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核心。在现实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本文将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寻生生互动的得与失。
一、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发有效的生生互动
在新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往往会根据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设计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复习,安排生生交流,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我出示如下表格,让学生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
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不困难,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后进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让很快就画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找2的倍数?怎样找5的倍数?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是一个复习,还给后进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补救机会。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后进生到全班进行交流,让这部分学生在新知学习之前得到一次展示交流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在快速正确地找出2、5的倍数后,我指着2和5公有的倍数抛出问题:“为什么这几个数既画‘△’,又画‘○’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新知引入水到渠成。
在引入环节的“生生互动”,可以使所有学生得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在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运用有效的生生互动
教学重、难点处的生生交流,既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又让学生轻松获得新知。教学重、难点,一般就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发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就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新知时,我首先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请动手拼一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这时,将感性的体验转化成理性的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小长方形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加深了对公倍数的理解。
在新知教学的重、难点处,“生生互动”能使理解力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快速直达主题;理解力一般的学生在理解力好的学生的影响下,能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也能跟上教学的进度。
三、在课堂意外生成处,实施有效的生生互动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小脑袋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不同的想法,一个个“意外”会不期而至。
一位教师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就没有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大家在交流用什么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预设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经过课前预习,教师预计会出现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也会出现用大数翻倍法。但在课堂上交流时,第一个学生就说用短除法,使得上课的教师一下就慌了:短除法并不是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怎么办?他为了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理念,便与这个学生聊起来“短除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的”“你会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还让学生讨论这个方法怎么样。这个“意外”使教师在后半节课非常被动,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因为学生并没有学过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知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位教师在这里纠缠的时间太长,这个“意外”的处理方法不妥,互动也没有价值。其实,这个“意外”只需对提出的学生给予肯定,轻轻带过就可以了,无需花费时间交流讨论。由此,教师也应认识到为学生服务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什么都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教师的智慧让课堂生成变得愈加美丽,使生生互动更加有效。
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生互动
新知教学后的巩固练习,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创设生生互动的机会,则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练习:“繁荣小学五(6)班同学去春游,可以正好分成5人一组,也可以正好分成8人一组。请大家猜猜这个班的学生可能有几人?猜想后,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时,瞎猜的学生根本讲不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只能乖乖的听同学说,有想法的讲给不会说的学生听,他们的成就感十足,正达到了“兵教兵”的目的。
在有效的生生互动中,学生是不会感到疲倦和不好意思的,他们感到好像是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思想吗?
(责编 蓝 天)
一、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发有效的生生互动
在新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往往会根据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设计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复习,安排生生交流,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我出示如下表格,让学生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
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不困难,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后进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让很快就画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找2的倍数?怎样找5的倍数?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是一个复习,还给后进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补救机会。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后进生到全班进行交流,让这部分学生在新知学习之前得到一次展示交流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在快速正确地找出2、5的倍数后,我指着2和5公有的倍数抛出问题:“为什么这几个数既画‘△’,又画‘○’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新知引入水到渠成。
在引入环节的“生生互动”,可以使所有学生得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在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运用有效的生生互动
教学重、难点处的生生交流,既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又让学生轻松获得新知。教学重、难点,一般就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发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就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新知时,我首先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请动手拼一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这时,将感性的体验转化成理性的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小长方形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加深了对公倍数的理解。
在新知教学的重、难点处,“生生互动”能使理解力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快速直达主题;理解力一般的学生在理解力好的学生的影响下,能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也能跟上教学的进度。
三、在课堂意外生成处,实施有效的生生互动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小脑袋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不同的想法,一个个“意外”会不期而至。
一位教师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就没有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大家在交流用什么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预设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经过课前预习,教师预计会出现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也会出现用大数翻倍法。但在课堂上交流时,第一个学生就说用短除法,使得上课的教师一下就慌了:短除法并不是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怎么办?他为了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理念,便与这个学生聊起来“短除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的”“你会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还让学生讨论这个方法怎么样。这个“意外”使教师在后半节课非常被动,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因为学生并没有学过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知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位教师在这里纠缠的时间太长,这个“意外”的处理方法不妥,互动也没有价值。其实,这个“意外”只需对提出的学生给予肯定,轻轻带过就可以了,无需花费时间交流讨论。由此,教师也应认识到为学生服务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什么都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教师的智慧让课堂生成变得愈加美丽,使生生互动更加有效。
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生互动
新知教学后的巩固练习,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创设生生互动的机会,则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练习:“繁荣小学五(6)班同学去春游,可以正好分成5人一组,也可以正好分成8人一组。请大家猜猜这个班的学生可能有几人?猜想后,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时,瞎猜的学生根本讲不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只能乖乖的听同学说,有想法的讲给不会说的学生听,他们的成就感十足,正达到了“兵教兵”的目的。
在有效的生生互动中,学生是不会感到疲倦和不好意思的,他们感到好像是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思想吗?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