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课堂中有效的生生互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核心。在现实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本文将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寻生生互动的得与失。
  一、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发有效的生生互动
  在新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往往会根据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设计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复习,安排生生交流,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我出示如下表格,让学生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
  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不困难,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后进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让很快就画好的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找2的倍数?怎样找5的倍数?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是一个复习,还给后进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补救机会。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后进生到全班进行交流,让这部分学生在新知学习之前得到一次展示交流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在快速正确地找出2、5的倍数后,我指着2和5公有的倍数抛出问题:“为什么这几个数既画‘△’,又画‘○’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新知引入水到渠成。
  在引入环节的“生生互动”,可以使所有学生得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在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运用有效的生生互动
  教学重、难点处的生生交流,既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又让学生轻松获得新知。教学重、难点,一般就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发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就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新知时,我首先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请动手拼一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这时,将感性的体验转化成理性的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小长方形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加深了对公倍数的理解。
  在新知教学的重、难点处,“生生互动”能使理解力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快速直达主题;理解力一般的学生在理解力好的学生的影响下,能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也能跟上教学的进度。
  三、在课堂意外生成处,实施有效的生生互动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小脑袋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不同的想法,一个个“意外”会不期而至。
  一位教师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就没有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大家在交流用什么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预设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经过课前预习,教师预计会出现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也会出现用大数翻倍法。但在课堂上交流时,第一个学生就说用短除法,使得上课的教师一下就慌了:短除法并不是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怎么办?他为了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理念,便与这个学生聊起来“短除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的”“你会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还让学生讨论这个方法怎么样。这个“意外”使教师在后半节课非常被动,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因为学生并没有学过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知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位教师在这里纠缠的时间太长,这个“意外”的处理方法不妥,互动也没有价值。其实,这个“意外”只需对提出的学生给予肯定,轻轻带过就可以了,无需花费时间交流讨论。由此,教师也应认识到为学生服务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什么都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教师的智慧让课堂生成变得愈加美丽,使生生互动更加有效。
  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生互动
  新知教学后的巩固练习,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创设生生互动的机会,则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练习:“繁荣小学五(6)班同学去春游,可以正好分成5人一组,也可以正好分成8人一组。请大家猜猜这个班的学生可能有几人?猜想后,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时,瞎猜的学生根本讲不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只能乖乖的听同学说,有想法的讲给不会说的学生听,他们的成就感十足,正达到了“兵教兵”的目的。
  在有效的生生互动中,学生是不会感到疲倦和不好意思的,他们感到好像是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思想吗?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图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对于此例题,《教师用书》中如是说:“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方法二,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现:千呼万唤终不现  呈现问题:把124面小红旗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学
期刊
最近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比赛前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遭遇了“冷场”。课后,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在第二次教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  师:你是怎么
期刊
一直以来,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得出结论。但是从后续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还是经常遗忘“”,究其原因:(1)学生对于“等底等高”理解不透彻;(2)学生的操作实验都是教师安排的,没有产生认知需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对“圆锥的体积”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现场回放:  1.复习“平面图形中的等底等高”,为迁移做准备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两个平面图形。(在黑板上画一个长
期刊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卢梭有句至理名言:“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
期刊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体现素养,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徐斌老师在他的无痕教育世界里,如何关注细节,如何通过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渗透数学思想作一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实践作一参考。  一、细节让
期刊
数学教师的能力,一般关注课堂教学能力。实际上,数学题的命题能力也是我们教师很重要的基本功。好的数学题,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和情感,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设计好的数学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编题时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及差异  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编题时既要考虑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找准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合格水平,使多
期刊
一节课开始的铺垫导入,为的是唤醒学生已有认知,搭建通向新知的跳板,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的生长点。它虽然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但历久弥新,不但能振奋学生情绪,使后续教学更加的跌宕和精彩,而且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最熟悉的开始,设计铺垫导入环节,促使高效学习。  一、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教材安排
期刊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
期刊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是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学生安排的一道习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连续自然数”。生1回答:“像2、3、4……这样的数是连续自然数。”生2回答:“像10、11、12、13、14……这样的数也是连续自然数。”学生的回答说明已理解“连续自然数”的意义,我让学生观察这些连续自然数有什么特点。生3回答:“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我又追问:“你能求出这几
期刊
符号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理解符号感,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符号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下面撷取“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加以解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感悟。  教学片断一:唤醒经验——感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吗?  生:它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标志。  师:没错,谈到体育,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8月8日在我国北京举行——(29届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