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信心之举 加快发展之纲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20日,《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出台引起诸多报业从业者的关注与热议。与此同时,4月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有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报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报业快速发展,发行量增长80亿份,广告收入居中国媒体第一位。喜讯与《规划》几乎同时到来,令人振奋之余,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更是令人深思。
  增长还是衰退?向好还是式微?一直以来是中国报业争论的重点之一。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余清楚,对于《规划》以及报业未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规划与新报业
  
  《传媒》:余秘书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传媒》杂志的采访。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同时出台的还有多项分规划,其中对于报刊业的规划意义重大,您是怎样看待的?
  余清楚:新闻出版总署针对报刊业进行专门规划,是提振中国报人信心的重要事件,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报刊业的重视。多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缺少规划,政府部门将注意力集中到国民经济、实体经济之上,缺少对文化产业的统筹与深思。而这一次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既有总规划,更有分规划。具体到《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其发展思路清晰,令人鼓舞;具体内容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非常详细,给予报人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同时,随着目前报业的快速发展,《规划》将渐次启动中国报业转型升级,是引导报业未来发展的“灯塔”。
  《传媒》:《报刊业“十二五”時期发展规划》提出诸如“‘十二五’期末,实现千人拥有日报100份,报纸出版业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5%”等多个目标,但目前报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您觉得这些目标的完成是否存在困难?
  余清楚:我想说的是这些目标是一定可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尽管近些年来“报业寒冬论”、“报业消亡论”的观点时有出现,但中国报业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其发展道路也是曲折的。报业在网络时代遭遇较大的冲击,但不能就此便唱衰报业。上述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一个基本因素——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报业不会消亡和衰退。我有三个理由,其一,报纸依旧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报的新闻宣传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二,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确立了报纸的生存优势,包括年轻人在内都有一个基本认知,即便是新媒体,它的作用发挥也是有限的,许多经营过新媒体的从业者在尝试之后又回归到文本;其三,从报纸本身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很好的内生机制,近些年来面对各种挑战和环境变化,中国报业一直积极应对,通过转型、转轨与融合,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各项要求。
  《传媒》:《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有多项具体的细则,在这些细则当中,你认为有哪些是这一规划的亮点?
  余清楚:《规划》中的亮点是非常多的。但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提出集团化建设,诸如“破解散滥弊端,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末,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等。尽管我个人一直很看好报业的未来发展,但如果不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报业就会陷入滞后发展的泥潭。从目前来看,有的报纸存在产业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等问题, 应当从传统的“重采编轻经营”理念上进行反思。举一个略显悲哀的例子,2009年报业全部营业收入为627亿,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水平。这充分说明分散的、凌乱的、缺少规模与体系的报业发展制约了其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文化产业附加值的定义太低,观念急需转变,必须要充分评估和确定精神产品的实际价格和价值。
  
  分条缕析《规划》细则
  
  《传媒》:《规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就提出提高报纸传播能力的问题,并指出发展路径。您是怎样看待报纸传播能力的?
  余清楚:传播能力是报纸发展的首位,它体现了报纸在意识形态上的属性与功能,中国报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在此。同时,传播能力的发展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报业自身的发展力,只有做大做强做好报纸,实现报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其传播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小收入难有大传播”。提高传播能力与发展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传媒》:“转企改制”对中国报业来说,早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规划》也对其进行了强调。但在转企改制的推进过程中,阻力却处处存在,您是如何理解报业“转企改制”的?
  余清楚:我对报业改革充满信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呼吁面临转企改制的报业同仁不要害怕,不要有畏难情绪。首先,转企改制是报业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勇往直前。第二,报业改革要尊重现实,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报社先进行科学分类,这一点《规划》也予以明确。报业改革和出版业的改革相比,难就难在报纸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报业改革如果“一刀切”,就有可能会割断其宣传功能。同时,我国许多报纸前身是机关报,从业人员改革意识和发展观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妥善安置,解决其后顾之忧是报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第三,改制要和改革一起进行,利用外部改革完善内部机制。做不大就靠大、做不强就靠强,将弱小的、分散的报社并入大的报业集团中去。总而言之,报业改革必须进行,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传媒》:报业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规划》对报纸数字化建设也提出发展的具体路径,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融而不合”等问题。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余清楚:媒体融合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融合是相对的,报网互动也好,报网融合也好,报纸不能失去自我,更不能抛弃自我。对于数字报业来说,我个人认为数字化是报业发展的一个进程,而不是要改变报纸的属性。新旧媒体的结合是要提高彼此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价值和财富,这样的融合才有意义。同时,数字化是报业发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目前报业的发展还应该依靠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传播力,通过集团化建设和多元化发展,实现报业在新媒体时代和多元化格局背景下的华丽转身和成功转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献策报业未来
  
