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访人以走访形式请求县级以上党政负责人解决问题,此举与古代直诉制度大同小异。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党政机关适用直诉制度之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信访;直诉制度;制度完善
一、直诉制度的概述
(一)直诉制度的概念。直诉的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至于何时产生,笔者查阅了诸多相关资料,无从考证。敢肯定的是“直诉”一词是学者在研究这一制度时依其性质给予命名。关于其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直诉制度是我国古代理冤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直诉制度不仅是理冤制度还包括控告等内容。由此观之,直诉拥有理冤的功能,毋庸置疑。究竟何为直诉?依笔者见解,直诉制度是指有冤情的自然人,且案情重大,地方申冤无助后,以求于最高统治者,由官方处理的一种特殊制度。
(二)直诉制度的起源。从《史记·孝文本纪》《管子·桓公问》《淮南子·汜论训》等史书来看,我国直诉制度起源于尧舜禹时期的“谏豉”“谤木”“进善之旌”制度。文字记载“路鼓”“肺石”制度初见于《周礼》。
(三)直诉制度的沿革。作为中国一种特殊的诉讼制度,始于尧舜禹时期直至清末法制改革而退出历史舞台,曾活跃于唐宋朝代,历经了几千年。直诉制度的初创、确立、践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臻完善。从尧舜禹时期的“谏豉”“谤木”“进善之旌”制度,演变为西周的“路鼓”“肺石”。西晋将“路鼓”改称“登闻鼓”。汉朝在史前原有制度上增设“诣阙上书”。隋唐时期直诉制度高度发展,存在五种方式,分别为“邀车驾”“挝登闻鼓”“立肺石”“上表”“投匦状”。明清时期增设“叫诉冤枉”。其中“登闻鼓”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不过当中操作方式有些变化。
二、直诉制度适用现状
(一)F市概况。F市系县级市,沿海城市。市辖区18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0858,其中畲族人口73000(2017年统计年鉴),几占总人口10.8%。畲族人口位居全国前列。
(二)直诉制度适用现状。笔者就读的高中学校与市政府毗邻,隔扆山相背。学校在山顶,坐南朝北。市政府在山下,向南。市委大楼位于政府西侧,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东北边而立。政府门前道路是笔者上学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偶尔看到百姓在政府门口信访的一幕,但未曾看到工作人员接访,只见警察和政府保安维护秩序。不过未见接访,并不代表没有接访,也许路过时信访伊始,或者信访人代表与接访人正值面谈。就笔者而言,笔者被第一中学录取时,由于学校欲把新生安排到位于郊区的新校区上课,学生家长担心学生无法适应,于是集体信访,最终政府决定新生仍留在旧校区就学。2018年暑假期间,政府决定其他学校高中部入驻旧校区,学生家长依然集体信访。不过,此次是否圆家长们的梦,是未知数。按照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接访的主要工作部门是信访局,然而,百姓却径直找市委书记或市长,其形式与古代直诉制度存在共通之处,百姓直奔领导,希望通过反映能得到领导的帮助。经过調研得知,信访接待日定为每月15日早上。偶数月由书记接待。逢单月由市长接待,场所设于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信访当日登记,接待依序进行,接待时间为8-12时。与书记、市长面谈的信访人代表限于5人以内。另外每周一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由其他领导干部接待。
三、直诉制度适用不足
(一)信访不方便。1.接待日每月一次,缺乏灵活性。接近15日欲信访倒好,时日不长,若接待日过后,申冤路还很漫长,此谓远水解不了近渴,无形中给信访人带来不便。最让人伤神的是苦苦等到第15日,恰逢忙于急事,错过接待日,又得熬到来月第15日,过了这个村没那个店。2.对于乡村百姓来说鞭长莫及。辖区乡村距县城远近不同,近的甭说,远的进城可不简单。居住偏远农村的百姓于接待日前夕必须到位,否则过期不候,这样一定耗费精力和物力。3.接待日因时间问题无法安排接待,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有些百姓即便参与接待日,如果登记殿后,难免因信访人太多,则截止下班时依然存在有些信访人没有受接待的情形。从走访中了解到,若信访人于接待日未被接待,可能导致民怨鼎沸,甚至激发不和谐场面。
(二)接待方式单一。接待日每月仅此一次而已。对于信访人来说希望增加次数,然而党政负责人时间有限,不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接待,这是平衡工作的缘故,此即凸显了矛盾的原因。面对面沟通应该是信访的最佳方式,尽管《信访条例》规定信访渠道巨多,然而其他形式不尽人意,接待方式单一,不利于信访活动。
