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演唱中,正确理解表达声乐作品一直是演唱者和教师所重点关注的。怎样把声乐作品中的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唱准、唱好、唱美,演唱者的乐感就是众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以介绍乐感为出发点,重点论述声乐演唱中乐感的分类、如何培养乐感,阐述对乐感的理解和在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从艺术作品出发,分析作品艺术形象、旋律特点、思想感情、乐感与作品的关系以及如何用乐感表现这些作品,最后达到声乐演唱与乐感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乐感;语言;情感
广义上的乐感指的是对音乐的感知,它是人类七大智能之一,包括细微灵敏的音准感、准确稳定的节拍感、灵活多变的速度感、单一混和的音色感、特色鲜明的调性感、复杂内在的和声感、整体局部的结构感、生动丰富的形象感、感性意境的想象感等。在声乐演唱中,乐感就是要传达声乐作品的感觉,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先天遗传,亦可以后天培养。
一、乐感分类
在声乐演唱中,根据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由音乐基础到个人领悟的程度的不同程度,声乐演唱中的乐感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音乐基础类乐感
其中包括音准、速度、节奏的感觉。是一类初级的乐感,准确严格的音高、速度和节奏在接触音乐的初级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构成真正艺术演唱的“骨架”,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乐感,就不能构成最基本的演唱。
(二)演唱基础类乐感
对声音的强弱、音色、气息、歌曲的风格、发声器官等的控制能力构成声乐演唱的基础,是声乐技术的重要训练项目。对声音强弱、音色的听辨是演唱最基础的两项,正确的理解歌曲的风格则是对演唱者音乐素养的判断。而正确的运用气息和发声器官(如胸腔、咽腔、头腔是否上下贯通)以及对作品的声音强弱对比控制力也是对气息运用的一种考验。
(三)演唱情感类乐感
这类乐感就是对语言、情感、调性和弦的一种理解。声乐语言可以说有很多特点,比如情感性、歌唱性、形象性、美感性等。能否把握住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歌唱表现力的重点之一。而作品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拿捏得当是能否把作曲家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尽可能完美诠释出来的关键一步。这类乐感中,对调性和弦的理解也是演唱者所应该掌握的,它可以帮助理解曲调特征,在大脑中产生和声美的概念,让演唱者的乐感从单一的音域上升到多层次的和声,从而建立了可以正确理解表达绝大多数声乐作品的乐感。
二、演唱升华类乐感
特指演唱作品时对生命灵魂的感觉。这类的乐感需要演唱者建立在之前乐感的透彻领悟和自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上,同样还得具有独特、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才能理解出声乐作品中对生命灵魂的感悟。演唱者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在演唱中进行再创造,再现和升华声乐作品。
三、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
本文认为在声乐演唱中,培养和训练乐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很多人认为乐感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但其实乐感是可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获得的。好的乐感培养方法对提高演唱者的修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作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受益终身。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音乐鉴别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声乐作品内容优劣的鉴别能力是很重要的。好的声乐作品有着抑扬顿挫或优美动人的旋律,亦或是有婉转真挚的歌词。这类作品对学生内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标准,直接影响良好乐感的养成。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审美方面的评判能力。能否具有鉴别作品的能力,我认为是培养乐感中最重要的一项,它既是培养良好乐感的基础同时也是最终目的。
(二)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乐作品也是如此。它依靠乐音长短、高低、强弱和音色有规律的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通过器官的感受的艺术。与声乐作品接触的最好方式就是听。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听作品,树立一定的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样也要求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时,要用心去体会,通过对作品反复和大量的聆听,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音乐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教师的引导也会对学生培养良好音乐感受力有很大帮助,在有良好分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多听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培养乐感。
(三)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多听多看作品的过程中,对美的声音以及音色有了一定的要求和内心听觉,这会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有了一定的关于乐感的概念,学生就会不断的去追求这种感觉也会在演唱声乐作品中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多动脑,多去思考声乐作品中比如不同音色,不同风格所带来的感受,对作品有着高的敏感度,会对乐感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就是在演唱过程中,用准确的节奏、恰当的速度、自然美好真实亲切饱满的感情把作品想表达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正确的揭示作品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用心灵体会、表现这种艺术形象,也可以通过更加具体化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声乐作品中的乐感培养
