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晶是谁
“我是一个随时都会死掉的人。”司晶老师这样介绍她自己。
她9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全身瘫痪,只有一只左手健全。她历经70余次大小手术,现在仍依靠着体内的3根钢棍和5根钢丝支撑身躯,但她的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她在贫穷落后的东北农村长大,饱受歧视、欺凌和折磨,但她没有沉沦,而把这些作为体味人生真谛的宝贵财富。她17岁才开始认字,但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她的著作《拯救青春》、《拉自己一把》等影响了无数的人。
20多年来,她演讲400多场,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帮助成千上万孩子摆脱了厌学、叛逆、早恋、网瘾等青春期困惑。2004年,她在北京开设了“司晶学堂”,通过讲课、训练营等形式,不仅帮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家长们深受教育。
司晶怎样镇住那些“问题少年”
和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一样,很多“问题少年”被送来以后很快也被司老师“镇住了”。不同的是,司老师的“杀手锏”不是严明的纪律,也不是高超的武功,而是“现场突破”。
所谓“现场突破”,其实也不过是几句普通的对话。但是,这对话却像有一种穿透力,直指那些“问题少年”心灵的最痛处,让他们猛然一惊,觉得司老师“真神”,能够把自己看穿。司老师说,他们在“一惊”的同时,已经开始思考、开始转变了。
司晶告诉我们的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坏孩子’。”
如果要说“问题少年”,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少年都有问题,所谓完完全全的“好孩子”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的。
人是怎么“变坏”的?完全是因为后天受到了不良影响吗?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曾经看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人抱在怀里,手里拿着棒棒糖,别人要拿,他马上做出了“不给”的动作,但对别人手里的东西,他又伸出手去抢。我在想,这么小的孩子,环境还不可能对他施加影响,但他表现出的这种“自私”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只有一个答案:与生俱来的秉性。
我强调“人格教育”。人格中有优势,比如责任、宽容、真诚、勤劳等,这些优良品质帮助我们成功;同时也有劣势,比如自私、狭隘、虚伪、懒惰……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根源。
我们不妨自己照一照镜子,对照一下,挖掘一下,看看你身上的这些优势和劣势在生活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看看这些优势和劣势都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问题。
知道我们身上有人格的劣势,并不代表你可以为自己的坏毛病找借口,而恰恰相反。我们常常找借口,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家长,推给社会。不对,环境只是一个方面,你不能选择环境,但你自己能选择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这个能力。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坏”,同样也能够“变好”,就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改变。”
在我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他们都是孩子。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他们普遍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无助”,就意味着他们希望“有助”。
没有一个人在颓废和堕落的时候会感到快乐,会有激情,会有自信,会有力量,这时候他们潜意识里是渴望得到改变的。那么为什么有人还会拒绝改变?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所以采取各种办法来逃避。他仿佛被笼罩在黑色的雾里,感觉这世界完全是黑色的,误认为这雾是城墙,是铜墙铁壁,是冲不出去的,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声音在叫他,他都说,我没办法,我出不去,你最好别叫,我宁愿在这里寻求刺激,打发日子。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把手伸进来,把他拼命往外一拉,他看到外面阳光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这只是一团雾,一脚踏出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地。
司晶“现场突破”晨尘
我们把晨尘的来信拿给司老师看。晨尘,如果你在读我们的杂志,请听听司老师对你说些什么——
读了你的信,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你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女孩。你说到你的从前,但其实你的学习目的一直就很不明确,你只是在为了奖状和家长的赞许在学习。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后来,你说一切都变了。但我想告诉你,一切都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因为学习再好的学生,也有低谷的时候。如果你能坚定“我不能变”,那么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可惜,你不知道你的学习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所以一旦失去了别人的夸奖,你就没有力量了。
你认为你以前是个“好孩子”,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认同仅仅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上,十分虚弱,别人的一个眼光的变化都会让你敏感,引起你对自己的怀疑。你说你现在“心如止水”,好像自己已经不在乎了,但我敢肯定地说,你其实还是蛮在乎的,否则你不会写这封信。
于是你把责任推给了别人,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如果你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将来的路,真的就不知道会通向何方了。
晨尘,我要对你说的是:相信自己,重整旗鼓!一个有勇气“学坏”的孩子,他的力量是很大的。敢于“学坏”是要有点胆量的,你既然有勇气“学坏”,就一定有力量改好。