(三)接待室面积太小。目前,F市接待日所使用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室(与中小学校教室面积一致),因容纳人数有限,一旦遇到集体信访时很难应对。《信访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共同信访人推选代表5人以内”,实践中集体信访也是代表参与面谈,弊端可见。群体性事件,利害关系涉及面广,相应的信访人亦多,如果仅让信访人代表与接访人面谈,其他信访人在外等待代表的传达,不易舒缓情绪。
四、直诉制度适用完善建议
(一)使用微信视频接访。时下智能手机使用者众多。相应的微信也成为交易、沟通的主流。每月设一次接访日,过于机械,有短板。为了方便信访人,尤其农村的信访人。笔者认为,党委、政府公开微信号,让信访人将信访诉求形成文字,事先通过微信上传给党委、政府,然后由党委、政府深入了解诉求问题的原委,于几个工作日内,由党政负责人通过微信视频方式与信访人进行面谈。这种方式不但方便信访人,而且减少信访人的时间、财力成本,同时党政负责人既能有效合理利用时间,又能有效解决信访事项,一举两得,做到没有死角。
(二)缩短答复期限。《信访条例》第33条规定:“60日内办结信访事项,复杂的90日时限”。调研后分析,上述时间偏长。因为人的心态基本一致,都希望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等待期间,信访人可能因彷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对立方可能变相地给信访人添麻烦。而且有可能时间一延长,证据毁灭,不利于解决问题,最终受害的还是信访人。为此,笔者认为,答复时长应为受理后3日之内,比较科学合理,更能说服信访人。
(三)设置容纳几百人的大面积接待室。官方应设置大、小接待室。大面积接待室能容纳几百人,小面积接待室则可以小到10来平方米。选用接待室因信访人数而定。一旦百姓集体信访,如果接待室能容纳几百人,让集体信访人列席,然后接访人有条不紊地解答,有利于平息信访人的情绪,显得更加科学。从人的心理分析,如果仅让信访人代表参与面谈,其他人在室外等候,天气好还可以,恰逢下雨或太阳暴晒,让信访人守在露天,似乎人的情绪更加急躁,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信访弥补了司法救济的短板,为民解决了不少困惑,利于社会。由于百姓的“清官情节”使然,一有问题百姓动辄产生找县级以上党政负责人的念头。接待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到既方便信访人,又能神速地解决信访事项,以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安玉.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4(2).
[2]何敏,汪世荣.清代刑事投诉制度研究[J].法律科学,1994 (1).
[3]张琳婧.中国古代的直诉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3).
【关键词】信访;直诉制度;制度完善
一、直诉制度的概述
(一)直诉制度的概念。直诉的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至于何时产生,笔者查阅了诸多相关资料,无从考证。敢肯定的是“直诉”一词是学者在研究这一制度时依其性质给予命名。关于其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直诉制度是我国古代理冤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直诉制度不仅是理冤制度还包括控告等内容。由此观之,直诉拥有理冤的功能,毋庸置疑。究竟何为直诉?依笔者见解,直诉制度是指有冤情的自然人,且案情重大,地方申冤无助后,以求于最高统治者,由官方处理的一种特殊制度。
(二)直诉制度的起源。从《史记·孝文本纪》《管子·桓公问》《淮南子·汜论训》等史书来看,我国直诉制度起源于尧舜禹时期的“谏豉”“谤木”“进善之旌”制度。文字记载“路鼓”“肺石”制度初见于《周礼》。
(三)直诉制度的沿革。作为中国一种特殊的诉讼制度,始于尧舜禹时期直至清末法制改革而退出历史舞台,曾活跃于唐宋朝代,历经了几千年。直诉制度的初创、确立、践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臻完善。从尧舜禹时期的“谏豉”“谤木”“进善之旌”制度,演变为西周的“路鼓”“肺石”。西晋将“路鼓”改称“登闻鼓”。汉朝在史前原有制度上增设“诣阙上书”。隋唐时期直诉制度高度发展,存在五种方式,分别为“邀车驾”“挝登闻鼓”“立肺石”“上表”“投匦状”。明清时期增设“叫诉冤枉”。其中“登闻鼓”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不过当中操作方式有些变化。
二、直诉制度适用现状
(一)F市概况。F市系县级市,沿海城市。市辖区18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0858,其中畲族人口73000(2017年统计年鉴),几占总人口10.8%。畲族人口位居全国前列。
