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未来五年,北京教育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继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破解择校难题,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需要协调推进增加教育资源数量与提升教育资源质量的“双增量改革”,同步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
学位供给缺口依然较大。常住人口的增加和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将使幼儿园和小学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学位、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将再度稀缺。
新的均衡和公平问题将会出现。教育的差距由原来的硬件、教学环境的差异转为软件、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差异。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首都人口和生源调控导致教师编制难以增加,师资培养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远郊区教师存在缺编人数多、结构性缺编、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型
“十三五”时期,首都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为此,在发展理念上必须强化三重转型。
从侧重要素现代化向侧重体系现代化转型。以往的首都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打基础、补短板,“十三五”时期,必须更加强调整体协同推进,即着重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制度,全面促进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多样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
从侧重单向开放向侧重双向开放转型。以内涵更为丰富的大开放观促进首都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教育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区域之间三个层面的双向开放。
从侧重单一标准化供给向侧重优质多元化供给转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市场公平竞争等方式,充分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学校、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多样的优质教育服务。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的内涵发展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教育统筹机制。完善市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各区政府联动的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建立部市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会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
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细化市、区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权力,明晰各政府部门的教育职责,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政府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全面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拓宽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管理、评价和服务的渠道,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
2.办好百姓身边的学校
“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坚持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
优化义务教育布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结合新城建设、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改造,新建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精准支持乡村学校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组建教育集团、形成教育集群、推进学区化管理、实行托管、城乡学校结盟、名校办分校、学校发展共同体跨学段合作、优质管理输出、优秀教师特派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委托高水平的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教育团体等非营利性机构承办一批一般校;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
3.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继续实施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十百千”工程;实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等。
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普惠,以完善人格、增强体质、提升技能、培养兴趣为目标,强化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全力推广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完善美育机制;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持续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持续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继续实施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完善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统筹分配办法,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基本均等;调整中考科目和分值,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减少和规范招生加分项目。
完善配套措施。及时制定完善全市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年度工作方案;加快完善中学课程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走班制;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5.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师范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实施“首都名师、名校长(园长)、教育家培养计划”“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探索名校长培养机制等。
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探索按岗位、任务、业绩确定报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职称(职务)评聘、骨干教师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政策;建立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做好“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
健全教育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乡村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国考”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和退出机制;推进教师校长的交流轮岗,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推进教育系统职称制度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需要协调推进增加教育资源数量与提升教育资源质量的“双增量改革”,同步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
学位供给缺口依然较大。常住人口的增加和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将使幼儿园和小学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学位、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将再度稀缺。
新的均衡和公平问题将会出现。教育的差距由原来的硬件、教学环境的差异转为软件、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差异。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首都人口和生源调控导致教师编制难以增加,师资培养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远郊区教师存在缺编人数多、结构性缺编、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型
“十三五”时期,首都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为此,在发展理念上必须强化三重转型。
从侧重要素现代化向侧重体系现代化转型。以往的首都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打基础、补短板,“十三五”时期,必须更加强调整体协同推进,即着重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制度,全面促进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多样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
从侧重单向开放向侧重双向开放转型。以内涵更为丰富的大开放观促进首都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教育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区域之间三个层面的双向开放。
从侧重单一标准化供给向侧重优质多元化供给转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市场公平竞争等方式,充分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学校、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多样的优质教育服务。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的内涵发展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教育统筹机制。完善市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各区政府联动的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建立部市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会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
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细化市、区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权力,明晰各政府部门的教育职责,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政府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全面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拓宽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管理、评价和服务的渠道,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
2.办好百姓身边的学校
“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坚持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
优化义务教育布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结合新城建设、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改造,新建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精准支持乡村学校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组建教育集团、形成教育集群、推进学区化管理、实行托管、城乡学校结盟、名校办分校、学校发展共同体跨学段合作、优质管理输出、优秀教师特派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委托高水平的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教育团体等非营利性机构承办一批一般校;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
3.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继续实施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十百千”工程;实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等。
加强体育、美育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普惠,以完善人格、增强体质、提升技能、培养兴趣为目标,强化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全力推广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完善美育机制;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持续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持续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继续实施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完善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统筹分配办法,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基本均等;调整中考科目和分值,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减少和规范招生加分项目。
完善配套措施。及时制定完善全市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年度工作方案;加快完善中学课程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走班制;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5.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师范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实施“首都名师、名校长(园长)、教育家培养计划”“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探索名校长培养机制等。
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探索按岗位、任务、业绩确定报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职称(职务)评聘、骨干教师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政策;建立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做好“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
健全教育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乡村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国考”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和退出机制;推进教师校长的交流轮岗,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推进教育系统职称制度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