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促进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连续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真正地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具有连续性、相关性特点的学科,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延续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方法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不等式性质”时,教师可以根据不等式性质的相似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原有的简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回忆,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加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一下简单、明了的问题,如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1)2__________3,2 1__________3 1,2-1__________3-1;(2)7__________4,7 (-2)__________4 (-2),7-(-2)__________4-(-2);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3)当a>b时,a c__________b c,a-c__________b-c.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看出(1)、(2)问的答案,若是教师直接给出(3),相信很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看上面的两个小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些式子的规律,他们慢慢就会得出一些不等式的普遍规律,然后再把这些不等式的规律和之前所学的等式的规律加以比较研究,这样新知识和旧知识就能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的知识,不再认为数学难学,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甚至热爱学习.
新知识和旧知识本来就是知识链条上不可短缺的部分,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学习变得更轻松,效率更高.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这样一道现实情境题:有一个大商场在元旦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促销,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 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比较多?这是一个经济生活问题,它既结合了教材所学的知识,又抽象于学生最为根深蒂固的现实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数学题目,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数学思想方法都有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形,暗示了情境资源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产生的厌烦情绪.
三、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正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年龄,长期枯燥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巧妙设置带有悬念和疑问的问题情境,用新奇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置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把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在悬念之下,在师生之间造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只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方法都可以加以尝试.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新知识,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具有连续性、相关性特点的学科,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延续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方法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不等式性质”时,教师可以根据不等式性质的相似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原有的简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回忆,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加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一下简单、明了的问题,如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1)2__________3,2 1__________3 1,2-1__________3-1;(2)7__________4,7 (-2)__________4 (-2),7-(-2)__________4-(-2);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3)当a>b时,a c__________b c,a-c__________b-c.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看出(1)、(2)问的答案,若是教师直接给出(3),相信很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看上面的两个小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些式子的规律,他们慢慢就会得出一些不等式的普遍规律,然后再把这些不等式的规律和之前所学的等式的规律加以比较研究,这样新知识和旧知识就能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的知识,不再认为数学难学,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甚至热爱学习.
新知识和旧知识本来就是知识链条上不可短缺的部分,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学习变得更轻松,效率更高.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这样一道现实情境题:有一个大商场在元旦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促销,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 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比较多?这是一个经济生活问题,它既结合了教材所学的知识,又抽象于学生最为根深蒂固的现实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数学题目,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数学思想方法都有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形,暗示了情境资源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产生的厌烦情绪.
三、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正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年龄,长期枯燥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巧妙设置带有悬念和疑问的问题情境,用新奇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置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把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在悬念之下,在师生之间造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只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方法都可以加以尝试.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新知识,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