  《传媒》:《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末,报刊出版单位数量要逐步减少,对这一点许多报业相关人士认为存有难度,您觉得呢?
  余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报业可谓是“人有我有”,五脏俱全,每个部门都要有机关报,每个地区都要有报纸,使得现在看来报业散滥现象严重。同时许多报纸属于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严重,使得当地报业市场混乱、报纸品质下降、读者大量流失。例如,有的城市都市报过多过滥,恶性竞争,互相残杀,以至于有的报纸靠送油、送水、送卫生纸来促销,可谓斯文扫地,令人侧目。当前进入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明显,现有的报纸品类存有很大的市场空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才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我个人建议可将地市级以下的党报改版成为上级党报的地方版,都市报要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把那些半死不活、严重亏损的报纸淘汰掉。当然,5000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政策的制定、推进的方式是否适合报业发展规律。
  《传媒》: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完成了当时制定的各项目标。现在,“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您对于中国报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余清楚:我的建议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追求平稳,所以相对较慢。现在国家经济形势与各项发展向好,文化产业发展在维护稳定性的前提下要加快步伐,实现实质性的进展,进一步转变市场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力求做强做大。二是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逐步完善报业管理与投资体制。如《中国汽车报》就曾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就是过程控制,通过过程控制来预防和纠正出现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和持续改进来实现最终目标。三是在加大政府扶持上下功夫。政府管理部门对报刊业要厚爱,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税收政策上进行适当优惠和倾斜。
  除此之外,报业要根据市场规律和产业要求,本身要跳出报纸做报纸,跳出报业求发展,立志于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传媒集团。“十二五”期间,报业的经济形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和门类都会发生变化,报业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追求。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中国报业会有可喜的发展变化,报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凭借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漫形象初次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其后,米老鼠、唐老鸭等动漫明星瞬间变得家喻户晓,迪士尼公司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85年来,迪士尼公司始终是家庭娱乐领域的佼佼者。“信任、尊重、乐观和高品质”是始终贯穿迪士尼公司所有娱乐内容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和2011年,迪士尼连续两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尊重的娱乐类公司。  201
期刊
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是现时中国社会一系列问题、矛盾和危机激化的产物。如何分析、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面对的重大、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也是新闻学研究前沿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当下,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因群体性事件引发进而酿成社会动乱,导致政权更迭,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新闻学作品《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日前问世,可谓此其时也。该书采用文献究索、个案解剖等方法,提
期刊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走在传媒业融合的最前沿。自美国新的电信法案拉开融合的帷幕之后,迄今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融合业务已发展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各国政府正积极探索融合时代的规制模式。西方发达传媒业如何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如何改变这些国家传媒业原有市场结构及其竞争格局?西方国家在融合时代如何进行规制改革?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三网融合”试点晚了十余年。尽管中国传媒业的经营体制、市场发育程度与西
期刊
在元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在讲到营造“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维护稳定”的氛围时,提出要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反对破坏性监督”的问题。这引起了传媒界普遍的关注。舆论监督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责,也是诸种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舆论监督的媒体,其生存状态是不难想象的,舆论监督与媒体如影随形,不可分离,难以隔离。但媒体的舆论监督,究竟属于哪一种,却大有文章可做,并且由此分出了高下
期刊
2011,机遇与挑战推动着中国传媒业格局的演变与洗牌,大事与难事考验着中国传媒业应变的机智与果决。站在“十二五”规划扬帆起航的历史节点,擎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猎猎大旗,中国传媒业将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又将如何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脉搏引发了传媒人的集体沉思与展望。  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以透视2011年传媒业发展脉络,探讨传媒业的改革状况和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为目的,回放2011年令媒
期刊
继报纸、杂志、电视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媒体传播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众电子时代的web1.0时代,信息主要由少数机构发布;之后是web2.0时代,新媒体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其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逐步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在web2.0时代的基础上,新媒体的社会化元素逐步增多,正逐步跨入人本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笔者结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羊城创意产业园,谈几点思考。     先行一步,奏响羊城创意“三部曲”  在广州,目前有40多个较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园,每年实现产值150多亿元,如“太古仓”、
期刊
在新闻资源日益同源化的今天,非事件性新闻已成为媒体获取独家新闻、提高报道层次的重要领域。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报道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新闻往往成了“旧闻”,变得难做、难做好、难做得好看。  笔者采写的《一只小猴改写百年村史》一文,事件延续时间长达30多年,当时在采写过程中如何将“旧闻”转化为“新闻”颇费脑筋。最后以浙江省林业专家慕名前来考察为主线,增强通讯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同时挖掘出全省首例“人主
期刊
本刊记者 “黑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注释为“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是个透出几分冷峻色彩的褒义词。其所形容的对象大多“讷于言,敏于行”,行事低调、不爱宣扬,但却常有创新之举、惊人之事。用这一词汇形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笔者不能确信一定准确,然而纵观浙报发展的62年,它溶于骨血的性格基因与每一次取得的工作业绩,却与“黑马”一词遥相呼应。  1949年,它的前身浙江日报社诞生;20
期刊
网民增速继续放缓 应用习惯显现变化    本刊讯(实习记者 高方)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突破5亿 增长进入平台期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