乐感作为一种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能离开音乐作品空谈乐感。在声乐作品中,不同的风格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演唱好一首艺术作品,需要从它的作品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语言特征、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分析,并如何更好地用自身的乐感诠释作品。
(一)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
这首声乐作品是由我国现代音乐家赵元任所谱曲,迄今已有80多年历史,这首歌走过了不同时期,接受了不同时代的考验。这首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不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当代,都可以成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男女高低音均可以演唱该作品,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音乐会,都受到演唱者和听众的喜爱。能否将这首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较为成功的演绎出来,则是对演唱者基本乐感的考验。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首先应该摸透作者的意愿,严格的按照作者的意愿唱出来,将自身的乐感带到作品中,试着体会作者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中的思想,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应该如何演唱的范围。在有良好乐感的前提下,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作品,更熟练从容的演唱。如果乐感较差,则会对作品形象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从而影响演唱者再现作者的意愿,进而发挥自身特点的余地就很小了。 (二)语言特征的把握
语言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歌唱艺术的基础。这首歌是以我国近代著名语言家、文学家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为本体创作的。歌词运用了我国古诗词常用的比兴手法,四段歌词中的“微云”“微风”托物起兴,“微”又有着一种淡淡哀愁思念之意。“月光”“海洋”彼此辉映,体现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落花”“游鱼”则有孤寂游荡,飘泊不定的含义。“枯树”“野火”是对新生事物的渴望。从几段歌词可以领悟出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思念,对“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主题句的反复吟唱则有西方诗词的特点。在处理这首作品的语言时应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咬字、吐字。因为这首歌词具有鲜明的压韵特点,在演唱时要注意咬字清晰。对语言的敏感、快速掌握也是具有良好乐感及较好音乐素养的必要条件。第二是如何在这几句简单的歌词上演唱出深远的意境。作者在歌词中将情景融合在一起,致力于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如果仅是普通的演唱,是无法将作者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演唱者自身有好的乐感,具有生动丰富形象感和想象感,才能将歌词在演唱中揉杂在内心从而体现在声音里,否则作品的表现力将大打折扣。
(三)旋律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这首作品独有的动人的旋律是其成为经典艺术歌曲的最重要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音乐手段,一是乐句短小紧凑,简洁朴实,乐句中提炼了京剧中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自然亲切,婉转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二是作者利用歌词多个比喻物抒发同一主题的特点,运用变奏的结构,同时运用调性的转换。在这首小篇幅的作品中,作者每段的变奏和频繁却自如优雅的调式转换是旋律中最有特点之处。三是作者将词和曲完美的结合,旋律自然发展歌词依然字正腔圆。在演唱中,演唱者充分表达作品的前提是了解作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了解才能唱出民族色彩,对旋律的充分敏感,对变奏和转调的自由熟练掌握,正确发音和咬字相结合。这都需要演唱者自身良好乐感并充分将其融入这首作品,利用并发挥良好乐感的优势,才唱出旋律的特色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四)与声乐伴奏的完美结合
声乐伴奏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奏歌曲的艺术效果和所呈现的歌曲意境直接影响着演唱时的艺术表达和音乐修养的体现,它是声乐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意境表达、情感处理的重要体现手段。声乐伴奏现在更为贴切的称之为“声乐艺术指导”不但要求伴奏着要有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更要求对所弹声乐曲目有着深入的感悟与艺术理解以及对演唱作品的气口、节奏、音准或突现失误时敏锐的感知力、挽救和弥补能力,通过钢琴伴奏的技术及时掩盖失误、调动演唱者与听众的情绪。一个好的声乐伴奏,一定具有很好的艺术控制力,不喧宾夺主,与声乐伴奏的默契配合,在更大程度上升华歌者的乐感表现和艺术发挥。
总之,乐感是良好演唱的重要基础,没有乐感的歌唱是乏味的,也是无法引起演唱者和听众共鸣,只有了解乐感的重要性,注重声音、动作、表现力等乐感的培养,才能在演唱中发挥自己声音的特点,游刃自如的表现情感,真实再现创作者的意图并升华,真正的做到“音由心生,人音合一”。
参考文献
[1]赵青.声乐探微[M].语文出版社,2002.