“我是一个随时都会死掉的人。”司晶老师这样介绍她自己。
她9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全身瘫痪,只有一只左手健全。她历经70余次大小手术,现在仍依靠着体内的3根钢棍和5根钢丝支撑身躯,但她的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她在贫穷落后的东北农村长大,饱受歧视、欺凌和折磨,但她没有沉沦,而把这些作为体味人生真谛的宝贵财富。她17岁才开始认字,但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她的著作《拯救青春》、《拉自己一把》等影响了无数的人。
20多年来,她演讲400多场,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帮助成千上万孩子摆脱了厌学、叛逆、早恋、网瘾等青春期困惑。2004年,她在北京开设了“司晶学堂”,通过讲课、训练营等形式,不仅帮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家长们深受教育。
司晶怎样镇住那些“问题少年”
和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一样,很多“问题少年”被送来以后很快也被司老师“镇住了”。不同的是,司老师的“杀手锏”不是严明的纪律,也不是高超的武功,而是“现场突破”。
所谓“现场突破”,其实也不过是几句普通的对话。但是,这对话却像有一种穿透力,直指那些“问题少年”心灵的最痛处,让他们猛然一惊,觉得司老师“真神”,能够把自己看穿。司老师说,他们在“一惊”的同时,已经开始思考、开始转变了。
司晶告诉我们的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坏孩子’。”
如果要说“问题少年”,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少年都有问题,所谓完完全全的“好孩子”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的。
人是怎么“变坏”的?完全是因为后天受到了不良影响吗?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曾经看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人抱在怀里,手里拿着棒棒糖,别人要拿,他马上做出了“不给”的动作,但对别人手里的东西,他又伸出手去抢。我在想,这么小的孩子,环境还不可能对他施加影响,但他表现出的这种“自私”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只有一个答案:与生俱来的秉性。
我强调“人格教育”。人格中有优势,比如责任、宽容、真诚、勤劳等,这些优良品质帮助我们成功;同时也有劣势,比如自私、狭隘、虚伪、懒惰……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根源。
我们不妨自己照一照镜子,对照一下,挖掘一下,看看你身上的这些优势和劣势在生活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看看这些优势和劣势都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问题。
知道我们身上有人格的劣势,并不代表你可以为自己的坏毛病找借口,而恰恰相反。我们常常找借口,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家长,推给社会。不对,环境只是一个方面,你不能选择环境,但你自己能选择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这个能力。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坏”,同样也能够“变好”,就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改变。”
在我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他们都是孩子。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他们普遍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无助”,就意味着他们希望“有助”。
没有一个人在颓废和堕落的时候会感到快乐,会有激情,会有自信,会有力量,这时候他们潜意识里是渴望得到改变的。那么为什么有人还会拒绝改变?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所以采取各种办法来逃避。他仿佛被笼罩在黑色的雾里,感觉这世界完全是黑色的,误认为这雾是城墙,是铜墙铁壁,是冲不出去的,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声音在叫他,他都说,我没办法,我出不去,你最好别叫,我宁愿在这里寻求刺激,打发日子。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把手伸进来,把他拼命往外一拉,他看到外面阳光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这只是一团雾,一脚踏出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地。
司晶“现场突破”晨尘
我们把晨尘的来信拿给司老师看。晨尘,如果你在读我们的杂志,请听听司老师对你说些什么——
读了你的信,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你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女孩。你说到你的从前,但其实你的学习目的一直就很不明确,你只是在为了奖状和家长的赞许在学习。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后来,你说一切都变了。但我想告诉你,一切都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因为学习再好的学生,也有低谷的时候。如果你能坚定“我不能变”,那么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可惜,你不知道你的学习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所以一旦失去了别人的夸奖,你就没有力量了。
你认为你以前是个“好孩子”,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认同仅仅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上,十分虚弱,别人的一个眼光的变化都会让你敏感,引起你对自己的怀疑。你说你现在“心如止水”,好像自己已经不在乎了,但我敢肯定地说,你其实还是蛮在乎的,否则你不会写这封信。
于是你把责任推给了别人,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如果你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将来的路,真的就不知道会通向何方了。
晨尘,我要对你说的是:相信自己,重整旗鼓!一个有勇气“学坏”的孩子,他的力量是很大的。敢于“学坏”是要有点胆量的,你既然有勇气“学坏”,就一定有力量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