(二)直诉制度适用现状。笔者就读的高中学校与市政府毗邻,隔扆山相背。学校在山顶,坐南朝北。市政府在山下,向南。市委大楼位于政府西侧,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东北边而立。政府门前道路是笔者上学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偶尔看到百姓在政府门口信访的一幕,但未曾看到工作人员接访,只见警察和政府保安维护秩序。不过未见接访,并不代表没有接访,也许路过时信访伊始,或者信访人代表与接访人正值面谈。就笔者而言,笔者被第一中学录取时,由于学校欲把新生安排到位于郊区的新校区上课,学生家长担心学生无法适应,于是集体信访,最终政府决定新生仍留在旧校区就学。2018年暑假期间,政府决定其他学校高中部入驻旧校区,学生家长依然集体信访。不过,此次是否圆家长们的梦,是未知数。按照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接访的主要工作部门是信访局,然而,百姓却径直找市委书记或市长,其形式与古代直诉制度存在共通之处,百姓直奔领导,希望通过反映能得到领导的帮助。经过調研得知,信访接待日定为每月15日早上。偶数月由书记接待。逢单月由市长接待,场所设于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信访当日登记,接待依序进行,接待时间为8-12时。与书记、市长面谈的信访人代表限于5人以内。另外每周一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由其他领导干部接待。
三、直诉制度适用不足
(一)信访不方便。1.接待日每月一次,缺乏灵活性。接近15日欲信访倒好,时日不长,若接待日过后,申冤路还很漫长,此谓远水解不了近渴,无形中给信访人带来不便。最让人伤神的是苦苦等到第15日,恰逢忙于急事,错过接待日,又得熬到来月第15日,过了这个村没那个店。2.对于乡村百姓来说鞭长莫及。辖区乡村距县城远近不同,近的甭说,远的进城可不简单。居住偏远农村的百姓于接待日前夕必须到位,否则过期不候,这样一定耗费精力和物力。3.接待日因时间问题无法安排接待,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有些百姓即便参与接待日,如果登记殿后,难免因信访人太多,则截止下班时依然存在有些信访人没有受接待的情形。从走访中了解到,若信访人于接待日未被接待,可能导致民怨鼎沸,甚至激发不和谐场面。
(二)接待方式单一。接待日每月仅此一次而已。对于信访人来说希望增加次数,然而党政负责人时间有限,不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接待,这是平衡工作的缘故,此即凸显了矛盾的原因。面对面沟通应该是信访的最佳方式,尽管《信访条例》规定信访渠道巨多,然而其他形式不尽人意,接待方式单一,不利于信访活动。
(三)接待室面积太小。目前,F市接待日所使用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室(与中小学校教室面积一致),因容纳人数有限,一旦遇到集体信访时很难应对。《信访条例》第18条第2款规定“共同信访人推选代表5人以内”,实践中集体信访也是代表参与面谈,弊端可见。群体性事件,利害关系涉及面广,相应的信访人亦多,如果仅让信访人代表与接访人面谈,其他信访人在外等待代表的传达,不易舒缓情绪。
四、直诉制度适用完善建议
(一)使用微信视频接访。时下智能手机使用者众多。相应的微信也成为交易、沟通的主流。每月设一次接访日,过于机械,有短板。为了方便信访人,尤其农村的信访人。笔者认为,党委、政府公开微信号,让信访人将信访诉求形成文字,事先通过微信上传给党委、政府,然后由党委、政府深入了解诉求问题的原委,于几个工作日内,由党政负责人通过微信视频方式与信访人进行面谈。这种方式不但方便信访人,而且减少信访人的时间、财力成本,同时党政负责人既能有效合理利用时间,又能有效解决信访事项,一举两得,做到没有死角。
(二)缩短答复期限。《信访条例》第33条规定:“60日内办结信访事项,复杂的90日时限”。调研后分析,上述时间偏长。因为人的心态基本一致,都希望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等待期间,信访人可能因彷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对立方可能变相地给信访人添麻烦。而且有可能时间一延长,证据毁灭,不利于解决问题,最终受害的还是信访人。为此,笔者认为,答复时长应为受理后3日之内,比较科学合理,更能说服信访人。
(三)设置容纳几百人的大面积接待室。官方应设置大、小接待室。大面积接待室能容纳几百人,小面积接待室则可以小到10来平方米。选用接待室因信访人数而定。一旦百姓集体信访,如果接待室能容纳几百人,让集体信访人列席,然后接访人有条不紊地解答,有利于平息信访人的情绪,显得更加科学。从人的心理分析,如果仅让信访人代表参与面谈,其他人在室外等候,天气好还可以,恰逢下雨或太阳暴晒,让信访人守在露天,似乎人的情绪更加急躁,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信访弥补了司法救济的短板,为民解决了不少困惑,利于社会。由于百姓的“清官情节”使然,一有问题百姓动辄产生找县级以上党政负责人的念头。接待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到既方便信访人,又能神速地解决信访事项,以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安玉.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4(2).
[2]何敏,汪世荣.清代刑事投诉制度研究[J].法律科学,1994 (1).
[3]张琳婧.中国古代的直诉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3).