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参育苗技术及疾病防治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5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养殖大国,尤其是淡水养殖,近几年来,海水养殖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海产品口味鲜美,愈来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些给海产品养殖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养殖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海参育苗;养殖方法;疾病预防
  1 海参育苗
  育苗主要技术内容:前期准备工作、受精卵的采集、布卵、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至商品幼参)。
  前期准备工作:布卵前5~6d,将育苗大棚的室温控制在23℃左右,目的是将室内的池预热。布卵前一天,将30℃的海水加入池内,4m3水体即可,目的是将池子加热,避免后期加水时导致水温下降太快。布卵当天水温为18℃,将23℃的海水加1m3,将水温调节到21℃。
  受精卵的采集与布卵:受精卵以选取饱满、卵黄色、色泽莹亮的为宜。每立方米水体布15万个卵为宜,布卵后每池内泼洒青霉素2mg/L,每3小时搅池1次,当天傍晚镜检发育情况。
  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注意换水与管理:每天加水1m3,水温24℃,控制水温与室温,防止水温过低影响幼体发育。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7℃,23℃为最适温度,温度低发育迟缓。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海洋红酵母、干酵母、鲜酵母,以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但成本高,已经不适应工厂化养殖模式,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酵母与螺旋藻。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投完后搅池1次,使饵料均匀,开口饵料的投喂量(克)按照水体体积(m3)的0.2倍计算,如果5m3水体,投喂量就是5×0.2=1g。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饵料占1/2体积即可。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每天换水1次,每次加水1m3,直到将池水加满或者投放附着基。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3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为20~25℃,一般每隔3~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稚参的采集和培育:当20%~30%幼体发育至撙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附着基。附着基使用波纹板。附着基投放前要用5毫克/升 Vc液浸泡1~2天,然后用刷片机洗刷干净,然后将附着基装好投入池内,附着基在池中是放倒的,这样能更好地附着幼虫。投入附着基后第三天开始投喂海藻粉,主要是鼠尾藻,投喂两天后开始加喂海泥,与藻粉的比例为1∶1,以后逐渐递增至5∶1,3天后开始加入配合饲料,占藻粉比例的30%,以后递增至50%,发育成稚参后减至40%,投入附着基后第四天基本上没有蜉蝣幼虫了开始换水,幼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1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低于3.6mg/L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低于1.0mg/L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育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
  2 海参疾病预防
  2.1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该病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发病症状主要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发斑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l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生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烂胃病
  该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其死亡率高达90%。发病症状主要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发病。防治措施: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诺氟沙星3~5毫克/升药浴有良好疗效。
  2.3 化板症
  该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时和附板后的稚参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100%。发病症状主要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和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生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
  3 海参育苗期间料量的控制
  海参饵料的投喂遵循“能少点也不能多,但是也不能太少”的原则。海参具有以下两个特性:一是一直在摄食。只要周边有食物,它就会摄取,但是它上一口食物还没咽下去,触手又将食物送入了口中,这样就容易导致噎死(俗称:撑死)。海参噎着了就会不爬动,也不摄食,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立马减料,严重的可以停止投喂一天或者两天的饵料。如果没有及时减料,轻者池底粪便和残饵腐败、发臭,重者参苗化皮,直至消失。二是。运动缓慢,饵料过多,就会在参苗周围存积,而海参苗不能及时离开,寻找到饵料少的地方,就会被饵料掩埋,这样它就会慢慢化掉。此外饵料多了,参苗周围的残饵也多了,吃了残饵就会对肠道产生损害,就会拖便,间接地影响到了消化系统。
  4 结语
  海参养殖业最基础而且最难掌握的就是育苗技术,育苗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后期的保苗和养成效果,基础技术决定后期进程,而育苗技术的提高不能只靠经验,还要靠是科研成果。开口期饵料配方的优化,浮游期营养必须要跟上,缺失任何一种营养素,虽然不影响前期的培养,但给后期的保苗和养成带来了难题。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治,也是制约育苗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他文献