[2]余笃.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唱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喻宜萱.乐表演艺术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关键词】乐感;语言;情感
广义上的乐感指的是对音乐的感知,它是人类七大智能之一,包括细微灵敏的音准感、准确稳定的节拍感、灵活多变的速度感、单一混和的音色感、特色鲜明的调性感、复杂内在的和声感、整体局部的结构感、生动丰富的形象感、感性意境的想象感等。在声乐演唱中,乐感就是要传达声乐作品的感觉,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先天遗传,亦可以后天培养。
一、乐感分类
在声乐演唱中,根据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由音乐基础到个人领悟的程度的不同程度,声乐演唱中的乐感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音乐基础类乐感
其中包括音准、速度、节奏的感觉。是一类初级的乐感,准确严格的音高、速度和节奏在接触音乐的初级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构成真正艺术演唱的“骨架”,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乐感,就不能构成最基本的演唱。
(二)演唱基础类乐感
对声音的强弱、音色、气息、歌曲的风格、发声器官等的控制能力构成声乐演唱的基础,是声乐技术的重要训练项目。对声音强弱、音色的听辨是演唱最基础的两项,正确的理解歌曲的风格则是对演唱者音乐素养的判断。而正确的运用气息和发声器官(如胸腔、咽腔、头腔是否上下贯通)以及对作品的声音强弱对比控制力也是对气息运用的一种考验。
(三)演唱情感类乐感
这类乐感就是对语言、情感、调性和弦的一种理解。声乐语言可以说有很多特点,比如情感性、歌唱性、形象性、美感性等。能否把握住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歌唱表现力的重点之一。而作品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拿捏得当是能否把作曲家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尽可能完美诠释出来的关键一步。这类乐感中,对调性和弦的理解也是演唱者所应该掌握的,它可以帮助理解曲调特征,在大脑中产生和声美的概念,让演唱者的乐感从单一的音域上升到多层次的和声,从而建立了可以正确理解表达绝大多数声乐作品的乐感。
二、演唱升华类乐感
特指演唱作品时对生命灵魂的感觉。这类的乐感需要演唱者建立在之前乐感的透彻领悟和自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上,同样还得具有独特、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才能理解出声乐作品中对生命灵魂的感悟。演唱者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在演唱中进行再创造,再现和升华声乐作品。
三、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
本文认为在声乐演唱中,培养和训练乐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很多人认为乐感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但其实乐感是可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获得的。好的乐感培养方法对提高演唱者的修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作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受益终身。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音乐鉴别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声乐作品内容优劣的鉴别能力是很重要的。好的声乐作品有着抑扬顿挫或优美动人的旋律,亦或是有婉转真挚的歌词。这类作品对学生内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标准,直接影响良好乐感的养成。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审美方面的评判能力。能否具有鉴别作品的能力,我认为是培养乐感中最重要的一项,它既是培养良好乐感的基础同时也是最终目的。
(二)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乐作品也是如此。它依靠乐音长短、高低、强弱和音色有规律的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通过器官的感受的艺术。与声乐作品接触的最好方式就是听。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听作品,树立一定的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样也要求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时,要用心去体会,通过对作品反复和大量的聆听,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音乐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教师的引导也会对学生培养良好音乐感受力有很大帮助,在有良好分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多听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培养乐感。
(三)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多听多看作品的过程中,对美的声音以及音色有了一定的要求和内心听觉,这会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有了一定的关于乐感的概念,学生就会不断的去追求这种感觉也会在演唱声乐作品中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多动脑,多去思考声乐作品中比如不同音色,不同风格所带来的感受,对作品有着高的敏感度,会对乐感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就是在演唱过程中,用准确的节奏、恰当的速度、自然美好真实亲切饱满的感情把作品想表达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正确的揭示作品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用心灵体会、表现这种艺术形象,也可以通过更加具体化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声乐作品中的乐感培养
