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图案在三亚市旅游景区中应用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e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弘扬黎族文化是延续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黎族图案是黎族的精髓,体现了整个黎族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是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艺术瑰宝。本文以黎族图案在三亚市旅游景区中的应用为主线,首先通过对黎族文化的概述了解黎族文化,从而对黎族文化中的精髓——黎族图案进行分析,研究黎族图案在三亚景区中的应用,其次对三亚旅游景区作整体介绍,并针对旅游景区黎族图案出现的不规范问题进行陈述,为让黎族图案在景区中更好地弘扬黎族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中,然后主要针对如何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总结了黎族图案在景区中应用的意义,不但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发扬了黎族文化,同时带动了三亚景区的周边产品,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黎族;黎族图案;三亚景区;应用
  1 黎族图案文化及黎族图案
  1.1 黎族文化概述
  由《黎族简史》编写组撰写的《黎族简史》中说:“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吴永章在《黎族史》中说:“黎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海南岛的土著居民。从远古以来,他们就生息繁衍在这美丽富饶的宝岛上。据考古材料推知,早在1万年前,海南岛已有人类活动。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定居在海南岛。”由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中提道:“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
  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从黎族丰富的纹样图案,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黎族的文化内涵,其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黎族人民用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将发生过的美好事物和期许的美好生活用图案的形式传达出来。其对图案的大胆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方式有着自身民族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主要的类别有人纹、动物纹、植物纹、场景纹、几何纹、工具纹、文字纹几种。哈方言主体纹样以人物纹为主,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为辅,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大型场景纹,如抬轿迎亲图和驯牛图等。这些都是留给我们表达黎族文化的例证,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宝贵财富。
  1.2 黎族图案分类
  针对图案规范的研究,将归纳总结为几种类别,较有代表性的图案有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生活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这6种图案在织锦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用色为红、黄、黑、蓝、青等色彩。
  有人认为人物图案是关于祖先和大力神的图案。黎族人民十分崇拜祖先,无论是从黎族的服饰看,还是从一些器具看,都有着对祖先和大力神的描绘,有的是抽象的,有的是具象的,造型完美,色彩古朴,人物图案比较复杂,一般会出现在大面积的创作中,如三亚槟榔谷的大门,气势宏伟,表现的民族特色强烈。人物图案在不同的方言中所展现的也不同。例如,在润方言中出现的花纹图案以抽象的居多,造型夸张,左右对称。其中人物的造型手臂上举交叉如“天”字,人物与人物之间并排,像是很多人集结在一起祈福,图案寓意本民族的文明、健康、人丁兴旺、子孙幸福代代相传。动物图案出现的种类非常多,如牛、龙、蛙、甘工鸟、羊、鹿牛、马、羊、狗、鸡、龟、鱼、蟹等。这些图案都可以用在现代的景观、服饰、工艺品等设计中。有关龙的图案最常见的就是龙被了,龙被黎族视为最大的吉祥物,龙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和吉祥如意的向往,同时寓有龙的传人之意。黎族人非常崇拜牛,他们把牛作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织锦上有关牛图案色彩亮丽,形象简练、概括,主体形象突出,背景以太阳、云、树等图案来衬托,显示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植物图案在黎族图案中一般用作辅助图案,最常见的有花枝、几何花舟等。植物图案造型简洁。花枝这种图案是黎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图案,其采用简洁的菱形图案进行排列组合,寓意深厚,主要采用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在方格之内鑲嵌几何形的人物形象,色彩以深红为主色调,辅以白色、浅黄色做边,显示出一种欢庆幸福的画面,寓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几何图案色彩单纯,是由抽象的点、线、面等形式组成,图案结构简练,装饰效果强,有着现代图案的造型特征,给人一种清新靓丽的感觉,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字图案主要是把汉字的一些吉祥字如“囍”“福”等作为图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来又兴起汉语拼音和英文。在织锦中呈现得尤为突出,织中的汉字古已有之,但近现代更为流行。明清以后,尤其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更是盛行。
  2 三亚市旅游景区黎族图案不规范问题