一、戴墨镜的侠客  胡十一郎是我的远房舅舅,大家本着节约的原则称呼他十一、一哥、一舅,只有舅老爷暴躁的时候会叫他胡十一郎。  他稍微年轻点的时候,喜欢戴着墨镜,开着摩托车,在人群中呼啸而过。  我当然没有见过他戴着墨镜开摩托车的样子,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年轻了。  但我家有一张他戴着墨镜站在摩托车旁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他笔挺地站在照片里,像椽笔写的垂露竖。  帅得人模狗样的。  但是,我
一、田间管理  1. 出苗期管理  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共需要20~30天,此期内马铃薯种块在地下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首先生根,之后根部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氮肥以满足马铃薯出苗的需要,促使其早出苗、出齐苗。具体措施是:当90%以上种块生根,30%种薯出苗时,足水灌溉,同时每亩冲施15千克尿素;出苗达到90%以上时,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部生长。播种深度不够的地块,可在中耕时进行高培
稻米油以其均衡的营养比例,拥有“稻谷黄金”美誉,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食用油。在稻米生产大国日本,米糠的利用率近100%。稻米油成为日本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的指定用油。我国目前米糠利用率不到20%,大部分米糠作为饲料使用,甚至作为废料抛弃。数据显示,2015 - 2016年度,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为32.3%。  如果将全国年产2亿吨水稻的副产品米糠全部用于榨油,相当于约1300万吨大豆出油,等于为国
在我们未经历世事的时候,陌生代表着神秘和好奇,我们向往一切陌生的东西,仿佛它能带给你一个新的世界。而當我们老了,陌生的东西少了,似乎没什么是有趣的了。那一年我是所有人的陌生人,而现在,我希望你们还能找到当年的那个我。
农业农村部8项措施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  为落实2018年修订发布的一系列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措施,日前,农业农村部提出要求,各地要从8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改革。  一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新修订规章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抓紧清理完善地方现行的法规规定、实施办法及工作制度等,推进管理制度成龙配套、有效对接。二要下放管理责权。确保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牌证业务办理职责下放到县级
倡导全产业链质量控制 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7月29~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京举办“2019年小麦质量营养与安全品质评价技术培训班”。培训班旨在树立小麦全产业链控制理念,促进提升小麦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与营养水平。  2019年,农业农村部门将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技术培训班为小麦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共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科普宣传、
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泛,在我國南北各地广为栽培,深受栽培者和消费者喜爱。甘薯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为实现高产和高效,应重视肥料的科学施用。  一、需肥特点  甘薯对氮、磷、钾的需求,前期相对较少,中期最多,后期最少,整个生长发育期对钾的需求最多、氮其次、磷最少。根据江西省奉新县多年送检土壤检测结果分析,每生产1 000千克甘薯,植株会从土壤中吸收氮4.75千克、磷(P205)
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的2019年中国·乌兰察布马铃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消息,我国“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关键技术不断完善,瓶颈逐个突破,目前集成了华北节水高效、西北全产业链和中原高效设施栽培等6套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在主产区建立综合示范基地9个,核心面积5300余亩。其中,在乌兰察布示范的华北马铃薯节水高效绿色发展技
【摘 要】2013年2月份以来,继贵阳市境内确诊两例病人患禽流感事件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人患禽流感事件,使得肉鸡产业发展受到10年以来最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根据现状对肉鸡产业最大养殖基地县——清镇市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肉鸡;肉鸡产业;现状;建议  1 清镇市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清镇市的三家龙头企业温氏、大发、特驱公司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的饲养主要品种为
【摘 要】本文从“一增”和“四改”两大方面详细介绍了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增四改”  “一增四改”是黄淮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主推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稀植型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施肥为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为机械播种。  1 “一增”  “一增”是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第一,玉米的单产可以这样表述——产量等于单位穗数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