。画像砖上还有瑞兽九尾狐和为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类似这样完整的西王母画像砖,有一匹陈列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它是1911年被英国人陶然士在四川新津县发掘并运走的。还有轻纱仙女、人首蛇身的女娲补天(一说羲和捧日)画像砖。这些图案的画像砖不说是全国绝无仅有,也是弥足珍贵。
画像砖的图案既有波浪纹、云勾纹、云雷纹、百乳纹、钱币纹及各种几何纹样,又有动植物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纹样,如双龙菱形纹、兽面纹、鹿菱形纹、犬菱形纹、飞鸿菱形纹、柿蒂纹。就说动物花纹——龙,光我们收集的画像砖中,各式各样龙的形象就有十多种之多。汉代龙的形象特征是张口、蛇颈、挺胸、嘴角一直开到颈部,三指爪形的四肢有力地支撑着S形的身躯,背部有翼,整个线条婉转流畅,给人一种力量无穷的感觉,其气势、其神韵非常生动。而汉砖上凤的形像是鸡头、燕颌、龟背、鱼尾,雄健朴拙,博大浑厚。
铭文砖一般能够透露墓主人的身份和墓葬的年代,所以对考古和抢救文物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曾发现了几匹西晋时候的铭文砖,其中一块刻有“新都太守”,我们马上告诉凉山州博物馆及西昌市文管所,他们及时赶到现场,并作了抢救性的发掘。
阴线刻的画像砖在凉山非常少见,我们曾在昭觉的乡下发现一匹汉代平面画像砖,上刻有非常生动的四灵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间布满星座的天空。
画像砖的收藏历史开始得比较早,宋代岳珂(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就曾收集过“永宁元年”纪年砖(永宁年号有二,一为汉安帝年号,一是晋惠帝年号)。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行著录。清代著名学者阮元、陆增祥等竞相收集汉砖,以有龙凤图案及文字者为贵。鲁迅先生也着力收集汉砖及其拓片,1924年将其十余年搜集的汉砖拓本整理成《俟堂专文杂集》,题记中说:“以十余之勤,所得仅古石砖二十余及拓本少许而已”;又对挚友许寿裳说:“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也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会出于我国的汉画呢”。郭沫若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收集到几块汉砖、手拓题诗赠友。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冯其庸也说:“汉画是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汉画学将来可与敦煌学媲美”。1949年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大量的画像砖出土。
我们生而有幸,晚年能步先辈大师后尘为保存这些汉画砖作了微薄的努力。当地文博部门的工作者对我们这一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称我们是在收藏历史、收藏文化。
我们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央王朝就在此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此后因为军屯、移民,到汉代,凉州已经成为一个人口稠密的重要军镇。因此,在西昌市周边遗留大量汉代墓葬。汉代崇孝,以厚葬为孝道的重要标准,所以多用模印有图案的画像砖砌拱墓室。在历史的沧桑岁月里墓室大都遭到破坏,而砌墓的砖则散落民间,村民用作铺路、砌墙,或丢在瓦砾里,并不重视,这为我们收集汉代画像砖创造了便利条件。
画像砖,指的是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它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因为,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所以被俗称为“汉砖”。汉砖比一般的砖头厚重,一般厚7-10厘米,长30-50厘米,宽20-30厘米,重5-15公斤。有长方形、梯形、弧形数种。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旁侧模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烧制工艺,在制作砖坯时将木刻浮雕画模印上去,然后烧制。它也是现代木刻和版画艺术的肇始。今天很多传统的装饰图案和花纹,都可以从汉代画像砖上找到源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就开始零星收集了一些汉砖。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中,我们对凉山西昌、昭觉、喜德、冕宁等县市散落于民间田边地角、街巷道旁的汉砖进行了有意识的收集。我们骑着自行车行程不下上万里,共收集汉晋时期的画像砖一千多块,其中不同纹饰图案不下500种之多。
汉代画像砖被人称作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汉代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有生产生活、楼阙庭院、社会风俗、车骑出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装饰图案及文字等。在我们收藏的很多匹汉砖中,就刻有神话故事。内容最神奇的,当属在西昌郊区发现的一匹西王母画像砖。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并不如人们想像得端庄美丽,而是非常狞猛丑恶,蓬发、豹尾、虎齿,坐在龙虎座上,如《山海经》中所说,西王母是“司厉及五残”,即掌管瘟疫刑罚的怪神,原来这才是西王母的原始形象啊。画像砖上还有瑞兽九尾狐和为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类似这样完整的西王母画像砖,有一匹陈列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它是1911年被英国人陶然士在四川新津县发掘并运走的。还有轻纱仙女、人首蛇身的女娲补天(一说羲和捧日)画像砖。这些图案的画像砖不说是全国绝无仅有,也是弥足珍贵。
画像砖的图案既有波浪纹、云勾纹、云雷纹、百乳纹、钱币纹及各种几何纹样,又有动植物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纹样,如双龙菱形纹、兽面纹、鹿菱形纹、犬菱形纹、飞鸿菱形纹、柿蒂纹。就说动物花纹——龙,光我们收集的画像砖中,各式各样龙的形象就有十多种之多。汉代龙的形象特征是张口、蛇颈、挺胸、嘴角一直开到颈部,三指爪形的四肢有力地支撑着S形的身躯,背部有翼,整个线条婉转流畅,给人一种力量无穷的感觉,其气势、其神韵非常生动。而汉砖上凤的形像是鸡头、燕颌、龟背、鱼尾,雄健朴拙,博大浑厚。
铭文砖一般能够透露墓主人的身份和墓葬的年代,所以对考古和抢救文物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曾发现了几匹西晋时候的铭文砖,其中一块刻有“新都太守”,我们马上告诉凉山州博物馆及西昌市文管所,他们及时赶到现场,并作了抢救性的发掘。
阴线刻的画像砖在凉山非常少见,我们曾在昭觉的乡下发现一匹汉代平面画像砖,上刻有非常生动的四灵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间布满星座的天空。
画像砖的收藏历史开始得比较早,宋代岳珂(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就曾收集过“永宁元年”纪年砖(永宁年号有二,一为汉安帝年号,一是晋惠帝年号)。清代晚期,已有收藏家对其进行著录。清代著名学者阮元、陆增祥等竞相收集汉砖,以有龙凤图案及文字者为贵。鲁迅先生也着力收集汉砖及其拓片,1924年将其十余年搜集的汉砖拓本整理成《俟堂专文杂集》,题记中说:“以十余之勤,所得仅古石砖二十余及拓本少许而已”;又对挚友许寿裳说:“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也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会出于我国的汉画呢”。郭沫若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收集到几块汉砖、手拓题诗赠友。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冯其庸也说:“汉画是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汉画学将来可与敦煌学媲美”。1949年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大量的画像砖出土。
我们生而有幸,晚年能步先辈大师后尘为保存这些汉画砖作了微薄的努力。当地文博部门的工作者对我们这一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称我们是在收藏历史、收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