  黎族图案有着鲜明的艺术审美特点和时代特色,其图案规范主要从创意、色彩、形态、构图、工艺等方面来约束。从创意方面来看,应当遵循黎族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内涵,一味地追寻变新,创作要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在形态方面,黎族图案有抽象和具象的区别,抽象是对一物体进行提炼再创作,并没有对其如实的描绘;而具象则是以写实的手法创作,其中包括在人们心中神的形象,抽象图案,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作手法反映出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自然形象。在如今诸多的景区中,抽象的黎族图案屡见不鲜,但创作得毫无根据,只追求图形的客观性,却缺少了黎族图案本身抽象创作的源头。而黎族图案中的几何图案在景区十分常见,几何图案作为装饰性很强的图案,确实能够为景区增光添彩,但是要注意黎族图案中的几何图案多为直线、方形、曲线、三角形、菱形等组成。人们在长期的艺术造型创作中,逐渐养成了对自然物形象美化取舍的审美意识。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对自然物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从而使图案艺术升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理念。
  三亚旅游景区中的黎锦图案使用繁杂,大部分以装饰效果为主,用以吸引游客,但由于盲目装饰,致使一些旅游景区对图案使用的随意和图案不适合、图案不符合审美等。由于旅游景区的设计者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每个图案的文化涵义,使得一些明明是用以祭祀的图案反倒用在欢迎游客的景区入口的建筑上等类似事件频繁出现。造成这种识别度较低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在了解黎锦图案的过程中,对黎族文化的认识不足,和黎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发展、繁衍及历史和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区别的不了解。黎族图腾文化是该族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服饰、图腾文化记载黎族的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习俗、民俗风情。看黎族图案就像是看一部完整的黎族百科全书,是完整的历史轨迹。黎族的祖先经历过文字演变创造阶段,黎族不但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因此在景区中运用的黎族图案应遵循黎族图案创作的初衷,不应出现不规范的现象。   3 旅游景区黎族图案使用规范化研究
  3.1 图案选取标准化
  黎族图案规范主要从创意、色彩、形态、构图、工艺等方面来约束。现在的旅游景区往往忽视了图案规范的要素。黎族图案无论是从人类学、民族学还是从图案的形式创意看,任何一种形式的研究都离不开民族的文化背景。在这些创作主题中,始终充满着对“生命意象”的崇拜之情,所以在旅游景区中,图腾的设计应遵循图案形象蕴含的情感,一味地追寻现代化景区的美观,而忽视这些最主要的情感表达。例如,黎族图案中对祖先的崇拜、动物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对植物图腾的崇拜等都展示了黎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自己的信仰坚若磐石,所以在景区的设计中应从内涵出发。
  对于黎族人民而言,任何一个图案的创作都有着生命意象的意义,不仅造型要有审美性和艺术性,还应寓意黎族人民传统文化习俗和感情,所以在旅游景区应用方面,不能够随手捏来,应深思熟虑。例如,牛的图案,牛是黎族人民崇拜的吉祥物之一,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忠实伙伴,那么在运用这样的图案时,应考虑是否适合景区的企业文化内涵。
  3.2 图案应用统一化
  景区的黎族图案风格应当统一,具象和抽象就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虽有着黎族图案共同的典型形态特征,都以正面的角度造型,但在景区中运用,不同的风格放在同一个空间中,会让人有一种错乱的视觉感受。
  黎族图案用色归纳的色调比较单纯,图案的线条也是经过概括提炼的,讲究的不是逼真而是神似。单纯的形态具有简单的外部形态,但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黎族图案的造型艺术对颜色的选用十分注重。由于黎族图案的色彩艺术深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原色在黎族图案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黎族图案中自然色和多种色彩搭配便是最显著的两大特点。黎族先民的色彩感受基本上是在几种原色上进行的,原色是来自大自然,而人们最初的崇拜也是来自大自然。黎族色彩语言内涵神秘。它的产生和存在反映了黎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多种色彩搭配以黄、红、棕、绿、黑等颜色组成,这些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用意,能够用各种颜色来表达黎族的文化。
  为让景区的图案风格统一,在用色方面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如果选择自然色,那么要色调统一,切忌出现自然色中突显出的多种色彩搭配,而如果选择多色搭配,那么就应当了解颜色的用意,如黑色,古代称为玄色,黑色表示吉祥、永久、庄重与驱邪逐妖。可将颜色归纳为高纯度高明度配色、中纯度中明度配色、低纯度低明度配色三种色彩搭配,这样才能做到风格统一。
  3.3 图案创作现代化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势必和现代人对美与时尚的理解大相径庭。但黎族人民具有的风情之美与现代化审美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从黎族图案装饰形式中寻找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通之处,挖掘二者相溶的切入点是进行民族性创新设计的关键。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必须面对市场,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材料与文化艺术之上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针对这样的设计,将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文化相结合,让具有现代化的创作中不失民族的古老文化,展现艺术之美、传统之美、现代之美,这是对黎族文化的最好表达。
