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坏孩子”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晶是谁
  
  “我是一个随时都会死掉的人。”司晶老师这样介绍她自己。
  她9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全身瘫痪,只有一只左手健全。她历经70余次大小手术,现在仍依靠着体内的3根钢棍和5根钢丝支撑身躯,但她的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她在贫穷落后的东北农村长大,饱受歧视、欺凌和折磨,但她没有沉沦,而把这些作为体味人生真谛的宝贵财富。她17岁才开始认字,但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她的著作《拯救青春》、《拉自己一把》等影响了无数的人。
  20多年来,她演讲400多场,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帮助成千上万孩子摆脱了厌学、叛逆、早恋、网瘾等青春期困惑。2004年,她在北京开设了“司晶学堂”,通过讲课、训练营等形式,不仅帮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家长们深受教育。
  
  司晶怎样镇住那些“问题少年”
  
  和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一样,很多“问题少年”被送来以后很快也被司老师“镇住了”。不同的是,司老师的“杀手锏”不是严明的纪律,也不是高超的武功,而是“现场突破”。
  所谓“现场突破”,其实也不过是几句普通的对话。但是,这对话却像有一种穿透力,直指那些“问题少年”心灵的最痛处,让他们猛然一惊,觉得司老师“真神”,能够把自己看穿。司老师说,他们在“一惊”的同时,已经开始思考、开始转变了。
  
  司晶告诉我们的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坏孩子’。”
  如果要说“问题少年”,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少年都有问题,所谓完完全全的“好孩子”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的。
  人是怎么“变坏”的?完全是因为后天受到了不良影响吗?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曾经看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人抱在怀里,手里拿着棒棒糖,别人要拿,他马上做出了“不给”的动作,但对别人手里的东西,他又伸出手去抢。我在想,这么小的孩子,环境还不可能对他施加影响,但他表现出的这种“自私”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只有一个答案:与生俱来的秉性。
  我强调“人格教育”。人格中有优势,比如责任、宽容、真诚、勤劳等,这些优良品质帮助我们成功;同时也有劣势,比如自私、狭隘、虚伪、懒惰……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根源。
  我们不妨自己照一照镜子,对照一下,挖掘一下,看看你身上的这些优势和劣势在生活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看看这些优势和劣势都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问题。
  知道我们身上有人格的劣势,并不代表你可以为自己的坏毛病找借口,而恰恰相反。我们常常找借口,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家长,推给社会。不对,环境只是一个方面,你不能选择环境,但你自己能选择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这个能力。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坏”,同样也能够“变好”,就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改变。”
  在我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他们都是孩子。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他们普遍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无助”,就意味着他们希望“有助”。
  没有一个人在颓废和堕落的时候会感到快乐,会有激情,会有自信,会有力量,这时候他们潜意识里是渴望得到改变的。那么为什么有人还会拒绝改变?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所以采取各种办法来逃避。他仿佛被笼罩在黑色的雾里,感觉这世界完全是黑色的,误认为这雾是城墙,是铜墙铁壁,是冲不出去的,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声音在叫他,他都说,我没办法,我出不去,你最好别叫,我宁愿在这里寻求刺激,打发日子。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把手伸进来,把他拼命往外一拉,他看到外面阳光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这只是一团雾,一脚踏出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地。
  
