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若干疑问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王湛同志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积累更多更新的经验。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学者、教育专家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解析,并重新构建。我认为:教育和其它行业一样,也是在不断更新,不断改变的,所以,做为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已经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育必须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创新教育,逐步灌输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与邓小平同志早期提出的“三个面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方方面面的观点、思想在各省、市级的新课标培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许多,但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一轮高中化学的教学循环后,有几个疑惑在这里提出来,愿意和各位课程实施者共同探讨。
  
  问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性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省考试中心)明确提出: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掌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等)
  (1) 掌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人教版教材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必修1,是为了首先从内容上给学生一个易学易懂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和其他一些兄弟学校经过研讨,大家普遍认为在教学中,都发现这部分知识不够系统,如果只停留于课本知识的话,不能够给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地知识框架。比如,在《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首先重点探究金属钠的性质之后,继续探究铝和铁的性质,由于铁与水的探究实验在学生分组中成功率不高,所以同学们总是误以为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并且较难纠正。笔者认为是否能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课后评价,可以以实验探究、评价测试或者课堂讨论等形式出现;再如,在《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中,氯气无论是在基本性质,还是与基本理论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合的应用,都体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已经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首先是制备、然后除杂、之后收集,最后尾气吸收,但必修1对氯气的制备只字未提,这让学生很不适应,几乎有一半的同学课下都会问到“氯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个问题,所以建议能否适当增加一个课后作业,通过查阅书籍或浏览互联网来自己找到这个答案,经过我们实践后,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一个小改进;还有在必修1学习浓硫酸、浓硝酸这部分后,我们发现在高三复习时,学生总是将稀硫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再加上初中学过的盐酸,就更加混乱。我认为原因有几个:一是工业三大强酸本身性质就相似,二是教材安排课后训练不够,没有与氧化还原反应相联系,三也是最主要的,当我们进行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课时已经严重不足了,这也是我下面马上提到的问题。
  
  问题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高中生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是:两个必修模块为4学分,一个选修模块2个学分,也就是说化学科必须要完成6个学分的学习并且成绩合格。一般地,我们会在高一修完化学1、化学2这一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市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模块抽考,也一般在高一就进行完毕。同时教育部又规定高中化学的周课时数为2,这样,我们在高一的学习中,虽然在开课前,已经根据课时数制定好教学计划,但往往会顾此失彼,一方面想扎实学生的双基,但另一方面却往往被教学计划拖着走,因此每个模块的最后几节课,总是草草结束新课,就要迎接模块考试了。等到我们进入高二,开始学习选修模块时,却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选修1的“化学与生活”知识有近三分之一竟然与化学2的有机化学知识大概重复,而且这时候的课时又大大地剩余下来,造成了课时的拖沓,学生又“不够吃”了。本人认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化学2的有机化学知识放在高二选修1模块中学习,这样不仅可缓解高一导致的课时严重不足问题,而且还可与“STS”教学案例相辅相承,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问题三:化学实验的兴趣
  
  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在涉及的内容专题中,“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依次降低的排序是: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基本原理﹥化学计算。这一结论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是喜欢化学实验,这些学生大部分也是高考化学专业考生的佼佼者。但遗憾的是考试说明规定:选修6《化学实验》模块不属于高考的必考内容,毫无疑问,这部分实验也会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匆匆带过;其次还有较多的同学对有机化学基础特别感兴趣,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有机化学基础在整个国民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只属于高考的选考内容,这与它的地位作用是不相印衬的,希望能考虑高考有机化学部分的权重,也许那样才更加符合提高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公民素养的要求。
  
  问题四:选修模块的取舍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同时对普通高考的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化学X科的必考内容包括必修1、必修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这三个模块,经历了2007年普通高考的广大师生,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单纯从以上三个模块着手复习的话,那结果恐怕是让人很担心的。我们也从本区内的其他十余家学校了解到,X科的复习基本囊括全部八个模块的内容,而且缺一不可。当然在复习中也对比了新旧教材的不同点。就是在高考前的几个月,考试说明没有颁布前,我们还在为是否复习“晶体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分子的手性问题”而犹豫不决,因为在若干次的高考交流会上,似乎各家的说法都有道理,又不得不听,旧的内容不得不复习,那是因为新高考改革是一定的,但为了有一定的连续性,可能不会大改,现在不是流行“稳中求变”的说法吗?新的内容也不得不深究,那是因为既然是新内容,就肯定会有新的体现,否则怎么能叫“课程改革”?这些问题的根缘应该来自于《考试说明》的姗姗来迟,2007年高考业已尘埃落定,做为高考的先行者,我们马上又迎来了08年高考备考。由猜测到实施,也许改革本来就是这样的,必定要经历一些曲折,才能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另外,我们还对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也产生一些疑惑,考试说明提出“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前提就必须对电解质这几个概念彻底理解,但我们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介绍。我认为诸如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原理,最好还是能回到高中化学的课本中来,因为我们毕竟是以人教版教材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依据的。
  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素质,全面提高公民素养,献出自己的绵力。
其他文献
介绍了透平膨胀机专用智能转速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其运行效果。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tachometer for turboexpander are introduced.
10月15日上午,鹿城区科技局组织全体人员观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一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全体同志认真观看并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
2011年6月17日,温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概述了用于低温介质的液位计种类、测量方法及其原理。介绍了一种用于液氮液位测量的碳膜电阻液位计。根据通以恒定电流的碳膜电阻在气液两相中会出现电阻值的差异,采用桥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八项任务之一,从根本原则、重要意义、指导方针、战略布局、总体目标、机制建设等方面作出专门部署,为加强和改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WTO 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国力的提高,其基础在于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主要取决于科研基础和科技
6月3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建材行业科技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建材工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推进“由大变强”战略的关键阶段
日本工业技术院计量研究所等机构开发出激光跟踪式三维座标测量系统。可充分发 Jap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etrolog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o develo
埃里克·埃里克森是人类发展的一位先驱。他认为,孩子从2岁~6岁之间,会经历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称之为“主动与内疚”。对于主动性较弱的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后会难以面对生活的挑战,总觉得有种挥之不去的内疚感,并且会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做的不够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相同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对于低龄的孩子两位妈妈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早晨,丽丽的妈妈带她到附近的公园玩,丽丽刚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