  “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个性元素有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时代特色”,它们并不是凝固不前,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将二者结合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它也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难题,主要原因是现代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们对民族文化习俗的认可非常困难。这种文化根基的变化,也意味着人们对视觉形象的传统图形意义的接受度较低。简单地沿用和模仿既不能体现出黎族的文化内涵,又不能达到一个新时代的创新设计理念。所以,“自然而然”的设计手法虽然对设计师来讲有相当的难度,但也是民族艺术融入当代设计的必由之路,将黎族图案用现代的审美观去进行再创作,保留其民族的文化内涵,让其自然贴切,则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应。
  4 黎族图案在景区应用的意义
  4.1 通过黎族图案传承和发扬黎族文化
  三亚市已经到处充满黎族图案,而黎族图案也不断增加了新的现代审美特质、文化特质和实用特质。创作者试图将人们的观念、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转化为视觉信息,并且通过黎族图案再现的方式传播到各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黎族图案在景区中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黎族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等文化趋向。而三亚景区中图案的设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发扬光大的作用。
  在景区中的黎族图案尽管在形式风格方面和传统的黎族图案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来体现文化延续的特性。这与人们息息相关,在本质方面我们不得不说通过黎族图案的广泛传播,弘扬了黎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黎族,从而实现黎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景区中黎族图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是对黎族文化简单的继承与应用,更多的是对文化价值的传递和应用.
  4.2 通过黎族图案带动景区周边产品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人们更加渴求大自然的安宁与恬静。人是自然的产物,对大自然的依赖情结也是无论如何都磨灭不了的,因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了饱受压抑的现代都市人的追求。
  三亚景区每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这里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工作疲惫不堪的人们在这里得到了放松,这里与大城市不同的文化也让游客乐不思蜀。这无疑带动了三亚景区与黎族文化相关的周边产品的发展,黎族服饰、黎族饰品、黎族工艺品都成为游客的囊中之物,而這些商品最能够代表黎族传统文化的就是上面精美的黎族图案。这些装饰的图案让游客爱不释手,也大大增加了景区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三亚的经济发展。黎族图案带动了景区的周边产品,不但弘扬了黎族文化,也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了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大学治理作为大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必将影响着大学学生工作系统的运行方式。由于学生工作系统自身具有目标的模糊性、控制系统的二重性、权力的非制度性和层级的混乱性等特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实践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外在直观呈现方式,更是一种闪烁着综合文化品位的,凝聚教育发展规律
L_x频段高速跳频频率合成器主研人员:李少谦冯晓东程国辉洪福明杨毅生葛运坤舒力林精波达到的战术指标!oi$:1338~1575Milk;③脚濒点间隔:3--;频率切换时间:<sw;相位噪声:<一90dBc/l(ll处;ng:<一60dB,-----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们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普遍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许多小学
摘 要:本文从非艺术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出发,分别从学生、学校、从教人员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归纳出了非艺术院校中现行的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办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非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策略  1 现行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下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施策略,其中大部分按照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我们参加完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很多的感触。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题由答题人抽取,试题内容有读字、词,读文章,命题口头作文;主考人一边测试一边录音。这种测试方式将读和说的
介绍了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导致的土壤破坏和土壤污染问题;总结了矿山废弃地及矿区污染农田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合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改
在拉萨周边保存着藏区重要的宗教节日公堂梅朵曲巴,节日期间,僧众与附近村民共同参与,仪式隆重盛大,音乐行为贯穿其中。本文以2017年6月公堂梅朵曲巴的田野调查为例,其记录了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之后,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希望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
面对学生“早恋”,教育者首先要有科学而清醒的认识。漫不经心、不以为意、放任自流的做法固然不对,主观臆测、危言耸听、如临大敌的做法更不足取。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