  司晶“现场突破”晨尘
  
  我们把晨尘的来信拿给司老师看。晨尘,如果你在读我们的杂志,请听听司老师对你说些什么——
  读了你的信,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你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女孩。你说到你的从前,但其实你的学习目的一直就很不明确,你只是在为了奖状和家长的赞许在学习。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后来,你说一切都变了。但我想告诉你,一切都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因为学习再好的学生,也有低谷的时候。如果你能坚定“我不能变”,那么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可惜,你不知道你的学习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所以一旦失去了别人的夸奖,你就没有力量了。
  你认为你以前是个“好孩子”,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认同仅仅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上,十分虚弱,别人的一个眼光的变化都会让你敏感,引起你对自己的怀疑。你说你现在“心如止水”,好像自己已经不在乎了,但我敢肯定地说,你其实还是蛮在乎的,否则你不会写这封信。
  于是你把责任推给了别人,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如果你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将来的路,真的就不知道会通向何方了。
  晨尘,我要对你说的是:相信自己,重整旗鼓!一个有勇气“学坏”的孩子,他的力量是很大的。敢于“学坏”是要有点胆量的,你既然有勇气“学坏”,就一定有力量改好。
其他文献
在放暑假前,我了解到剑桥核心班的同学们正在组织主题为“我的寻找之旅”的暑期支教活动,辅导小学生们开展暑假兴趣活动,从小想做“老师”的我报名参加了。经过分工,我成为教英语歌曲的老师。  暑假第一天,我们换上镇海中学义工的文化衫,来到镇海涨鉴碶社区的活动中心,参加假期支教活动开营式。  到了会场,那场面把我吓了一跳,不大的一间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地站了百来号小朋友。仪式很隆重,加上看到周围小朋友热切的眼神
看了你的信,感觉你的梦很美,应该说,你处理得也很不错。你既没有任其发展成“早恋”,也没有因此影响或伤害任何人,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学习的动力,这种处理方式很不错。只是现在,你的美好的秘密没有能如你所期望的那样,永远保留在内心深处,而是让你有一种被推到了舞台上的尴尬感觉。  可以想象,当一个雪藏的秘密被曝光,你的心里有多么难受,如同那美丽晶莹的冰晶在众人的目光下化成了一滩水。那是你所不愿看到的。 
【摘 要】绘本又称“图画书”,是一种运用一组连续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的图书形式。而“绘本创意教学”则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的,创造性地将绘本引入语文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创意地教绘本。本文通过探索绘本的教学价值及创意读写的策略,让绘本与低年级课堂有效结合,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其多元智能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绘本 创意读写 策略探究  近几年绘本热度不断提升,作品层出
上一次周老师提出“不怕火的纸”的实验后,班里掀起“玩火”热潮,也让周老师高兴之余一再提醒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这不,这段时间他来教室时总不忘拎两瓶纯净水,以备“不时之需”——水能灭火嘛。  可是,周老师又想出新花样来了。这一次,他又给同学们出了新的难题:有没有人能用水生出火来?“啊?您说的是普通的水?”大家都惊呆了,不相信地问道。“那是必须的,”周老师晃了晃手中的纯净水,“就是普通的纯净水。”“还有
我是一个初二女生,长得还算清秀,成绩也不错,是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喜爱与放心的孩子。我的人缘很好,时不时地会有新朋友走进我的世界。  初一时,我和雨成了好朋友,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有趣的男孩,也喜欢学习,成绩和我不分伯仲,每次考试不是我比他高一点儿,就是他比我高一点儿。为此,我们曾经争得天昏地暗。后来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与其争得身心疲惫,不如握手言和,将年级段的冠亚军宝座牢牢占据,让别班同学插不进来
近一段时间来最热的一个文化现象,如你所知,就是所谓“于丹热”——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开讲“《论语》心得”,结果迅速“走红”,她的书也成了畅销书。  正当于教授乘胜追击开讲“《庄子》心得”时,忽然有十位博士站出来联名反对她,主要的理由是说于丹把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庸俗化了,有误导大众之嫌。也有人站出来为于丹说话,称她让经典走近了大众。“至少,和传统文化疏离多年
35亿年前,当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在大洋底部四处爬行时,生命就开始了漫长的进化里程。有的生物经受不住生存环境的考验灭绝了,有的生物则不断进化演变,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神奇的生物进化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物种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揭开了生物进化的秘密。达尔文22岁时便开始乘船环游地球。他把收集到的生物化石和一些活着的生物带上了船,这引起了船长的不满。
几乎所有杭州人都知道安峰,更多的人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阿六头”,因为在电视上主持“阿六头说新闻”节目,他自己成了2004年“杭州十大新闻人物”。再往前,1992年,还叫金一峰的安峰以一个电工加初中毕业生的身份,报考电台主持人并取得成功。再往前,1985年,金一峰同学拿着初中毕业证,走进杭州半山电厂成为一名电工。再往前……   恰同学少年  我又走过解放街,走向皮市巷,小巷深处,藏着我的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学习性评价理论的内涵,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从构建学历案、设置学程、设定评价标准等方面,将多维化的评价活动嵌入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探索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
读着你的来信,深深地感受到你内心的矛盾,也感触到你内心的那份思考。你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你在寻找你所生活的世界的规则。在你的理想中,世界上应该只有一种规则,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这一规则,应当受到肯定与鼓励,违反了这一规则,就应当受到惩罚,遭到排斥。让你矛盾的是,你的现实世界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更让你迷茫的是,每一种规则之下,似乎都有人受到肯定,亦都有人遭到排斥。正如你所分析的,在“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