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启蒙钥匙。语文课上教师如能科学地引入,并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设疑引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自疑问开始的。引入新课时,教师精心设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我这样设问:“董存瑞叔叔能否不用牺牲而炸掉暗堡?”学生答:“不能。”我问:“董存瑞叔叔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学生回答的问题各不相同,于是,我乘机说:“为什么董存瑞叔叔要舍身炸暗堡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引入时如此设疑,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故事引入
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爱编故事是儿童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我依据儿童的这个特征,常把语文的一些课文内容,在授课前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运用故事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授课前,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这样阐述:一千多年前,宋代和中府有一座用八只铁牛做成的浮桥(铁牛,是用铁铸成的像牛一样的笨重物体),因浮桥受到金军的破坏,铁牛被大水冲到河里去了,当时有一个人自豪地说:“铁牛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在当时没有什么机械的情况下,他利用科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智慧,将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一只只捞上来,而一只铁牛就有几十吨重。顿时,学生雀跃起来,“哗”一声,竖起大拇指,这个人真是了不起!我趁机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后用故事形式简述课文内容。学生为了把故事讲好,便带着浓厚的兴趣,聚精会神地读起课文来。教师这样轻松地引入,还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操作引入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往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很好激发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天生好动,见物都想抚摸,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回味、体验所学内容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捞铁牛》时,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缸,缸里面放上一个装有小石子的透明的方形塑料盒子,塑料盒子上拴牢一把尺子,尺子的两端各系上一根小绳子,两根绳子的另一端拴着铁块(代表铁牛),沉在缸底里。课堂上我叫一个学生,用一把小镊子将盒子里的小石子逐一取出。同学们观察到塑料盒慢慢地向上浮,拉铁块的绳子渐渐绷紧,盒里的小石子不断减少,铁块就逐渐地往上升,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乘机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做的有趣的游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科学地把铁牛捞了上来。大家想学吗?”当然,回答是肯定的。
四、竞赛引入
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各类的比赛。语文课利用竞赛的方式导入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词语归类”时,我采用“初赛—接力赛—决赛”的方式进行,让所有的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比赛中,没参赛的同学跟着参赛的同学背诵,耳听、心念,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效果非常好。然后才是根据已学的词语进行口头造句。
五、直观引入
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语文课在课的导入时创设情景,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使学生形象感知、理解教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在课的开始时充分地利用挂图或幻灯片等直观手段展现众多的动物和美丽的海岸,开始便把学生带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境地,让学生在受到美和爱熏陶的同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六、猜谜引入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在语文课的开始时让学生猜谜语,他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例如教学《鲸》这课时,我让学生猜如下的谜语:“有种动物大又长,张开嘴巴人心慌,习惯生活在海里,奇怪就是吃奶长。”如此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且形象地概括出鲸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责任编辑 邱丽
一、设疑引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自疑问开始的。引入新课时,教师精心设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我这样设问:“董存瑞叔叔能否不用牺牲而炸掉暗堡?”学生答:“不能。”我问:“董存瑞叔叔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学生回答的问题各不相同,于是,我乘机说:“为什么董存瑞叔叔要舍身炸暗堡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引入时如此设疑,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故事引入
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爱编故事是儿童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我依据儿童的这个特征,常把语文的一些课文内容,在授课前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运用故事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授课前,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这样阐述:一千多年前,宋代和中府有一座用八只铁牛做成的浮桥(铁牛,是用铁铸成的像牛一样的笨重物体),因浮桥受到金军的破坏,铁牛被大水冲到河里去了,当时有一个人自豪地说:“铁牛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在当时没有什么机械的情况下,他利用科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智慧,将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一只只捞上来,而一只铁牛就有几十吨重。顿时,学生雀跃起来,“哗”一声,竖起大拇指,这个人真是了不起!我趁机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后用故事形式简述课文内容。学生为了把故事讲好,便带着浓厚的兴趣,聚精会神地读起课文来。教师这样轻松地引入,还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操作引入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往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很好激发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天生好动,见物都想抚摸,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回味、体验所学内容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捞铁牛》时,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缸,缸里面放上一个装有小石子的透明的方形塑料盒子,塑料盒子上拴牢一把尺子,尺子的两端各系上一根小绳子,两根绳子的另一端拴着铁块(代表铁牛),沉在缸底里。课堂上我叫一个学生,用一把小镊子将盒子里的小石子逐一取出。同学们观察到塑料盒慢慢地向上浮,拉铁块的绳子渐渐绷紧,盒里的小石子不断减少,铁块就逐渐地往上升,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乘机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做的有趣的游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科学地把铁牛捞了上来。大家想学吗?”当然,回答是肯定的。
四、竞赛引入
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各类的比赛。语文课利用竞赛的方式导入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词语归类”时,我采用“初赛—接力赛—决赛”的方式进行,让所有的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比赛中,没参赛的同学跟着参赛的同学背诵,耳听、心念,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效果非常好。然后才是根据已学的词语进行口头造句。
五、直观引入
小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语文课在课的导入时创设情景,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使学生形象感知、理解教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在课的开始时充分地利用挂图或幻灯片等直观手段展现众多的动物和美丽的海岸,开始便把学生带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境地,让学生在受到美和爱熏陶的同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六、猜谜引入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在语文课的开始时让学生猜谜语,他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例如教学《鲸》这课时,我让学生猜如下的谜语:“有种动物大又长,张开嘴巴人心慌,习惯生活在海里,奇怪就是吃奶长。”如此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且形象地概括出鲸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