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美的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总之,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言行揣摩,培养学生体会形象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特别是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一心为民、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有深爱自己母亲的胡适、朱德;还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竺可桢……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创造美的训练。这样的教学,于师于生都受益匪浅。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五泉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美的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总之,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言行揣摩,培养学生体会形象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特别是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一心为民、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有深爱自己母亲的胡适、朱德;还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竺可桢……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创造美的训练。这样的教学,于师于生都受益匪浅。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五泉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