乐感作为一种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能离开音乐作品空谈乐感。在声乐作品中,不同的风格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演唱好一首艺术作品,需要从它的作品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语言特征、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分析,并如何更好地用自身的乐感诠释作品。
(一)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
这首声乐作品是由我国现代音乐家赵元任所谱曲,迄今已有80多年历史,这首歌走过了不同时期,接受了不同时代的考验。这首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不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当代,都可以成为我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男女高低音均可以演唱该作品,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音乐会,都受到演唱者和听众的喜爱。能否将这首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较为成功的演绎出来,则是对演唱者基本乐感的考验。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首先应该摸透作者的意愿,严格的按照作者的意愿唱出来,将自身的乐感带到作品中,试着体会作者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中的思想,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应该如何演唱的范围。在有良好乐感的前提下,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作品,更熟练从容的演唱。如果乐感较差,则会对作品形象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从而影响演唱者再现作者的意愿,进而发挥自身特点的余地就很小了。 (二)语言特征的把握
语言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歌唱艺术的基础。这首歌是以我国近代著名语言家、文学家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为本体创作的。歌词运用了我国古诗词常用的比兴手法,四段歌词中的“微云”“微风”托物起兴,“微”又有着一种淡淡哀愁思念之意。“月光”“海洋”彼此辉映,体现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落花”“游鱼”则有孤寂游荡,飘泊不定的含义。“枯树”“野火”是对新生事物的渴望。从几段歌词可以领悟出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思念,对“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主题句的反复吟唱则有西方诗词的特点。在处理这首作品的语言时应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咬字、吐字。因为这首歌词具有鲜明的压韵特点,在演唱时要注意咬字清晰。对语言的敏感、快速掌握也是具有良好乐感及较好音乐素养的必要条件。第二是如何在这几句简单的歌词上演唱出深远的意境。作者在歌词中将情景融合在一起,致力于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如果仅是普通的演唱,是无法将作者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演唱者自身有好的乐感,具有生动丰富形象感和想象感,才能将歌词在演唱中揉杂在内心从而体现在声音里,否则作品的表现力将大打折扣。
(三)旋律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这首作品独有的动人的旋律是其成为经典艺术歌曲的最重要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音乐手段,一是乐句短小紧凑,简洁朴实,乐句中提炼了京剧中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自然亲切,婉转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二是作者利用歌词多个比喻物抒发同一主题的特点,运用变奏的结构,同时运用调性的转换。在这首小篇幅的作品中,作者每段的变奏和频繁却自如优雅的调式转换是旋律中最有特点之处。三是作者将词和曲完美的结合,旋律自然发展歌词依然字正腔圆。在演唱中,演唱者充分表达作品的前提是了解作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了解才能唱出民族色彩,对旋律的充分敏感,对变奏和转调的自由熟练掌握,正确发音和咬字相结合。这都需要演唱者自身良好乐感并充分将其融入这首作品,利用并发挥良好乐感的优势,才唱出旋律的特色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四)与声乐伴奏的完美结合
声乐伴奏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奏歌曲的艺术效果和所呈现的歌曲意境直接影响着演唱时的艺术表达和音乐修养的体现,它是声乐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意境表达、情感处理的重要体现手段。声乐伴奏现在更为贴切的称之为“声乐艺术指导”不但要求伴奏着要有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更要求对所弹声乐曲目有着深入的感悟与艺术理解以及对演唱作品的气口、节奏、音准或突现失误时敏锐的感知力、挽救和弥补能力,通过钢琴伴奏的技术及时掩盖失误、调动演唱者与听众的情绪。一个好的声乐伴奏,一定具有很好的艺术控制力,不喧宾夺主,与声乐伴奏的默契配合,在更大程度上升华歌者的乐感表现和艺术发挥。
总之,乐感是良好演唱的重要基础,没有乐感的歌唱是乏味的,也是无法引起演唱者和听众共鸣,只有了解乐感的重要性,注重声音、动作、表现力等乐感的培养,才能在演唱中发挥自己声音的特点,游刃自如的表现情感,真实再现创作者的意图并升华,真正的做到“音由心生,人音合一”。
参考文献
[1]赵青.声乐探微[M].语文出版社,2002.
[2]余笃.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唱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喻宜萱.乐表演艺术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